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大發雷霆:我不回去

650年,松贊幹布病逝,吐蕃大臣企圖擴大權力,竟要求文成公主殉葬以除去這個來自大唐的絆腳石。唐高宗得知此事大怒,下令吐蕃立即将文成公主送回大唐。誰料文成公主卻堅決表示:"我不回去!"她為何作出如此決定?兩國是否會是以重開戰端?懸念重重,令人揪心。

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大發雷霆:我不回去

吐蕃大臣圖謀權力,逼迫文成公主殉葬

650年春季,吐蕃可汗松贊幹布染疾而終,享年六十有五。松贊幹布英年早逝,讓整個吐蕃上下陷入了空前的動蕩之中。作為松贊幹布的愛妃,文成公主自然悲痛萬分。然而,就在她傷心欲絕之時,一股陰謀的黑手卻正在暗中醞釀。

原來,在松贊幹布執政期間,他一直堅持親自掌控朝政大權,未曾将重要的權力下放給大臣們。這使得一些野心勃勃的吐蕃大臣們極為不滿,他們視松贊幹布的權威為桎梏,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擴大自身的權力。而當松贊幹布駕崩後,這些人便看到了可乘之機。

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大發雷霆:我不回去

吐蕃的大臣們清楚,要想一步登天,就必須先除去文成公主這個來自大唐的絆腳石。作為松贊幹布的妻子,文成公主不僅在吐蕃擁有極高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她背後有大唐王朝這個強大的靠山。若是文成公主還在,他們的陰謀就難以得逞。于是,這些人開始密謀對付文成公主。

在吐蕃,有一種古老的風俗,那就是妻子須随夫而去,與丈夫同生共死。這種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即便是貴族階層也不例外。看到這一點,吐蕃大臣們便打起了主意,他們打算利用這一古老的陋習,将文成公主從中除去。

于是,在松贊幹布剛剛去世不久,這些大臣們就集體向吐蕃皇室進言,要求文成公主遵從吐蕃的舊俗,與松贊幹布一同殉葬。他們的理由是:"為了不讓陛下在下面無人侍奉,臣等希望從大唐來的最受陛下喜愛的文成公主可以去侍奉陛下!"

吐蕃皇室自然看穿了這些大臣們的陰謀。他們清楚,一旦文成公主離世,這些野心勃勃的大臣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分掌朝政大權了。可是,如果拒絕大臣們的要求,又怕引起他們的不滿,進而釀成更大的動亂。

唐高宗怒斥吐蕃,下令接公主回唐

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吐蕃,也随之傳到了大唐的京城長安。當唐高宗李治得知吐蕃大臣們要逼迫文成公主殉葬的陰謀後,他勃然大怒,當即召集文武百官開了一次緊急的朝會。

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大發雷霆:我不回去

"吐蕃,一個蠻夷之邦,竟然如此無理!公主下嫁已是他們的榮幸了,如今竟還想要公主陪葬,簡直是無理取鬧!"唐高宗氣憤地說,"傳朕旨意,如果吐蕃執意如此,那就讓他們的文武百官陪葬公主!"

朝中大臣們也紛紛附和,有的說吐蕃是"狼子野心",有的說吐蕃是"忘恩負義"。就連一向穩重的李淵也忍不住說:"陛下,吐蕃如此無理,我等定當雪恥!"

唐高宗當即下旨,指令禦營軍整裝待發,準備随時出征。與此同時,他又派遣使者前往吐蕃,下最後通牒,要求吐蕃立即将文成公主送還大唐,否則唐軍定将痛下殺手。

使者很快就來到了吐蕃的都城,将唐高宗的旨意傳達給了吐蕃皇室。吐蕃皇室自然不敢輕易得罪強大的大唐王朝,隻得答應将文成公主送還長安。

然而,當使者前去接公主時,卻遭到了吐蕃大臣們的阻撓。這些大臣們理直氣壯地說:"文成公主既然已經嫁到吐蕃,那就是吐蕃人,怎麼可能讓你帶回去大唐!"

雙方為此争執不下,唐使者憤怒之下,竟與吐蕃大臣們動起了武,場面一度十分混亂。就在這危急關頭,文成公主趕到了現場,她高聲喝止了雙方的沖突。

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大發雷霆:我不回去

兩國恩怨淵源,和親曾一度決裂

要了解文成公主為何堅持不願回唐,就必須從兩國的恩怨淵源說起。大唐與吐蕃的關系,其實一直存在着沖突和沖突。

早在公元634年,松贊幹布在吐蕃境内經過多年的内戰,終于一統吐蕃,成為贊普(可汗)。一旦掌權,他便希望與大唐修好,停止兩國之間長期的戰争。于是,松贊幹布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向唐太宗表達了和親的意願。

然而,唐太宗對此并不買賬。他認為吐蕃實力尚弱,大唐完全可以将其徹底征服。是以,唐太宗不僅拒絕了松贊幹布的和親請求,甚至下令将吐蕃使者殺害,公然向吐蕃挑釁。

松贊幹布自然大怒,兩國關系由此陷入冰點。接下來的幾年裡,吐蕃與大唐在邊境地區爆發了一系列激烈的戰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吐谷渾之戰。

當時,吐蕃以"吐谷渾與大唐勾結"為由,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抵禦不住,隻得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獲知後,立即派兵增援。在随後的戰役中,大唐聯軍最終擊潰了吐蕃軍隊,松贊幹布也在這場戰役中遭受重創。

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大發雷霆:我不回去

經過數年的戰火洗禮,松贊幹布終于意識到,單憑吐蕃的力量很難戰勝強大的大唐。于是,他再次向唐太宗提出和親的請求,希望通過婚姻之誼來化解兩國的沖突。

這一次,唐太宗也深感疲憊,他明白若是将吐蕃徹底打垮,大唐也難有什麼好處。是以,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唐太宗最終同意了松贊幹布的請求。

公元638年,唐太宗的女兒文成公主終于與松贊幹布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兩國由此結成了親家。松贊幹布對文成公主十分寵愛,從未委屈過她分毫。文成公主也盡心盡力地輔佐丈夫,協助他将吐蕃治理有條不紊。

兩國的關系,由此進入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然而,這段和平并未持續太久,随着松贊幹布的去世,兩國的沖突再次浮出水面。

文成公主堅持不回,兩國和平為重

當唐使者前來接公主回唐時,文成公主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她堅決表示:"我不會回去的!"

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大發雷霆:我不回去

這一決定令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和困惑。唐使者急忙勸說道:"公主不要害怕,我們就是把命丢在這裡,也一定會讓您安全地回到大唐的,絕對不會讓您陪葬的。"

吐蕃皇室這時也走了過來,他們向使者解釋,從來就沒有讓文成公主殉葬的打算,之前的一切隻是手下大臣的胡言亂語,吐蕃方面會嚴懲那些胡作非為的人。

然而,文成公主卻堅持己見,她緩緩開口說道:"我當初嫁到吐蕃,就是為了兩國的和平。如果我一旦離開,兩國恐怕就會因為我而重新開戰。大唐和吐蕃,都是我的子民,我怎能忍心看到生靈塗炭?"

文成公主的這番話,令在場的所有人無不動容。大家都明白,她之是以作出這個決定,完全是出于維護兩國和平的大義。

唐使者無奈地說:"公主英明,我等都已明白公主的用意。但是,您畢竟是大唐的公主,我們實在不能把您就這樣留在吐蕃。"

文成公主卻笑着說:"大唐永遠是我的家鄉,可我已經在吐蕃紮下了根。我願意為兩國的和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終老于此,我也在所不惜。"

最終,唐使者隻能将文成公主的決定帶回長安,禀報給唐高宗。得知文成公主的決定後,唐高宗雖然感到十分惋惜,但也不得不由衷贊歎公主的遠見卓識和高尚情操。他下旨表示,尊重文成公主的決定,大唐永遠是她的家,她若有什麼委屈,随時可以回來。

結尾

從此,文成公主一直留在吐蕃,她用自己的行動诠釋了一位公主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在她的努力下,大唐與吐蕃兩國雖然時有沖突,但總的來說還是保持了相對和平的狀态,直到文成公主離世。她用自己的一生,為兩國的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