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2月4日,孫中山面見張作霖。自張作霖處傳回,孫中山便感覺身體不适,發冷發熱,肝部隐隐作痛。原打算在天津稍事停留盡早入京的孫中山,不得不在天津休養。此後,孫中山“雖然病卧在床,接見重要同志及賓客,仍是每日不斷”。
12月18日,孫中山的病情就加重了,經診斷,肝髒上有顯著惡性良性腫瘤,體溫接近正常,但脈搏跳得很快。
1924年12月31日上午11時,病中的孫中山和宋慶齡、汪精衛等人由天津入京。
孫中山住進北京飯店,就開始請醫生診斷。1月5日,經協和醫院德、美7位醫師會診,決定以藥針治療。但經過半月診治,病情仍毫無起色。1月21日,孫中山病情加重,體溫升降失常,脈搏加快。23日,德國醫生克禮建議外科手術治療,但念及孫中山體力不支,衆人又遲疑不決。後決定由協和醫院法國醫師注射藥針,共注射11次,體溫脈搏恢複原狀。但自此以後,不能進食,進則嘔吐。
經夫人宋慶齡勸說,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同意入協和醫院施行外科手術。當天下午,由協和醫院外科主任邵樂爾為孫中山主刀。當醫生在孫中山右部腰側割開後,“隻見整個肝髒表面、大網膜和大小腸上面長滿了大小不等的黃白色的結節,結節發硬,将腹髒之器官連在一起,膿血甚多,所患為肝疾絕症,無法割治”。手術隻用了25分鐘就進行了縫合。醫生們認為,僅憑肉眼便可确定孫中山患了肝癌。活檢結果證明了這一結論。
3月11日上午,守候的何香凝見孫中山的瞳孔已經開始散光了,就叫汪精衛把遺囑拿出來簽字,大家怕宋慶齡再度悲泣,使孫中山不忍簽字,何香凝就把情況對宋進行了說明,宋慶齡說,已經到了這個時刻,我不但不阻止你們,還要幫助你們。大家走到榻前請示,宋慶齡含着淚,擡起孫中山顫抖的不能自持的手腕執鋼筆在三份遺囑書上簽字。此時,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陳友仁,送上一份由陳友仁和鮑羅廷起草的緻蘇俄遺書英文稿,由宋子文讀給孫中山聽。遺書表達了對蘇聯的敬意,希望國民黨在民族革命運動中與蘇俄“合力共作”。這一展現孫中山“中俄合作”思想的檔案,最終也由孫中山簽字。
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一代偉人孫中山心髒停止了跳動,享年59歲。
孫中山逝世後,1925年4月11日,宋慶齡親赴南京紫金山勘察孫中山墓址,經勘察,擇定南京紫金山南麓中茅南坡為墓地。
1929年5月26日,靈柩自北京西山起運南下,28日抵南京,30日舉行公祭。
1929年6月1日,正式舉行奉安大典,蔣介石主祭。孫中山的8名衛士擡紫銅棺入墓穴安葬。此後多年,雖曆經戰亂,江山易主,但中山陵始終未受破壞。
一代偉人孫中山逝去了。他應該是懷着遺憾逝去的,因為他不能親見他夢想中的獨立、民主、富強的中國;但他也是懷着自豪逝去的,因為他為中國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他更是懷着希望逝去的,因為共和的觀念已經開始深入人心,四萬萬中國人正堅定地沿着共和的道路前行……
今天,孫中山的許多夢想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已經或正在變為現實。三峽大壩已經建成,高鐵四通八達,營運裡程世界第一。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昂首闊步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孫中山心中的宏偉藍圖正在中華大地上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