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的出生地,性格的形成
《舊唐書,卷一四六》《新唐書·卷二一六》等古籍記載,吐蕃政權的一些史料,吐蕃是在現在的青藏高原的一個地方,那裡氣候反常,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距離長安八千多裡。當地人崇尚武鬥,但是刑法十分嚴厲,隻要犯了小事就挖眼睛,用人皮做鞭子等事情,他們情感喜怒無常,高興時哈哈大笑,憤怒時亂打亂嚷。但沒有沒有長遠目标,信奉鬼神,尊崇巫師。在那裡婦女沒有政權,青年部隊的服裝堅固沉重,全身包裹得隻剩下兩隻眼睛,他們從來不洗澡,不喜歡衛生,首領死後,都要活人陪葬,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社會。
松贊幹布的祖父叫達布聶西,夢想是逐漸統一西藏高原,不料因病去世,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的計劃,父親論贊弄囊,完成了統一,當頌贊3歲時,父親的勢力擴充到了拉薩河流。

松贊幹布果斷平内亂
論贊弄囊在位時,拉攏新貴族,建立新的規則,影響到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舊貴族的不滿,進而發起内亂,進而被毒死。後來蘇毗王子勾結舊貴族,想裡應外合消滅颠覆政權,是以這時候吐蕃政權面臨着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嚴重局勢,随時都有崩潰的危險。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13歲松贊幹布,十分沉着冷靜。想先解決投毒事件,但沒有馬上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實行,而是先召集大臣商議。面對大臣時,13歲的頌贊幹布說話很有藝術,他說:“父王找人暗害,屍骨未寒,如今各地又相繼爆發了叛亂,連羊同,蘇毗也趁機向我們發動進攻,他們内外夾擊,就是想把我們吐蕃搞垮,諸位都是父王在世時倍加信賴的重臣,值此生死存亡之際,不知諸位有可良策?”
頌贊簡單地分析了局勢。這時候一位心直口快叫論科耳的大臣說到,擒賊先擒王。不過充滿心計的大相尚囊卻認為應該從内部攻破。
兩人争論,不過論科耳的身份特殊,是頌贊的叔父,尚囊不好直接反駁,而是申述看法,解釋道:叛軍一時半會兒打不過來,先培養精兵,再平戰亂不遲。見大臣都說完,頌贊緩緩站起來,堅定有力說道:“最近幾日,一想到父王被害,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毒害仇人一日不查清,我心中的怒火就一日難平。更重要的是,宮廷不甯,後方不穩,要想迅速平定各地的叛亂也不可能。是以,我決定先從投毒事件,入手,順藤摸瓜,肅清叛亂分子在宮廷的内應,然後再出兵平叛。”
不久大相尚囊很快就揪出内應。迅速把内應滿門抄斬,以斷絕後患。頌贊也十分欣賞尚囊幹淨利落的辦事效率。
失去内應,叛軍隻能割據一地,互不統一。
穩内安外
内部穩定下來了,頌贊決定北巡吉曲河谷地區,争取新貴族和庶民的支援,為平叛做進一步準備。這時候河谷地區的勢力主要有娘氏、韋氏、嫩氏,他們受到領地和财産,二話不說都支援頌贊,成為頌贊的重要依靠力量。
更細節的是,頌贊深入部落,一個帳篷一個帳篷檢視臣民的生活狀況,了解民間疾苦,傾聽他們的聲音。每到一個地方,百姓都争着向他獻上潔白的哈達。有一次頌贊去一個平民小帳篷,一位婦女說自己三個兒子,一個戰死,後面頌贊賞賜了婦女,并鼓勵他的兒子參軍。最後再次召集大臣,論科耳說可以出兵征伐平定戰亂了,尚囊卻說,目前自己沒有必勝的把握。當務之急,還應該,新練新軍,等時機到了,再出兵。
最後松贊決定,先招兵買馬組建精銳新軍。對之隻隊伍優厚待遇,鼓勵英勇作戰。兩三年的時間。公元632年,這時候頌贊幹布剛好16歲,在這幾年的時間迅速成熟。遇事三思而行,認真傾聽意見。并且親自率領一萬多名精兵強将。一馬當先。
叛軍聞風喪膽,不堪一擊,最後無條件投降。
就這樣,年紀輕輕的頌贊就穩定了目前政局。
(圖檔源于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