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們非常熟悉,隻要是經過高中教育的人,幾乎都能流利背誦,成了中國人的一個共同的文化記憶。課本給我們的解讀是,文章借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通過浪漫的筆法展現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應的美好世界,描繪了桃花源環境優美、沒有壓迫、安甯富足、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動亂、黑暗的現實生活的不滿與批判。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湖南桃源縣實景演出《桃花源記》)

表面上确實如此,桃花源的生活是那般美好平靜,如詩如畫一般,隻是如果這麼簡單地解讀它,就忽略了作者的深意,陶淵明在表面這層美好的外衣下,隐含了殘酷的真相。《桃花源記》不是童話故事,它實質上是一則恐怖的寓言。

《桃花源記》其實和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表現手法和思想核心是一緻的,就是以美好隐喻黑暗、以平和影射殘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面上是一個小男孩在海難中戰勝困境,獲得新生的故事,實際上暗含的卻是人在絕境下,為了生存而吃人的殘酷真相,思考的是人性最黑暗、最殘酷的一面;而《桃花源記》表面上是寫漁人誤入理想中的烏托邦世界的經曆,實際上暗含的卻是:一族之人,逃避戰亂,躲入山林,最後依然被殺戮屠滅的殘酷真相,漁人所見的其實不是美好的桃花源,而是一堆堆墳茔。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李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不過,《桃花源記》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給了我們兩種選擇,如果願意看美好與團圓,那就請相信表面的故事;而如果想反思戰争帶給人間的傷痛,反思人性的殘酷與黑暗,那就要看到故事背後隐藏的另一種真相。

也有人說,《桃花源記》與日本動漫《千與千尋》極其相似。漁夫誤入的是桃花林,小女孩誤入的是一條隧道;漁夫見到了幾百年前一個奇怪的村落,小女孩見到了各種動物模樣的恐怖小鎮……然而,它們本質上是不同的,《千與千尋》本質上隐喻的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西方霸權國家對于世界的控制,日本處境尴尬,想自主自強。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千與千尋》)

在剖析《桃花源記》隐含的殘忍真相前,先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吧。

陶淵明所處的那個時期,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那一段曆史。而西晉、東晉至南北朝這段曆史,可以說是中原文明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五胡亂華”就發生在這個時期。中原分裂成了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政權,這些小國整日混戰,屠城滅族,造成人口銳減、田園荒蕪、白骨蔽野的慘狀。為躲避戰亂,許多世家大族紛紛南下到江南生活,司馬家族就是在戰亂中“衣冠南渡”,到南方建立東晉的。這些政權征戰,需要大量的錢糧賦稅來支撐,于是徭役賦稅不斷加重。戰亂、賦稅、饑荒,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許多貧民百姓成群結夥,逃進南方的深山老林,選擇閉塞、險要的山林深處,開辟田地生活。或許,這些躲入地下生活的百姓們,與發現他們的政權進行了慘烈的鬥争,最後被全部滅掉,而漁人發現的就是他們死後的世界。

《桃花源記》原文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桃花源)

我們從文章中,可以發現作者隐藏的幾條線索和疑點:

線索一:漁人迷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漁夫既然以捕魚為生,肯定是生活在當地,而且應該生活了好些年頭了,說不定祖祖輩輩都是漁夫。那麼,他應該對當地環境非常熟悉,捕魚的線路不知走了多少趟,早就輕車熟路了,怎麼會迷路,以緻“忘路之遠近”呢?

線索二:辟邪桃林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小溪兩旁隻有桃樹,再無其它樹木,花草鮮嫩,桃花紛紛飄落。這就非常奇怪了,在野外,應該是雜木叢生才對,不可能隻有桃林。據說桃木有驅鬼辟邪功能,是以常用作陰陽兩界的屏障;桃花四月飄落,也就是清明節前後,落英缤紛或許暗指的是掃墓時紛飛的紙錢。

線索三:入口似墓道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到了水源的盡頭,桃林沒有了,面前出現一座山,山腳有個洞,洞口隐隐約約有光亮透過來。漁夫便從洞口進入,洞裡狹窄,隻夠一人通過,走了十來步,豁然開朗,面前出現了一個開闊的村落。關于這個入口的描述,與墓道非常相似,或者說與人的瀕臨死亡時的體驗非常相似。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靖王墓墓道入口)

線索四:阡陌如墓間小路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漁夫到了桃花源,發現村容整潔,井井有條,村裡縱橫的小路連接配接到了每家門口。“阡陌”這個詞,在古代也經常指通往墳墓的小路。整齊劃一的屋舍似乎是一排排整齊的墓穴。

線索五:衣着與時間不符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這句話與後面的“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相沖突。這些人自稱是秦朝時逃到這裡來的,而且再也沒有出去過,與外界隔絕,但他們的穿着卻跟外面的世人一樣。秦朝到東晉末年,中間間隔了600多年,服飾差别非常大。這些人不與外界交流,不知有漢朝和魏晉,即便衣服是自己編織的,不可能和現在的世人一模一樣。因而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些人穿的,其實是外面的人燒給他們的。

線索六:每家都有酒有肉似祭品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在東晉那個時代,天災人禍,兵荒馬亂,餓殍遍野,老百姓能吃飽已經不錯了,哪裡來的糧食釀酒?而桃花源裡卻家家有酒有肉,這些東西哪裡來的呢?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東西是外面的人給他們供奉的珍貴的祭品。

線索七:隐逸幾百年而不知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村民自秦朝就來到了這個地方,而此時是東晉末年,中間相隔了600年,這要經過祖祖輩輩不知好幾代人,而他們卻還是來時的人,竟然都如來時模樣,而且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連現在所處的朝代也不知道。那麼,疑問來了,他們怎麼會活那麼久?既然漁夫可以進出,他們為什麼不出去看看呢?幾百年都與世隔絕,一點都不與外界交流,是不可能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已經死了,活着隻是他們的幻覺而已。

線索八:再也找不到來時的路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漁夫回去時,村民交待不要給外人說,但漁夫不講誠信,回去時一路上做了标記,然後将所見報告了太守,太守趕忙派人随漁夫來找,但那條通往桃花源的路卻找不到了。說明那些亡靈見漁夫食言,怕外人打擾,于是消失不見了。

線索九:劉子骥之死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劉子骥是一代名士,聽說此事後,欣然前往尋找,結果中途病死。為什麼美好的世外桃源,來尋找它的人卻會死呢?或許這是亡靈給外人的警告,又或許是劉子骥在墓地感染瘟疫而死。總之,可能死後才會找到桃花源。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雜草叢生的亂墳堆)

那麼,既然桃花源其實不是人間樂土,而是死後的世界。那生活在桃花源裡的人到底是什麼時候死的呢?有兩種解釋:

解釋一,死于秦朝

秦朝戰亂時,一群老百姓攜家帶口躲入山林,但依然被發現,他們遭到的命運是被劫掠一空,然後殺光了全部的人,男女老少一個不留。至于何人所為,難以說清了。

全村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們以為自己都還活着,其實早已在秦朝戰亂中慘死。于是,他們的時間就一直定格在秦朝。漁夫誤入他們的亡靈世界,跟他們講到晉朝的事,他們完全不知,可能此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更恐怖的是,隐士劉子骥去尋找桃花源,結果就突然病死,顯然這個驚天的秘密不許外人知道,他隻能被滅口,此事再無人問津。

東晉漁夫誤入的不是桃花源,而是一堆堆墳崗。這些秦時從北方逃避戰火而來的人,随着秦滅六國,最終慘死異鄉。枉死之人會産生強烈的怨念,他們的怨念就是希望有個像桃花源一樣的甯靜之處,讓他們歸隐起來,過安穩日子。

或許,那個桃花源是漁夫在瀕死中看到的畫面。很可能漁船觸礁遇難,漁夫在這個曾經發生過駭人慘劇的地方差點瀕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這是瀕死前會看到的畫面,不遠的地方,有個亮光在指引着他,很可能漁夫也正邁向死亡。之後,他才能得以看到這些怨念所形成的具象化的美好的生活場景。枉死的人以為自己還活着,這在好多電影中都有這種表現手法,如《靈異航班》《小島驚魂》等。

桃花源中已死的難民還以為自己活着,因而他們無法與正常的世界交流。不是他們不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而是陰陽兩隔,實在出不去。用酒肉招待漁夫,這一切都是幻覺。當他們與漁夫交談,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而漁夫可能又從瀕死中緩過來了,才得以告别那個亡靈世界,而在漁夫要離開之時,這些亡靈告誡他“不足為外人道也。”

解釋二,死于當下的東晉

東晉在江南建國,而此時的北方,四分五裂,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和漢族争殺混戰,紛紛建國稱王,不斷有國家建立和滅亡。于是,中原百姓成群結夥,選擇南下避難,逃進南方的深山老林建立家園,而其中發展得比較大的村落,會選出首領,挑選精壯男子組成私人武裝,而這些村落,最後的命運是要麼被朝廷招安,要麼被武裝滅掉,要麼被土匪劫掠。

而且,東晉到南方建立政權,其實是沒有實權的,既無軍隊,又無錢糧,也缺乏人才。于是,東晉的皇帝隻能依靠士族門第。而這些士族貴族,也往往發展自己的力量,不願意過多地幫助東晉政權。皇帝從貴族手裡得不到錢糧人力,于是加大對佃民征求的徭役賦稅。據曆史記載,當時很多貧民不堪重負,紛紛逃亡入“蠻”,躲入山林,成了山民。

而漁夫呢,駕船“緣溪行”,漁夫釣魚不往水闊的地方去,為什麼要沿着小溪逆流而上,去往深山老林呢?很可能,漁夫發覺了此地有逃難的難民聚集于此的痕迹,他去探尋他們,為的是得到朝廷的獎賞。當時,對于逃戶,如若發現,朝廷是會懸賞的。

漁夫發現了這個難民的聚落後,村民輪流請他到家裡吃飯,實際上為了打探虛實,看漁夫是不是官府派來的探子。過了幾天,發現沒什麼動靜,于是村民才把他放還了,臨走時警告漁夫:“這事不要給外人說!”漁夫一離開,馬上打起了歪主意,他一路做了标記,并迅速将此事報告太守。太守馬上就派人出發尋找,真實的情況不是文章所說的他們迷路了,很可能是,漁夫引着士兵傳回了桃花源,并把桃花源洗劫一空,桃花源村民反抗,下場是全村被屠殺。迷路的說法、美麗的桃花樂園隻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南陽劉子骥最後其實也找到了桃花源,但他看到的并不是美好的人間樂土,而是屍骨遍地的人間慘劇。劉子骥是以驚吓過度,不久病死。此後,這裡被掩埋一空,從此再也無人問起桃花源的事情。

《桃花源記》隐喻的殘忍真相,表面寫人間樂園,實則藏人間慘劇

(山東劉台桃花源景區)

其實,無論桃花源中的死難者究竟死于何時,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實質,不是為了塑造一個理想的、美好的人間樂園,而是在影射苦難、黑暗、殘酷的社會現實:大量百姓為躲避戰亂、饑荒和賦稅徭役,躲入地下生活,可他們最終還是被剿滅,一個個慘死。戰亂中的百姓,被遺忘,被踐踏,沒人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的故事無人問津,隻有通過幻覺般的寓言故事來隐約告知後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