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一個美麗的失誤
之前有網站發起這樣的投票:“最讨厭的火鍋配料”。遭網民“嫌棄”的火鍋配料包括雞子、芋頭、蟹柳……沒錯,類似蟹柳這種人造海鮮的票數居然還不低。原因是不少網民都認為“蟹柳”、“魚闆”這類人造海鮮還是少吃為妙。

而且這類制品除了形狀不一樣,其實味道大多相差無幾。小汐個人也不喜歡在火鍋裡看到蟹柳,不過零食蟹柳我還是可的!
蟹柳作為仿蟹肉的“人造海鮮”,其實跟蟹是沒有絲毫關系的,它的主要原料是魚漿、澱粉、螃蟹調味素,及紅色食用色素、香料等。純粹是因為口感像極了蟹肉而得名。
而作為日本食品三大發明之一的“蟹柳”,它的誕生,完全是在研發另一種人造海鮮“海蜇皮”時意外誕生的“失敗之作”。
據日本媒體報道,在1960年代,日本的シギヨ食品公司便開始嘗試研發口感和海蜇相似的替代産品。經過半年研發後,他們用雞蛋、海草造出了一種“人造海蜇皮”。不過此種産品的外觀和口感都和真正的海蜇皮相差甚遠。可以說,這樣的研發成果是失敗的!
但是,研發人員發現,把這種産品切成絲後,吃起來的居然跟蟹肉有幾十相似。于是,他們便把研發方向改成了“人造蟹肉”。
就在這樣誤打誤撞之下,該公司開始研發人造蟹肉。後來經過了3年的研究,最終成功研發出“蟹柳”這種産品,并開始公開售賣。
由于人造蟹柳成本較低,售價便宜,是以“解柳”一經推出市場便廣受歡迎。該産品後來甚至與友善面及咖喱塊一起被稱為日本戰後食品的三大發明。如今更是出口至全球各地。成為大受歡迎的火鍋配料之一。而作為最初發明理念的人造海蜇,在市場反倒籍籍無名。
說到火鍋與蟹柳。小汐之前聽到有網友問:吃蟹柳你們會不會先把表面的塑膠膜拆掉?
“9敏”啊!真的想不到原來有人為了保持蟹柳完整不散開,會連塑膠膜一起煮,撈起來食用的時候才撕掉的!據說台灣省食藥局還特意為此作出過勸籲,稱塑膠膜在高溫下結構相對不穩定,最好在煮之前就撒掉包裝膜。
當然要先拆再煮呀,這個不是常識嗎?
剛才提及,蟹柳其實就是人造海鮮。大家都知道它的成分根本沒有蟹,甚至連甲殼類動物都沒有。雖然含有魚漿(急凍魚糜),但是味道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工調味而成的,包括糖、聚磷酸鹽和大量的鹽分。
而且,别以為蟹柳缺少肉的成分熱量就會低,其實每100克蟹柳就含有99卡路裡。幾乎每克1卡路裡。是以說,其實這種産品也并不是很适合減肥人士食用。
不知大家吃火鍋的時候會不會點蟹柳?期待你評論區裡分享。
今天分享的“蟹柳的誕生原來是一個“失誤”,日本人原本是打算做這一種海鮮的”到這裡。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