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作者:中工網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從父輩們的艱苦奮鬥,到我輩的薪火相傳。延續的是精神更是力量。

不畏艱辛地奮鬥的前輩是一種榜樣,激勵着我輩學習、傳承和發揚。

跟随“老鐵路”的腳步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上圖右為王異凡,下圖為王瑞光在工作)

王異凡今年91歲,是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西機務段的一名離退休幹部。曾獲中國鐵路職工抗美援朝紀念章,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1948年6月,王異凡在鐵路車站值班員父親的影響下,做了一名貨車司機。1952年12月,年僅21歲的王異凡響應國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号召,主動請戰,作為錦州局鄭家屯機務段鐵路職工支援抗美援朝預備隊隊員,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美援朝戰争中,一次次駕駛火車把前方急需的物資及時運送到戰鬥最前線。

後來,他駕駛着蒸汽機車在家鄉東北的“黑土地”上為運輸“動脈”提供保障。為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号召,他不遠千裡來到西北這片亟待建設的黃土地上,為西北鐵路事業奮鬥了整整38年,直至退休。

王異凡的兒子王瑞光,巡守邊境線三年,退伍後成了蘭州西機務段的“水暖專家”;孫女王佳,退伍後任職蘭州電務段汽車隊司機、考核員。一家三代入伍參軍,退伍後進入鐵路工作,從新中國成立前的“老鐵路”父親到現在“小鐵路”孫女,再加上同為鐵路職工的兒媳和孫女婿,王異凡家庭成了名副其實的 “軍三代”“鐵四代”。(張嘉 胡錦榮)

上陣父子兵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我和爸爸何華元都是國網海安市供電公司員工,爸爸是營配班班長,負責10千伏及以上線路運作維護。我是政企客戶經理,負責使用者裝表接電。

這天中午,剛進家門,我就看見爸爸拿着安全帽,步履匆匆:“昨天晚上突發線路故障,搶修了一夜,還沒結束,我還得繼續去尋找故障點!”

“什麼故障這麼隐蔽?”雖然線路工作對我來說很陌生,但是10千伏線路“健康”與使用者裝置關系密不可分。我連忙扒了幾口飯,追上爸爸的身影。

我們一起趕往現場,一個一個地進行排查,最後發現其中一個使用者配電間由于過度潮濕,導緻裝置燒壞,造成線路跳閘後一直重合閘失敗。

問題解決了,我和爸爸臉上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父子齊心,其利斷金!(何鵬程)

我和我的父輩 同是龍的“船”人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在我的成長之路,父親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僅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榜樣,他時常與我分享船廠的故事,使我對船廠生活非常向往。

我的父親四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裝置管理崗位,他常對我說:“爸爸這代人,大多來自教育落後的農村,能來到國企大廠就格外珍惜。我們的想法很簡單,要腳踏實地、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受到父親的影響,我緊跟父親的步伐,畢業之後來到了這個大家庭——揚州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父親對船舶行業的熱忱和對崗位工作的投入深深影響着我,在九年時間裡,我不斷努力,認真把每一項工作做好,從一隻剛飛出象牙塔的小蝴蝶蛻變為一名獨當一面的職場女性。(來源:中遠海運重工)

兩代人的治水情懷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魏俊家是中國水電五局水電世家,他的父親魏風雪參與過碧口水電站、寶珠寺水電站等13個大型工程建設,魏俊同樣選擇了水電事業,子承父業。

魏風雪自1984年參加工作,37年來,住過席子棚、經曆烈日暴曬、大雪及膝,始終咬牙堅持,足迹遍布半個中國,成長為機關少有的進階工程測量工。魏俊從學校畢業後被分到了西藏工作,在艱苦的環境下,沉穩紮實的他迅速調整心态,調整狀态,很快就适應了新的環境,迅速成長,得到了大家的一緻認可,這讓身為父親又同為水電人的魏風雪感到分外自豪。

父子兩人,雖因水電建設事業分散在祖國天南地北,但卻牢牢握緊水電建設的接力棒,将這份濃濃的水電情懷延續和傳承。(黃周舟)

長大之後,我就成了“您”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我叫賈斌,是一名“管二代”,我和父親賈新華同在國家管網東部儲運公司工作。生活中我們是父子,但工作中我們是一條“戰線”上并肩作戰的戰友。父親是一名通訊線務技師,主要負責通訊資訊及管道光纜的日常維護和檢修。小時候,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父親破門而出、奔赴搶修現場的背影和手上總也褪不去的老繭。那時,年幼的我還不能了解,為什麼父親不能像别人的父親一樣常常守在我身邊。

直到長大後,我也做了一名管道保護工,我才了解了這份工作背後的意義。輸油管道是國家能源的命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守護管道安全,我們常年離家在外,不停奔走在管道巡護的路上。風餐露宿、日曬雨淋都早已家常便飯。今年6月,我與父親一起參與了搶修工作,57歲的老父親頂着烈日,即便後背被曬得脫皮,也依舊毫無怨言地堅持完成了光纜熔接的任務。他總是,用言傳身教告訴了我什麼叫守土有責、履職盡責。作為一名新一代的“管網人”,我将不負父親和師傅們對我的殷殷期望,努力從父輩們手中接過”槍“,用實際行動捍衛我們的管網安全。上圖為賈新華在機房維護裝置,下圖為賈斌在管道沿線村莊進行管道保護宣傳。(賈斌)

機電“翁婿”聯袂征戰白鶴灘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王明傑有兩件驕傲的事情:一件是曾經獲得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第二件就是全家都奮戰在水電建設第一線。王明傑是水電七局職工,已經奔波了20餘個水電項目。“水二代”的女兒在“世界總裝機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河北豐甯抽水蓄能電站;女婿潘傑鏖和他一起參建白鶴灘水電站。

王明傑和潘傑從師徒變成翁婿,變了的不僅是兩人親密的關系,工匠的傳承,也成了言傳身教的“家風”。

對于未來,王明傑說:“我會幹好本職工作,帶好徒弟,将自己一身技藝都傳給他們,讓他們為水電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朱仁)

桂英挂帥 巾帼精神永傳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念桂英剛參加工作在室外配線照片)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現任女工班班長王濟燕在做線把)

在中鐵電氣化局一公司一分公司女工班,有這樣兩位特殊的班長,念桂英和王濟燕,她們既是母女又是師徒。念桂英,是女工班第一任班長,王濟燕,是第4任班長。

“1971年,我參加工作就到了寶成鐵路的施工一線。許多男同僚不願跟女同志分到一組,怕拖累施工進度,我就憋着一股勁頭,一到現場,扛鍬鎬、挖纜溝,别人不願意幹的活我搶着幹,就這樣,再也沒人敢小瞧我們女工了”念桂英一臉自豪。

王濟燕受母親念桂英的影響,剝線鉗、尖嘴鉗這些工具是她童年的玩具。2008年,大學畢業後,她如願接過母親的旗幟,工作13年來,王濟燕帶領女工班攻克一道道難關,先後榮獲全國“巾帼文明崗”、北京市“巾帼文明崗”、北京市優秀成果、中國施工協會一等獎、全國優秀成果30餘項。能有這些成績,離不開母親的影響和教育,她的精神也影響着女工班一代代的年輕人。(史立霞 張建峰)

“油二代”的期盼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穿上紅工裝,戴好安全帽,走在鹽堿灘的井場上,耳邊傳來了機器的轟鳴聲。寒風凜冽,蘆葦蕩挂着霜露被吹得搖搖擺擺。同僚們穿着厚厚的棉工服,遠處望去井場深處那一抹紅的确是格外的耀眼,加深了我們對“中國紅”這個顔色的了解。

作為“油二代”的王健,1989年跟随着父親來到冀東油田。從小被“油味”熏陶長大的他,立志長大後也要成為一名石油勞工。王健大學畢業之後,義無反顧地回到油田工作。作為一名從事開發地質研究的基層技術人員,他感受最深的是應該學會沉澱,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與豐盈。

“寶貝快長大,将來和爺爺、爸爸一樣,都在油田工作。”王健總是這樣在孩子的耳邊呢喃。“希望孩子将來學業有成,也能繼續回到油田工作,為冀東油田、為我們家再添‘油三代’”。(劉晶)

金花馥郁,代代香傳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在楊帆從軍退伍歸來,選擇走上和母親一樣的職業道路。楊帆的母親許欽,前福州電業局變壓器大修班班長,曾連續七年榮獲福州電業局“先進個人”稱号,帶領班組連續七年獲得“先進班組”榮譽,被評為福州電業局的“五朵金花”之一。

而楊帆的外祖父,曾被評為“華東地區勞動模範”,接受過毛澤東主席的接見。許欽勉勵當時剛入職的楊帆,要以外祖父為榜樣,努力把工作做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如今的楊帆,是福州供電公司億力帶電作業分公司不停電作業五班的班長。十八年來,他謹記母親的囑托,嚴格要求自己,潛心鑽研技術,用心完成工作,先後被評為“福州電業局優秀共産黨員”“優秀青年”“崗位能手”和“福州供電公司先進工作者”等等,帶領班組獲得了福州供電公司五星班組、先進班組和勞工先鋒号的榮譽。

三代電網人,傳承的是不畏困難的勇氣,傳承的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傳承的是萬家燈火的情懷。(祝文坤)

同一身工裝是同一份責任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我是唐山三友集團的職工,在我的記憶裡,父親的工裝總是沾滿了油污。

長大後,我成了一名檢修工,雨水泵裡面那精巧的結構使我着迷,一個個零件在我手中不斷翻轉、整合,一次次拼裝、拆卸,身上的工作服也漸漸沾滿油污。從此,我們的家裡出現了兩身髒衣服,但父親看着我,卻十分欣慰,同樣的檢修工作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話題。我們會一起讨論如何減少副葉輪結疤情況,一起研究怎樣更加快捷高效地消除管線漏點。我們的家,也在這樣的話題中熱鬧起來。

如今,我成為唐山三友集團純堿公司的一名班組長,而父親王來成則是一名段長,看着我們身上的工裝,工裝變了顔色,不變的是責任。從父親手中接過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看着身上的油污,我竟産生了一種親切感,傳承的力量成為我前行路上驕傲的榮光。(王陽陽口述 張思源撰文)

父輩的精神就是我的信仰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父子隔空同看圖紙)

我是鐘香健,與父親鐘蘭平同為中建二局土木集團公司滁州原創科技城項目的工程師。

小時候,父親是靠山,是他的言傳身教為我扣上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轟鳴的機器聲、穿梭的工程車、起起落落的塔吊是我童年的縮影,夢想的種子就在這片工地上生根發芽。再長大些,父親是信仰,是他“土木人”的精神感染着我。三十多年來,父親始終奔赴在項目一線,兢兢業業幹事業。從高中起,我就跟着父親學習測量和施工,父親用實踐教會我如何秉持一顆匠心。成家後,父親是榜樣,他為我編織夢想、了解中建人的使命與榮光。父親将全部的青春獻給建築行業,與鋼筋水泥為伴,他常叮囑我要牢記職責,努力建設精品工程。

白駒過隙,如今我可以驕傲地站在父親身邊,向别人介紹:我是鐘香健,“老鐘”手下的一名工程師!(鐘香健口述 吳曉慧、宓超群撰文)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湖北“方師傅”防疫記

學習、傳承、延續,我接過了父輩的旗幟

奉節發電廠維護部熱控班是一群青春張揚、個性不羁的80、90後組成的工作團隊,是一個集技術與管理為一體、對問題擁有敏銳的洞察能力與解決能力的先進班組。班組現有人員20人,平均年齡27歲,擔負着兩台六十萬級發電機組熱控裝置的檢修、維護任務。自16年班組成立以來,始終踐行“以人為本、終身學習”理念,以制度管事、文化育人、班組建家為三把“利刃”,狠抓安全、強化技能、力求創新,不斷提升班組執行力、創新力和凝聚力。這群敢想、敢幹、标新立異的年青人,正由青澀走向成熟,他們“檢”的是思想和态度,“修”的是使命和能力,以創造效益最大化為目标,以實作人生價值為動力,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進取、不斷成長,必将擊響出新時代、和諧班組最強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