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來源:威海新聞網

1945年9月3日,經過14年的血拼,中國人終于取得了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被血淬滅的偉大抗争精神在曆史中變得永恒。

戰争已經過去,精神依然存在!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6周年之際,記者采訪了四位90多歲入軍的威海抗日戰争老兵,他們從14歲到20歲參軍,每人都有一段"無悔青年,無悔歸真人生"的英雄故事。正如孫繼奎老人所說:"你問我參加抗日戰争的感覺如何,14歲,無所畏懼!92、無怨!"

醫護人員孫吉奎:用擔架擡上數百名傷員,告訴他們勝利近在眼前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人員簡介:

孫繼奎,山東省威海人,1929年11月出生,1943年中秋節前後光榮參軍,1954年複員回國,在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東海軍師後勤部衛生旅服役, 參加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等大小戰役100餘次。

"我在報紙上看到了我的戰友,你能幫我找到嗎?"這是他遇到孫繼奎時說的第一句話。說到這裡,他開始翻閱報紙。眼前的老人,直挺挺的,灼熱的眼睛,看不出這是一個92歲的老人。

桌子上放着孫繼奎的嬰兒剪報,最新一張寫在東京冬奧會上,最厚的一張是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拿着報紙隐約可以看到左臂上方的子彈穿過傷口。找到報紙後,孫繼奎指着上面的老人說:"我們沒剩下幾位老師了,他一定記得我......"

"你想聽聽我與日本的戰鬥,我14歲時從學校參軍。大火燃燒到家門口,每天都在一個想法的心髒上 - 與鬼魂作鬥争!環形地區的鲸魚園村民孫繼奎,1938年日軍占領威海時正在上國小,面對帝國主義殖民教育,抗争的種子早已種在心裡。第一天過後,14歲的孫繼奎再也無法抑制内心的悲傷,兩個學生日夜徒步參軍。因為孫繼奎當時太年輕,最終成為了東海軍師後勤部衛生旅的一名醫護兵。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當時,孫繼奎負責傷口治療和傷員的日常護理。整個後院隻有10多名醫務人員,傷者有數百人,我們休息的時間很少。由于條件有限,許多傷員分布在當地人民的家中,孫吉奎等醫兵将不得不日夜守望護理。

孫繼奎忘不了他15歲那一年,雖然沒有去打仗,但經曆了戰争的殘酷,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幫助流血的士兵減輕痛苦,經常和他們聊天,轉移注意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同齡的八路軍士兵,胸口被彈片擊中,淚水嗚咽着:"想家,想回家......"孫繼奎安慰道:"你放心,解放就在眼前,到時候才能回家了。士兵笑了笑,睡着了,再也沒有醒來。

不隻是當了一年多的醫護人員,孫繼奎在三次掃日中參與轉移,為數百名傷員提供掩護,1945年解放煙台、威海、文登、榮成戰役,救治傷員500餘人。得知日軍投降的消息後,孫繼奎說:"我心裡很平靜,希望那些在戰場上陣亡的人知道這個消息。"

解放戰争期間,孫繼奎沖到前線,親手殺敵,曾參加過解放平渡、萊陽、海陽等大小戰役一百多次。1947年,萊西的戰鬥中,當時的領袖孫繼奎率領士兵們投入戰鬥,在敵人面前被沖鋒槍擊中左臂,造成永久性的粉碎性骨折,多虧了同志們冒着大雨把他帶回了後方醫院,才救了他一命。撫摸着左臂的傷疤,老人的眼睛裡淚流滿面:"這個印記,讓我别忘了并肩作戰的同志們,别忘了保護國家的革命歲月。"

突擊銳兵陳世元:第一戰追出十裡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陳世源,山東省榮市人,1925年5月出生,1941年參軍,1943年入黨。1947年7月,由于戰鬥機的勇氣,從獨立營的士兵晉升為連長,獲得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多次被授予"戰鬥模範"稱号。

9月1日,秋高氣。榮城市北子口鎮的村落特别安靜,抗日戰争老兵陳世源就住在農舍之一。這位97歲的白發蒼蒼的老英雄在談到他年輕時的反日主義時特别興奮。

"在我參軍之前,我讨厭日本人咬牙切齒。陳世元的表情很沉重,思緒又回到了過去。1941年,16歲的陳世元走了兩天兩夜入軍,成為文登獨立營的一名士兵,得到了一把忍不住愛上的小步槍。

沒想到第三天就參軍了,陳世元趕上了一場戰鬥。隻要聽着槍聲,陳世源和一行人就直奔前方。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陳世元說,鬼吃了敗退時,就開始追着跑,"那時候我才算可以跑,隻好追十裡。"追到野山脊時,鬼魂消失了,一名後方部隊也撤退了,陳世元拿着槍回來了。當他回來時,排長還拿了一碗珍貴的面條來獎勵他。

1942年的一個早晨,軍隊周圍的樹葉突然開始搖晃,精明的陳世源立即向監視員報告了異常情況,偵察發現原來是敵人設的伏擊。"當時形勢特别急迫,大軍差點進入敵圍圈,"陳世元這樣說。當時,有一排士兵被敵人的火力壓制無法撤退,陳世元看到情況用機槍級士兵進行抵抗,掩護同志撤退。在機槍級的頑強抵抗下,落入敵圈的士兵撤退了。然後我軍用手榴彈、機槍等進行反擊,不僅扭轉了戰争,還繳獲了敵15挺機槍。

1943年秋,陳世源的部隊在派兩人進文登城擷取重要情報後,準備第三次進攻日軍。陳世源因為手速快被選中進入突擊鋒刀隊,任務是"摸崗"進城。那天晚上,天黑得像墨水,寒風刺痛着人們,為了友善搬家,我們都穿着單裙來到文登城下。"根據我們之前截獲的密碼,我們設法進入城鎮并捕獲了100多人。陳世元回憶說,當時大部分上尉直接開進去,幾乎沒有一槍一彈,俘虜了一個僞軍中隊。此後,大部隊成功進入城市并包圍了日軍。電影《三進山城》是根據陳世源的部隊三金文登城殲滅鬼魂和改編的日本僞軍事改編的。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小惡魔很好,戰争完全是關于他的大腦的。說起與日軍交戰的感覺,陳世元用手說道。而日軍擊中了掩體,很難确定敵人的位置,陳世源拿出一枚手榴彈試射,投擲手榴彈,敵人機槍立即掃過,讓你知道敵人的位置。還有一次他發現到處都是平地,隻有一個高高的斜坡,用機槍掃射,引出了日軍鬼魂,然後立即回到連隊反映情況,大部隊出發殲滅了所有的日鬼。

後來,陳世源投身于解放戰争,因成績突出被提升為連長。由于多處受傷,軍隊安排他到遼甯省新津縣警察局工作。陳世元于1948年9月複員,但他委婉地拒絕在政府安排的軍部工作:"不會給國家帶來麻煩。之後,老人回到村裡一直住到現在。

鷹眼新兵田肇慶:在抗日戰場上,決不讓敵人逃走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田肇慶,山東省威海人,1930年9月出生。1945年3月,在家人的鼓勵和支援下,他參軍,編入地區中隊參加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期間被編入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先後參加過孟良軒戰役、南馬臨沂戰役、陸仙縣戰役等,先後1次奪得三等兵役。

8月30日,90歲的田肇慶深情地撫摸着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70周年的寶貴篇章,回憶起76年前的"新兵蛋"。

"打敗日本惡魔,把他們趕出中國!"帶着這一信念,1945年3月,14歲的田肇慶從環陽亭鄉報名,編入南海獨立軍第3區中隊,跟随該隊進行了一系列解放北淩島的行動。

當時,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武裝力量準備攻擊駐紮在北渚島的日本僞軍事陣地,進行了一系列提前部署,"堵糧"是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削弱日本的僞軍事力量,我們拉起了十幾公裡的糧食封鎖線,就是切斷他們的食物來源。田肇慶正在守衛王家河附近的陽亭鎮,一個接一個地核實人群的身份,不放過任何可疑人員。

早期的"攔祛糧"行動是有效的,在幾天前進攻北竹島的行動中,上尉還叫田肇慶等部署任務:"北溝有日軍僞軍事駐紮,大部隊進攻北渚島,不能讓他們增援,給我死看他們!""上尉的話讓田肇慶的血沸騰,在田肇慶和同志們嚴防死亡的嚴防下,日軍僞軍在北溝被困在山中,差點把食物彈射出去。愚蠢的敵人想趁着天黑綁架附近的村民,威脅人質的親屬送人食替代,田肇慶等人立即發現敵人有意加強監視力度,移位駐紮在北溝下方,"如果發現日軍僞軍準備下山,我就開槍警告, 永遠不要讓任何敵人逃脫。"田肇慶的眼尖,可以看到黑暗的森林身影,晚上駐紮時他拿着"漢陽制造",一對"鷹眼"盯着山林,不放過任何風草運動,在不透風的監視下,日軍僞軍不再敢輕率行事。

就這樣晝夜班盯着敵人,8月1日,主力部隊進攻北竹島僞軍事陣地的槍聲響起,在早期的封鎖糧食、圍攻周邊日軍的輔助部署下,北渚島敵軍兵力大打減,經過一夜的戰鬥, 8月2日上午,北竹島據點被撤下。而在北溝,由于多日圍攻和敵人無法增援,田肇慶等人鼓噪奪取了北壕的據點,繳獲了一批火器,"雖然不是在主戰場和敵人面對面,但是我們的任務與主戰場的勝利有關,想想看, 一定不能有點懈怠!"

後來,解放戰争時期,田肇慶編入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随部隊日夜行軍,參加了孟良軒之戰、南馬臨沂之戰、陸仙縣之戰等諸多大小戰役。在陸仙縣戰役中,田肇慶于1948年6月因肩膀和腰部多處子彈傷退到村裡。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現在田肇慶的視野已經模糊,"鷹眼"已經不複存在,但每當談起抗日戰争年代,他的精神又振作起來:"加入抗日隊,參加威海解放,是我一生中最驕傲的事情!"說這話的時候,田肇慶的眼睛又亮了起來。

記者金立軒:"再狠一點,老百姓和八路軍一直是一顆心"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山東省滿洲人金立軒,1928年5月出生,1945年5月入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1年5月因傷病回國。曾參加過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服役期間曾獲三等榮譽1次、1次四等榮譽。

在抗日戰争老兵金立軒的床邊,有一個軍綠色的Maza,Maza上的斜倚腰帶,繡着一顆鮮紅色的五角星。這位老人說,馬紮讓他想起了70多年前的軍事生涯。雖然他在1945年參軍,但參加了四個多月的抗日戰争,但在這位93歲的老人身上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那是1944年,住在文登區高村鎮的金立浩帶着掃蕩鄉村的日本士兵出來了,嘻哈的日本士兵給了他一記耳光。之後,充滿屈辱的不斷積累,18歲的金立軒決心參軍抗日。用老人的話說,"莊稼不能再種了,我想把日本人趕出中國,我不打算活着回來。"

金立軒和四位村民走過兩天的土路,終于來到了百餘裡外的煙台市陶村鎮的古東軍區站。軍隊懷疑自己身材矮小,不想收,金立軒态度堅決,硬煮泡泡,最後被軍隊打發。最終,他成為後勤部門軍事需要的一名通訊員,主要負責後勤工廠的溝通和上級聯系,金立軒說:"隻要能打'鬼'貢獻,我願意做!"

金立軒記得,當時我和敵人在裝備上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我們的武器、彈藥都不足,一般一把槍隻有3發。為了迷惑日本人,士兵們還在彈匣和子彈筒裡裝滿了高粱等作物,制造出彈藥充足的錯覺。

武器裝備無法匹敵,在戰術上采取分散的遊擊隊方式與日軍和僞軍作戰。"我的營大約有500人,分成三個連,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日軍來了,轉移了他們的陣地。金立軒說,指揮部随行,從馬士山到廬山,從栖霞到牟平,短短四個月就跟着部隊繞道鎮。當時,他也覺得在交東這片土地上,無論條件多麼艱苦,老百姓和八路軍都是一顆心,是以每一次"掃蕩"都可以淪為瓦礫,時不時還可以組織反攻,時間、底戰的腳步越來越足。

威海老兵的戰争故事:"14歲,無所畏懼!92歲了,無怨無悔!"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電台偏僻,沒有收音機,上級給報紙發新聞。作為記者,金立軒第一時間拿到報紙,就交給了上司。

"酋長看了報紙,蠕動着,跑出門外,扔下報紙,大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起初是哭聲,然後每個人都在大喊大叫,每個人都在笑,大笑,奔跑,不知道誰開始哭,很多人都在哭。"金立浩永遠記得那天,消息傳出,軍站突然吵鬧起來,大家比新年更開心。

勝利後,金立軒參加了解放戰争,直到1951年才因身體原因回國。70多年後,金立軒見證了國家從"落後的毆打"到今天的繁榮壯大,有時不禁回想起抗日戰争為避免"鬼魂"橫掃的那一天,不禁感慨:"國家強,我們再也不用被趕走了!(嗨威海客戶記者杜小英賈文軒 孫克 陳一凡 記者 宋金傑)

本文摘自威海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國家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傳播和傳播服務。

使用者名:jrt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