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作者:電影的時光機

作為太平洋戰争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硫磺島戰役号稱“太平洋絞肉機”。在這次戰役中日軍傷亡人數23388人,美軍傷亡人數28686人。這是太平洋戰争中僅有的一次傷亡數美軍高于日軍。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如果你想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或許這兩部電影可以幫到你——站在美軍視角的《父輩的旗幟》和日軍視角的《硫磺島的來信》。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每個蠢蛋都自認為懂得戰争,特别是那些從未踏入戰場的。”

這是戰争電影《父輩的旗幟》開頭的一段話,出自一位硫磺島戰役中幸存的美國老兵之口。這句話不是在針對平民百姓,而是諷刺那些自以為是的政客。

“好的照片可能會左右一場戰争的勝負。”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正是這張象征着勝利的插旗照片,讓整個美國人為之沸騰。所有的政客都在尋找照片上的六個人,而找到時已經死了一半。媒體把他們渲染為大英雄,政客指令他們到處做演講,目的隻有一個——圈錢。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三個從戰場上回來的士兵,依舊像棋子一樣受政客擺布,而其中一位因受不了謊言與内疚,決定退出這場圈錢秀,随即受到的是威逼利誘,最後又把他送回了戰場。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電影以交叉剪輯的方式表現諷刺。在跟着三位插旗英雄的足迹,我們看到美國本土上,人們歌舞升平,廣場上人山人海熱情洋溢的時候,下一鏡頭就讓我們看到硫磺島戰場上的槍林炮雨,屍橫遍野。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在電影開始沒多久的一個片段中,一群大兵坐在船艙裡玩牌,然後一個印第安人拿出幾張美國戰俘被日軍斬首的照片,勸告大家最好不要投降。而此時廣播裡正播放着“可憐的陸戰隊員們,莫名其妙地背井離鄉,想想你們的女友還在家裡等着你們,但一個女人不可能每晚都守空房,你認為她晚上會和誰為伴?她會讓那個人吻她嗎?那個人會出現在你的葬禮上安慰她嗎?”聽着這些話,想着斬首的畫面,所有的大兵陷入了沉默。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那一刻,他們腦海裡可能在想:我們為何而戰?

而這個問題就不會出現在駐守硫磺島的日軍心中。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因為硫磺島是他們神聖的領土,士兵們會為此奮戰到死。

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軍,把戰死視為士兵的榮譽。而最有尊嚴的方式是自殺。

全片最令人震撼的一幕是集體自殺。我們看到幾個無路可退的日軍非常絕望的道别,然後他們選擇的自殺方式異常殘忍——用手雷炸死自己。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整部電影都在表現日本軍人對死亡的态度。

另一小隊的隊長,因忍受不了躲在山洞裡的戰術,抛下自己的隊員,選擇自殺式攻擊——把地雷挂在身上去炸坦克.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被炮彈炸瞎雙眼的軍官,也選擇自殺找回尊嚴。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而那位将軍,戰敗後為了不被俘虜,跪在地上請求自己的下屬對其斬首。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當然,本片不是一味地渲染這種敢死隊精神。

日軍俘虜了一個受傷的美軍,在身上發現了一封他母親寫給他的信。一位懂英文的軍官翻譯給士兵們聽,信中描述着正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每一位母親都會對孩子說出的話,士兵們聽了後,起立,沉默。

美日戰争:《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中參戰人員的态度

在看完兩部電影後,最直覺的感受就是雙方的參戰人員對于這場戰争的态度。美國士兵帶着對女友的思念和死亡的畏懼作戰,日軍則是無懼生死的自殺式攻擊。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兩部電影,以客觀的角度講述了硫磺島戰役的敵我雙方。為我們分析了為什麼這場戰役中,美國傷亡如此慘重。

關于戰争,每一代人對它的了解都是不一樣的。對于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們,隻能從曆史書籍和一些影像資料中,了解關于戰争的樣貌。

看着一部又一部關于戰争的電影,我們或許會被那些傷亡鏡頭震撼,為那些犧牲的戰士悲痛,又或許僅僅隻是在追求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欣賞大銀幕上飛機炮彈的轟炸,士兵們在槍林彈雨中穿梭。

不停地制作戰争類電影的目的,那些優秀的藝術家想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去感受去思考的,不是那些所謂的大場面,而是戰争對人性的摧殘,戰争給人類所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以及如何避免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