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鄧公進行南巡。在匆忙的旅途中,他特地帶了一瓶茅台酒。鄧公并沒有喝烈酒的習慣,為什麼要帶上一瓶茅台酒呢?原來,這瓶茅台酒正是鄧公準備送給自己老朋友80歲生日的禮物。而這名老朋友,就是有着“酒神司令”之稱的許世友。
那麼,鄧公為什麼要送給許世友茅台酒,兩人之間又曾結下過怎樣的一段革命友誼?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并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晚年許世友)
《詩經·秦風》中記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段詩文,說的是在國難當頭之際,戰士之間共同締結了有衣同穿、同仇敵忾的友誼,而許世友和鄧公之間的交集,恰恰就是對這段詩文的最好見證。
1906年,許世友出生于湖北麻城的一戶貧農家庭,在今天,湖北麻城已隸屬于河南省管轄,也就是河南的新縣。而許世友的出生,也為當時世代農民的許家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家人們希望這個大胖小子未來能發大财,做大官。咱們都把當官叫做“踏上仕途”,是以許世友一開始的名字是“許仕友”,意思就是和當官命結緣的好朋友。
(青年許仕友)
但是,貧窮的家庭卻并不能讓許仕友和當時達官貴人家的孩子一樣到私塾裡念書,而許仕友小時候也對上樹摸鳥,河裡撈魚,練習拳腳功夫更有興趣。是以,在他還是個8歲娃娃的時候,他就和鄉裡的一名老拳師,上了少林寺,去學習十八般武藝,連他的爹娘都沒有想到,自己寄予了當官期望的孩子,最後竟然在武藝上是個天才。
許仕友上山習武後,一練就是八年之久,飛檐走壁,南拳北腿,他都會一些。而等到他十六歲時,聽說了家裡爹娘被鄉裡惡霸欺壓的消息。于是一氣之下,便帶着一身武藝下山,教訓了惡霸。雖然許仕友下山之後,便算還俗。但是,他還是對教會他功夫的老拳師念念不忘,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呢,改成了“釋友”,這裡的“釋”就是佛教裡的釋迦摩尼佛,也就是《西遊記》裡面的如來佛。許釋友給自己取新名字的意思是,自己雖然還俗了,但依然還是佛門的好朋友。
(練舉重的許世友)
而許釋友的第三次改名,就是他在延安的時候了。那個時候的許釋友,已經當了有将近十年的紅軍。因為自己在少林練得一身好功夫,是以在從軍的生涯中,他經常帶着大刀就沖在戰士們的前面,數次親自手刃敵軍士兵,這讓紅軍戰士們都對殺敵沖鋒在前的許釋友十分欽佩。也因為戰功赫赫,他在1935年升任為紅4軍的軍長,後來這一支部隊也和咱們的紅軍大部隊在陝北這一塊順利會師。
在陝北會師後,許釋友便有機會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十分親切地握着他的手,說:
“我早就聽說,紅四軍裡面出了個許釋友,上戰場不怕死,能殺敵,看來就是你啦!你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呢?”
在聽了毛主席這樣問後,許世友便一五一十地說出了自己名字的由來,而毛主席哈哈大笑着說:“依我看,我們的事業,是要和世界人民團結在一起的,做世界人民的朋友該多好啊!”聽聞了毛主席的一番話後,許釋友深受感動,是以“世友”,也就是“世界人民之友”成為了他後來一生的名字。
(許世友和毛主席)
而許世友也最終也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在抗大擔任校務部副部長期間,他将抗大的學習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并為我黨我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但是,想要在前線立功的許世友,是并不願意一直做後方工作的。在1938年,他主動向毛主席請纓上前線。經過毛主席的準許,許世友在129師386旅擔任副旅長一職,而129師的政委,正是鄧公,這也是二人在一起的第一段工作經曆。
在被調到129師擔任副旅長一職後,許世友在就任的第二年就打出了邱縣伏擊戰這一場漂亮的勝仗。在這一場戰役中,我軍僅以傷亡50餘人的代價,就消滅了鬼子多達200人的正規軍部隊。在接到前線的捷報後,鄧公大喜過望:“好一個許世友,剛來我們129師,就立下了這麼大的一個功勞!”
(在前線偵查敵情的許世友)
但令人感到一些遺憾的是,在抗日戰争結束後,許世友便被調到山東參與解放戰争,而鄧公則和劉伯承元帥一同指揮中原野戰軍,和國軍進行作戰。雖然兩人在戰場上相隔甚遠,但依然彼此心心相印,在全國的大戰場上多次互有配合。在許世友參與萊蕪戰役,後又解放濟南之後,他的名聲更是威震全軍,讓遠在中野工作的鄧公感到欽佩不已。
在解放戰争勝利後,鄧公和許世友都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繼續為祖國的事業做出貢獻,兩人在此期間雖然交集不多,但常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心間都各有挂念。在毛主席病逝後,鄧公出任我黨我軍的掌舵人,但偏偏在這個時候位于我國南方的越南,多次率兵襲擾邊境,這讓鄧公感到有些擔憂。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和鄧公曾一起并肩作戰的許世友挺身而出。
1978年底,對越進行自衛反擊的一步棋已經在鄧公的心中醞釀,但是究竟派哪一員大将去反擊越南,鎮守祖國的南大門,是鄧公一直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問題:派“軍神”劉伯承元帥去?那個時候的劉伯承元帥,已經八旬高齡,而且雙目失明,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那派曾經七戰七捷的粟裕去呢?粟裕大将那個時候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頭裡面的彈片還沒有取出,不适合在戰場上進行高強度的作戰。最終思慮再三,鄧公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派當時在廣州軍區當司令員的許世友去,負責東線戰場。而當時在昆明軍區當司令員的楊得志,則負責西線戰場。
(許世友)
那個時候的許世友,雖然身體狀況要比劉伯承、粟裕要好一些,但畢竟也是七十三歲的高齡了,為什麼鄧公還是欽點亞搜讓許世友上戰場呢?除了對昔日自己這名老戰友軍事才能的信任外,還有另外兩點重要的原因:首先,許世友早在1974年,就曾參與指揮西沙海戰,和當時的南越部隊進行戰鬥,是以他對越南軍隊的作戰方式相對來說比較熟悉,也有經驗;其次,當時許世友正在廣州軍區擔任司令員,距離越南相對也比較近,在解放軍中的威信也更高。
而許世友也當仁不讓,雖然自己已經七旬高齡,但依然披堅執銳,走向戰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展前夕,他便到南甯組織戰備工作。在軍事會議上,許世友清了清嗓子,用嚴肅的語氣對參加會議的衆人說:“既然小平同志已經點到我了,軍委也給了咱們指令,在這裡我就說上兩句:軍委的指令,咱們一定要認真執行,馬虎不得。這一仗,咱們要麼不打,要打就一定要打赢!”
(晚年的許世友)
解放軍戰士們也被老将軍這樣的一番話震撼到了,紛紛表示願意為黨和人民服務,血戰沙場。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東、西兩路人馬,共計56萬人的九路大軍一躍南下,氣吞山河。越南軍隊在開戰之前,自鳴得意,說越南境内有着堅固壁壘的同登城,就是給解放軍三個月的時間去攻打,解放軍也未必能拿下。但是,這座越南境内的堅城,竟然在許世友指揮的東路軍中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拿下了。緊接着,諒山又在我軍攻勢之下宣告失守?這座城市被我軍攻克,意味着越南的首都:河内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這讓當時号稱“世界第三”的越南軍隊不由得驚掉了下巴:“這支解放軍部隊是由誰指揮的?怎麼這麼能打?”
而在另一邊,有許多人都向鄧公表達了自己的隐憂:“許世友畢竟也73歲了,這麼大的年齡,如果要是戰場指揮失利了怎麼辦?”但鄧公卻堅定地表示:“就算一時間失利了也不要緊,勝敗乃是兵家常事嘛,我相信許世友能打一個大勝仗!”而在前線的許世友,也最終沒有辜負了鄧公和人民的期望。
許世友在越南前線立下的赫赫戰功,更讓鄧公對這名骁勇善戰的老将軍欽佩不已。1985年,鄧公進行南巡,途徑許世友當時所居住的南京城。而那一年又恰逢老将軍的八十大壽,是以鄧公便特地帶來了一瓶許世友最鐘愛的茅台酒,來為許世友慶生。
在聽聞了鄧公前來看望自己後,許世友一度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到火車站前來迎接鄧公。而等到兩名老戰友最終相逢時,二人更是激動不已。鄧公面對着和自己并肩作戰多年的老戰友,祖國的功臣,無不感慨地說道:“聽說今年是你八十大壽,我留給你帶來了你愛喝的茅台酒,也是八十年的陳酒了!”許世友感歎道:“多謝鄧公關心了!這可是八十年的陳酒啦,越陳越好!”于是,兩人把酒言歡,期間經曆的百年滄桑,革命友情,都化在了濃香的酒裡。
(許世友和家人們)
而在拜訪許世友期間,鄧公也十分關心許世友的身體,表示雖然他年齡比自己小,但或許沒自己的身體好,一定要多加保重自己,許世友對此也是十分感動。不過,遺憾的是,戎馬一生的許世友在1985年10月因病與世長辭,享年八十歲。在臨終之際,許世友還向國家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心願:那就是不要火葬到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而是把自己土葬到母親的旁邊。
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主席就倡議移風易俗,積極倡導大家不要土葬要火葬,為農民留出耕地,而毛主席自己也是帶頭在火葬的名單上簽了字。但是,當這份名單傳到許世友的手中時,許世友卻并沒有簽,他說:“我自己從8歲就離家,後來又參加了革命一輩子,母親臨終都沒有盡孝。我希望我以後能土葬,就安葬在母親的旁邊。”而毛主席最終也同意了他的這一請求。
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許世友還究竟是火葬到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還是土葬到母親的身邊呢?最終這個決定還是需要鄧公來做,而鄧公的批複是:“許世友是為我國革命作出過特殊貢獻的人,準許土葬。”是以,老将軍為母盡孝的遺願也終被實作,而他為祖國和人民所做出的貢獻,則永遠被我們銘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