天天看點

内美:從黃賓虹看中國畫審美特質

作者:中國吉林網

與西方繪畫相比,中國畫有着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藝術表現力。中國畫的這種特質是與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有着血肉聯系的。但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大衆對于中國畫的接受出現了諸如審美觀念固化、閱讀空間窄化等問題。一方面,随着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緊張,無暇進行審美活動。另一方面,以中國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所包蘊的閑适、自然、超脫等精神特質,正可以為緩解人們的焦慮提供某種詩意途徑。

是以,重新發掘中國畫的審美價值與意義,進一步打開中國畫的審美空間,是目前建立大衆審美空間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不妨以黃賓虹所提倡的“自然觀”及其相關畫論為例,探讨重構中國畫審美空間的一種路徑。

自康有為提出“中國畫衰敗論”和一些學人對其反駁開始,中國畫的觀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對中國畫精神核心的質疑。在這個過程中,黃賓虹曾提出“内美”理念,為中國畫的特質來辯護。他認為“逮清道鹹金石學盛,籀篆分隸,椎拓碑碣精确,書畫相通,又駕前人而上,真内美也”。這便指出了繪畫應具備含蓄與質樸之感,也即創造一種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訴諸感官的淺表美。黃賓虹的“内美”從自然得來,同時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進入到深刻的“自在”狀态。從另一個角度說,黃賓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與藝術品格之美,更多地蘊藏于傳統文人畫所堅守的氣韻與格調之中。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傳統文人逐漸淡出文化舞台,一些畫家開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繪畫。黃賓虹執則堅持研習中國畫傳統畫法,提出“内美”理論。“内美”一方面指向繪畫本身,包括觀念、技法等層面;另一方面,黃賓虹意在通過“内美”之說,建立鮮明的民族文化性格,在對傳統文人畫之氣韻與格調的吸收中,更為深入地去建構含蓄質樸而又深沉雄厚的民族文化性格,這對于中國畫的當下發展,同樣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黃賓虹的中國畫作品中充滿着“自然之法”。如《青城坐雨圖軸》充分吸收了“師法自然”的藝術理念,該畫以描摹雨水淋濕牆頭的瞬間為核心,通過集中運用潑墨、幹皴加宿墨以及焦墨的技法,将雲遊青城山時遇到的自然景觀真摯地展現出來。該畫雖着墨不多,且幹且潤,但在色與墨的深刻交融中,凸顯了煙雨氤氲之感,真正做到了“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在這幅畫中,雨水打濕之處墨色十分濃重,而尚未濕漉的山路、屋檐則用留白之法,頗顯其融情山水、寄情自然的理念,也呼應了畫作題識——“青城山中坐雨,林巒杳霭,得圖而歸”。《支硎山秋色圖》同樣運用“自然之法”。明代畫家陸治曾在隐居支硎山期間,因感悟支硎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著名的《支硎山圖》。黃賓虹則以恢宏厚重的筆法創作出《支硎山秋色圖》,與陸治進行了時空上的對話,特别是達到了精神層面的交流。與前述《青城坐雨圖軸》相比,黃賓虹此畫不再囿于煙雨朦胧之感的描繪,而将筆墨聚焦于特定的時節之上——秋色,意在呈現自然之秋,并通過自然景觀的描摹抵達内心之秋,進一步诠釋了其所倡導的“内美”理念。在《夜山圖》中,黃賓虹将所見山水看作是統一整體,将自然作為人之心靈的比照。此畫集中表達出黃賓虹對自然萬物的提煉與整合,特别是其對夜山這一對象物的靜心觀照。這之中既包含人生的經驗,又傳遞着藝術的情境,給人以立足于自然之中的深邃感覺。

可以看到,黃賓虹“内美”理論及其作品中包蘊的自然、閑适之感,正是傳統中國畫的一大特色。目前,作為審美主體的大衆往往表現出“被動”狀态和功利心态,而沒有建立審美閱讀的主動性和審美主體的活潑感。

審美趣味的培養是提升審美主動性與日常生命儀式感的重要路徑。以黃賓虹潑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為代表的中國畫,正可以為大衆審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點。以黃賓虹為代表的中國畫畫家的創作重視個體情懷的抒發與氣節的培育。如黃賓虹高度推崇以鄒之麟、傅山、徐枋、龔賢等為代表的“啟祯諸賢”,這些畫家多生活在明末清初,在他們的山水畫中鮮明地展現了傳統文人的志趣和性情。

注重養成藝術化的生活方式是文人的一個傳統,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人借以培養自己詩意生活的重要途徑。中國畫一方面追求文人個性的抒發,注重個人品格與意志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觀的深刻影響,中國文人習慣在自然萬物中去尋求破解人生困境、纾解人生焦慮的方法,習慣通過親近自然的精神境界來擺脫世俗的羁絆。

這種重視自然、親近自然的習慣,對于目前緩解人們緊張生活帶來的焦慮不無裨益。當然,筆者并非提倡一種完全脫離世俗、寄情山水的閑适生活,而意在提醒大衆在藝術的熏陶中,在古人超脫、沖淡、自然的文藝創作中得到心靈的淨化。

當然,以黃賓虹為代表的中國畫的筆墨意趣非一朝能夠參透,其繪畫理論與創新膽識也非一日能夠習得。但我們能從其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其作品所呈現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日常的智慧與生存的哲學。我們可以從中體味自然山水之美,陶冶自身的情操,來尋求審美趣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激活我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我們的審美獲得感。

(作者:楊旸,系遼甯大學文學院講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