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来源:威海新闻网

1945年9月3日,经过14年的血拼,中国人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被血淬灭的伟大抗争精神在历史中变得永恒。

战争已经过去,精神依然存在!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四位90多岁入军的威海抗日战争老兵,他们从14岁到20岁参军,每人都有一段"无悔青年,无悔归真人生"的英雄故事。正如孙继奎老人所说:"你问我参加抗日战争的感觉如何,14岁,无所畏惧!92、无怨!"

医护人员孙吉奎:用担架抬上数百名伤员,告诉他们胜利近在眼前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人员简介:

孙继奎,山东省威海人,1929年11月出生,1943年中秋节前后光荣参军,1954年复员回国,在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东海军师后勤部卫生旅服役,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小战役100余次。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战友,你能帮我找到吗?"这是他遇到孙继奎时说的第一句话。说到这里,他开始翻阅报纸。眼前的老人,直挺挺的,灼热的眼睛,看不出这是一个92岁的老人。

桌子上放着孙继奎的婴儿剪报,最新一张写在东京冬奥会上,最厚的一张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拿着报纸隐约可以看到左臂上方的子弹穿过伤口。找到报纸后,孙继奎指着上面的老人说:"我们没剩下几位老师了,他一定记得我......"

"你想听听我与日本的战斗,我14岁时从学校参军。大火燃烧到家门口,每天都在一个想法的心脏上 - 与鬼魂作斗争!环形地区的鲸鱼园村民孙继奎,1938年日军占领威海时正在上小学,面对帝国主义殖民教育,抗争的种子早已种在心里。第一天过后,14岁的孙继奎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两个学生日夜徒步参军。因为孙继奎当时太年轻,最终成为了东海军师后勤部卫生旅的一名医护兵。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当时,孙继奎负责伤口治疗和伤员的日常护理。整个后院只有10多名医务人员,伤者有数百人,我们休息的时间很少。由于条件有限,许多伤员分布在当地人民的家中,孙吉奎等医兵将不得不日夜守望护理。

孙继奎忘不了他15岁那一年,虽然没有去打仗,但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流血的士兵减轻痛苦,经常和他们聊天,转移注意力。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同龄的八路军士兵,胸口被弹片击中,泪水呜咽着:"想家,想回家......"孙继奎安慰道:"你放心,解放就在眼前,到时候才能回家了。士兵笑了笑,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

不只是当了一年多的医护人员,孙继奎在三次扫日中参与转移,为数百名伤员提供掩护,1945年解放烟台、威海、文登、荣成战役,救治伤员500余人。得知日军投降的消息后,孙继奎说:"我心里很平静,希望那些在战场上阵亡的人知道这个消息。"

解放战争期间,孙继奎冲到前线,亲手杀敌,曾参加过解放平渡、莱阳、海阳等大小战役一百多次。1947年,莱西的战斗中,当时的领袖孙继奎率领士兵们投入战斗,在敌人面前被冲锋枪击中左臂,造成永久性的粉碎性骨折,多亏了同志们冒着大雨把他带回了后方医院,才救了他一命。抚摸着左臂的伤疤,老人的眼睛里泪流满面:"这个印记,让我别忘了并肩作战的同志们,别忘了保护国家的革命岁月。"

突击锐兵陈世元:第一战追出十里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陈世源,山东省荣市人,1925年5月出生,1941年参军,1943年入党。1947年7月,由于战斗机的勇气,从独立营的士兵晋升为连长,获得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多次被授予"战斗模范"称号。

9月1日,秋高气。荣城市北子口镇的村落特别安静,抗日战争老兵陈世源就住在农舍之一。这位97岁的白发苍苍的老英雄在谈到他年轻时的反日主义时特别兴奋。

"在我参军之前,我讨厌日本人咬牙切齿。陈世元的表情很沉重,思绪又回到了过去。1941年,16岁的陈世元走了两天两夜入军,成为文登独立营的一名士兵,得到了一把忍不住爱上的小步枪。

没想到第三天就参军了,陈世元赶上了一场战斗。只要听着枪声,陈世源和一行人就直奔前方。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陈世元说,鬼吃了败退时,就开始追着跑,"那时候我才算可以跑,只好追十里。"追到野山脊时,鬼魂消失了,一名后方部队也撤退了,陈世元拿着枪回来了。当他回来时,排长还拿了一碗珍贵的面条来奖励他。

1942年的一个早晨,军队周围的树叶突然开始摇晃,精明的陈世源立即向监视员报告了异常情况,侦察发现原来是敌人设的伏击。"当时形势特别急迫,大军差点进入敌围圈,"陈世元这样说。当时,有一排士兵被敌人的火力压制无法撤退,陈世元看到情况用机枪级士兵进行抵抗,掩护同志撤退。在机枪级的顽强抵抗下,落入敌圈的士兵撤退了。然后我军用手榴弹、机枪等进行反击,不仅扭转了战争,还缴获了敌15挺机枪。

1943年秋,陈世源的部队在派两人进文登城获取重要情报后,准备第三次进攻日军。陈世源因为手速快被选中进入突击锋刀队,任务是"摸岗"进城。那天晚上,天黑得像墨水,寒风刺痛着人们,为了方便搬家,我们都穿着单裙来到文登城下。"根据我们之前截获的密码,我们设法进入城镇并捕获了100多人。陈世元回忆说,当时大部分上尉直接开进去,几乎没有一枪一弹,俘虏了一个伪军中队。此后,大部队成功进入城市并包围了日军。电影《三进山城》是根据陈世源的部队三金文登城歼灭鬼魂和改编的日本伪军事改编的。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小恶魔很好,战争完全是关于他的大脑的。说起与日军交战的感觉,陈世元用手说道。而日军击中了掩体,很难确定敌人的位置,陈世源拿出一枚手榴弹试射,投掷手榴弹,敌人机枪立即扫过,让你知道敌人的位置。还有一次他发现到处都是平地,只有一个高高的斜坡,用机枪扫射,引出了日军鬼魂,然后立即回到连队反映情况,大部队出发歼灭了所有的日鬼。

后来,陈世源投身于解放战争,因成绩突出被提升为连长。由于多处受伤,军队安排他到辽宁省新津县公安局工作。陈世元于1948年9月复员,但他委婉地拒绝在政府安排的军部工作:"不会给国家带来麻烦。之后,老人回到村里一直住到现在。

鹰眼新兵田肇庆:在抗日战场上,决不让敌人逃走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田肇庆,山东省威海人,1930年9月出生。1945年3月,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参军,编入地区中队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先后参加过孟良轩战役、南马临沂战役、陆仙县战役等,先后1次夺得三等兵役。

8月30日,90岁的田肇庆深情地抚摸着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宝贵篇章,回忆起76年前的"新兵蛋"。

"打败日本恶魔,把他们赶出中国!"带着这一信念,1945年3月,14岁的田肇庆从环阳亭乡报名,编入南海独立军第3区中队,跟随该队进行了一系列解放北淩岛的行动。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准备攻击驻扎在北渚岛的日本伪军事阵地,进行了一系列提前部署,"堵粮"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削弱日本的伪军事力量,我们拉起了十几公里的粮食封锁线,就是切断他们的食物来源。田肇庆正在守卫王家河附近的阳亭镇,一个接一个地核实人群的身份,不放过任何可疑人员。

早期的"拦祛粮"行动是有效的,在几天前进攻北竹岛的行动中,上尉还叫田肇庆等部署任务:"北沟有日军伪军事驻扎,大部队进攻北渚岛,不能让他们增援,给我死看他们!""上尉的话让田肇庆的血沸腾,在田肇庆和同志们严防死亡的严防下,日军伪军在北沟被困在山中,差点把食物弹射出去。愚蠢的敌人想趁着天黑绑架附近的村民,威胁人质的亲属送人食替代,田肇庆等人立即发现敌人有意加强监视力度,移位驻扎在北沟下方,"如果发现日军伪军准备下山,我就开枪警告, 永远不要让任何敌人逃脱。"田肇庆的眼尖,可以看到黑暗的森林身影,晚上驻扎时他拿着"汉阳制造",一对"鹰眼"盯着山林,不放过任何风草运动,在不透风的监视下,日军伪军不再敢轻率行事。

就这样昼夜班盯着敌人,8月1日,主力部队进攻北竹岛伪军事阵地的枪声响起,在早期的封锁粮食、围攻周边日军的辅助部署下,北渚岛敌军兵力大打减,经过一夜的战斗, 8月2日上午,北竹岛据点被撤下。而在北沟,由于多日围攻和敌人无法增援,田肇庆等人鼓噪夺取了北壕的据点,缴获了一批火器,"虽然不是在主战场和敌人面对面,但是我们的任务与主战场的胜利有关,想想看, 一定不能有点懈怠!"

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田肇庆编入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随部队日夜行军,参加了孟良轩之战、南马临沂之战、陆仙县之战等诸多大小战役。在陆仙县战役中,田肇庆于1948年6月因肩膀和腰部多处子弹伤退到村里。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现在田肇庆的视野已经模糊,"鹰眼"已经不复存在,但每当谈起抗日战争年代,他的精神又振作起来:"加入抗日队,参加威海解放,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说这话的时候,田肇庆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记者金立轩:"再狠一点,老百姓和八路军一直是一颗心"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山东省满洲人金立轩,1928年5月出生,1945年5月入伍,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5月因伤病回国。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役期间曾获三等荣誉1次、1次四等荣誉。

在抗日战争老兵金立轩的床边,有一个军绿色的Maza,Maza上的斜倚腰带,绣着一颗鲜红色的五角星。这位老人说,马扎让他想起了70多年前的军事生涯。虽然他在1945年参军,但参加了四个多月的抗日战争,但在这位93岁的老人身上留下了终生的印记。

那是1944年,住在文登区高村镇的金立浩带着扫荡乡村的日本士兵出来了,嘻哈的日本士兵给了他一记耳光。之后,充满屈辱的不断积累,18岁的金立轩决心参军抗日。用老人的话说,"庄稼不能再种了,我想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我不打算活着回来。"

金立轩和四位村民走过两天的土路,终于来到了百余里外的烟台市陶村镇的古东军区站。军队怀疑自己身材矮小,不想收,金立轩态度坚决,硬煮泡泡,最后被军队打发。最终,他成为后勤部门军事需要的一名通讯员,主要负责后勤工厂的沟通和上级联系,金立轩说:"只要能打'鬼'贡献,我愿意做!"

金立轩记得,当时我和敌人在装备上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我们的武器、弹药都不足,一般一把枪只有3发。为了迷惑日本人,士兵们还在弹匣和子弹筒里装满了高粱等作物,制造出弹药充足的错觉。

武器装备无法匹敌,在战术上采取分散的游击队方式与日军和伪军作战。"我的营大约有500人,分成三个连,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日军来了,转移了他们的阵地。金立轩说,指挥部随行,从马士山到庐山,从栖霞到牟平,短短四个月就跟着部队绕道镇。当时,他也觉得在交东这片土地上,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老百姓和八路军都是一颗心,所以每一次"扫荡"都可以沦为瓦砾,时不时还可以组织反攻,时间、底战的脚步越来越足。

威海老兵的战争故事:"14岁,无所畏惧!92岁了,无怨无悔!"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电台偏僻,没有收音机,上级给报纸发新闻。作为记者,金立轩第一时间拿到报纸,就交给了领导。

"酋长看了报纸,蠕动着,跑出门外,扔下报纸,大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起初是哭声,然后每个人都在大喊大叫,每个人都在笑,大笑,奔跑,不知道谁开始哭,很多人都在哭。"金立浩永远记得那天,消息传出,军站突然吵闹起来,大家比新年更开心。

胜利后,金立轩参加了解放战争,直到1951年才因身体原因回国。70多年后,金立轩见证了国家从"落后的殴打"到今天的繁荣壮大,有时不禁回想起抗日战争为避免"鬼魂"横扫的那一天,不禁感慨:"国家强,我们再也不用被赶走了!(嗨威海客户记者杜小英贾文轩 孙克 陈一凡 记者 宋金杰)

本文摘自威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和传播服务。

用户名:jrtt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