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的出生地,性格的形成
《旧唐书,卷一四六》《新唐书·卷二一六》等古籍记载,吐蕃政权的一些史料,吐蕃是在现在的青藏高原的一个地方,那里气候反常,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距离长安八千多里。当地人崇尚武斗,但是刑法十分严厉,只要犯了小事就挖眼睛,用人皮做鞭子等事情,他们情感喜怒无常,高兴时哈哈大笑,愤怒时乱打乱嚷。但没有没有长远目标,信奉鬼神,尊崇巫师。在那里妇女没有政权,青年部队的服装坚固沉重,全身包裹得只剩下两只眼睛,他们从来不洗澡,不喜欢卫生,首领死后,都要活人陪葬,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社会。
松赞干布的祖父叫达布聂西,梦想是逐步统一西藏高原,不料因病去世,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计划,父亲论赞弄囊,完成了统一,当颂赞3岁时,父亲的势力扩展到了拉萨河流。

松赞干布果断平内乱
论赞弄囊在位时,拉拢新贵族,建立新的规则,影响到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旧贵族的不满,从而发起内乱,从而被毒死。后来苏毗王子勾结旧贵族,想里应外合消灭颠覆政权,所以这时候吐蕃政权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重局势,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13岁松赞干布,十分沉着冷静。想先解决投毒事件,但没有马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实行,而是先召集大臣商议。面对大臣时,13岁的颂赞干布说话很有艺术,他说:“父王找人暗害,尸骨未寒,如今各地又相继爆发了叛乱,连羊同,苏毗也趁机向我们发动进攻,他们内外夹击,就是想把我们吐蕃搞垮,诸位都是父王在世时倍加信赖的重臣,值此生死存亡之际,不知诸位有可良策?”
颂赞简单地分析了局势。这时候一位心直口快叫论科耳的大臣说到,擒贼先擒王。不过充满心计的大相尚囊却认为应该从内部攻破。
两人争论,不过论科耳的身份特殊,是颂赞的叔父,尚囊不好直接反驳,而是申述看法,解释道:叛军一时半会儿打不过来,先培养精兵,再平战乱不迟。见大臣都说完,颂赞缓缓站起来,坚定有力说道:“最近几日,一想到父王被害,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毒害仇人一日不查清,我心中的怒火就一日难平。更重要的是,宫廷不宁,后方不稳,要想迅速平定各地的叛乱也不可能。所以,我决定先从投毒事件,入手,顺藤摸瓜,肃清叛乱分子在宫廷的内应,然后再出兵平叛。”
不久大相尚囊很快就揪出内应。迅速把内应满门抄斩,以断绝后患。颂赞也十分欣赏尚囊干净利落的办事效率。
失去内应,叛军只能割据一地,互不统一。
稳内安外
内部稳定下来了,颂赞决定北巡吉曲河谷地区,争取新贵族和庶民的支持,为平叛做进一步准备。这时候河谷地区的势力主要有娘氏、韦氏、嫩氏,他们受到领地和财产,二话不说都支持颂赞,成为颂赞的重要依靠力量。
更细节的是,颂赞深入部落,一个帐篷一个帐篷查看臣民的生活状况,了解民间疾苦,倾听他们的声音。每到一个地方,百姓都争着向他献上洁白的哈达。有一次颂赞去一个平民小帐篷,一位妇女说自己三个儿子,一个战死,后面颂赞赏赐了妇女,并鼓励他的儿子参军。最后再次召集大臣,论科耳说可以出兵征伐平定战乱了,尚囊却说,目前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当务之急,还应该,新练新军,等时机到了,再出兵。
最后松赞决定,先招兵买马组建精锐新军。对之只队伍优厚待遇,鼓励英勇作战。两三年的时间。公元632年,这时候颂赞干布刚好16岁,在这几年的时间迅速成熟。遇事三思而行,认真倾听意见。并且亲自率领一万多名精兵强将。一马当先。
叛军闻风丧胆,不堪一击,最后无条件投降。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颂赞就稳定了当前政局。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