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文/老張在路上

據史料記載,晉高祖石敬瑭一共有7個親生兒子,當初石敬塘從河東起兵反李從珂時,被李從珂在京城殺了兩個。石敬塘稱帝後,範延光反叛,石敬塘诏前靈武節度使張從賓發河陽兵讨延光,從賓亦反,石敬塘的另外兩個兒子死于這次範、張反晉。除了這四個兒子外,石敬塘還有兩個兒子在後晉立國前就夭折了,都沒有成年。是以,到石敬塘公元942年6月去世時,他的親生兒子在世上的隻有最小的兒子第七子石重睿,當時隻有4歲。

天福七年(942年)6月,石敬塘在北巡邺都(故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時駕崩。帝制時代,按照慣例雖然石敬塘惟一在世的兒子石重睿還是個兒童,但也有資格登上皇帝寶座,這樣的事例在石氏之前或之後都不乏其人。出人意料讓後人大跌眼鏡的是,後晉第二個登龍位的皇帝并不是石重睿,而是石敬塘的侄子石重貴,這皇帝寶座怎麼又輪到他坐上去的呢?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石重貴公元914年出生,那還是晉王李存勖時代。石重貴的親爹名叫石敬儒,他是石敬墉的大哥。

石敬儒是後唐莊宗李存勖麾下的騎将,大概在石重貴兩三歲時候就去世了。石敬儒究竟是石敬瑭的親哥哥還是堂兄,史書沒有記載。歐陽修認為如果石敬儒是石敬瑭的親哥哥,不應該在其他弟弟之後再贈官,更不應該直到石重貴即位後,才追封為宋王。

無論石敬儒是石敬瑭親哥還是堂哥,總之是石敬儒死後,石敬塘把石重貴收為養子。

歐陽修《新五代史·晉本紀第九》:

“重貴少而謹厚,善騎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禮記》,久之,不能通大義,謂震曰:‘此非我家事也。’”

薛居正《舊五代史》也記道:

“帝少而謹厚,高祖愛之。洎曆方鎮,嘗遣從行,委以庶事,但性好馳射,有祖祢之風。”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這不是我家幹的事。”這大概是五代十國時期出身于軍人世家的年輕男子的共同心聲。

石重貴少時謹言慎行,質樸純厚,深得石敬瑭喜愛,石敬塘到各地鎮守都讓他跟随一起,為了曆練石重貴,石敬塘把諸多事情委托給他辦理,但石重貴生性愛好馳馬射箭,頗有沙陀祖輩之風。

後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在晉陽舉兵反唐,後唐大軍圍攻太原。在大軍壓境之際,石重貴或在軍中出謀劃策,或登上城頭冒矢拒敵,這些表現受到石敬瑭贊賞。

石敬瑭借契丹兵挫敗後唐軍隊,離太原赴洛陽奪取帝位,臨行前想留下一員自己信任的大将防守太原城。石重貴就在此時嶄露頭角,開始脫穎而出,真正走向後晉前台。關于石重貴的這次出場,《舊五代史》有真切而有趣的描繪:

高祖受契丹冊,将入洛,欲留一子撫晉陽,先謀于契丹主,主曰:“使諸子盡出,吾當擇之。”乃于行中指帝謂高祖曰:“此眼大者可矣。”遂以帝為北京留守,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太原尹,知河東管内節度觀察事。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得知,石重貴一表人才、相貌堂堂,特别是一雙眼睛,大而有光、炯炯有神,而且長得和石敬塘差不多。最搞笑的是耶律德光用人的标準,讓石重貴留守太原根據地,全是因為他的眼大有光。看來不但現在如此,曆史上長得好看的帥哥也招人喜愛,以貌取人,早已有之。

就這樣,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推薦下,石重貴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東管内節度觀察事。

石重貴留守太原第二年,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九月,被征召回朝廷,授予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右金吾衛上将軍。

天福三年(938年)十二月,石重貴任開封尹,加封檢校太傅,封為鄭王,增加食邑三千戶,加封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死前,石重貴改任廣晉尹,進封齊王,兼任侍中。

石重貴在後晉天福年間,雖然任職不少,但在新舊兩種《五代史》上,也都是僅僅把他的官銜羅列出來,沒有具體的政績描述,看來他并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可寫。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天福七年(942年)6月,石敬瑭死于邺都,石重貴以侄子兼養子身份繼承皇位。在石敬塘尚有嫡子在世時,能繼承大統,其間不乏宮中密謀。

對此,《舊五代史》如是說:

“是歲六月十三日乙醜,高祖崩,承遺制命柩前即皇帝位。帝在并州未著人望,及保厘浚郊,大有寬裕之稱。從幸邺都,是歲遇旱,高祖遣祈雨于白龍潭,有白龍見于潭心,是夜澍雨尺餘,人皆異之,至是果登大位焉。”

《新五代史》說:

“七年六月乙醜,高祖崩,皇帝即位于柩前。”

《舊五代史》喜歡記載靈異神奇之事,早為後世讀者所垢病,關于石重貴繼承大統,既說石重貴“未著人望”,又說他祈雨見白龍,似乎注定當為後晉皇位繼承人。而《新五代史》也一筆帶過。

真正的密謀在《資治通鑒·後晉紀四》:

“帝寝疾,一旦,馮道獨對。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懷中,其意蓋欲道輔立之。六月,乙醜,帝殂。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是日,齊王即皇帝位。”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本來石敬瑭在病中托孤與宰臣馮道,意思要馮道輔立石重睿。但石敬塘死後,馮道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卻立石重貴為帝。

景延廣開始是在後梁的軍隊中從軍,是後梁大将王彥章的屬将,在後梁和後唐黃河岸邊的激戰中後梁軍隊大敗,景延廣身上也幾處負傷,最後逃回了後梁首都汴州。在後梁滅亡後,景延廣和其他将領一樣被後唐軍隊收編。

李嗣源即位時,汴州的守将朱守殷不聽從李嗣源的指令,結果被鎮壓,景延廣也在朱守殷的軍隊裡,是以受到牽連,将要被處死。石敬瑭當時是六軍副使,負責處理他們這些人,見到景延廣後,石敬瑭非常同情他,于是就秘密地放他出來,不久收入自己的帳下,做了他的屬将。

石敬瑭稱帝,對景延廣委以重任,讓他當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後來轉守各地,又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成為石敬瑭的心腹大将。在石敬瑭主政的時候,景延廣沒有幹預過政事,而是一心輔佐石敬瑭,做事也很謹慎,但石敬瑭一死,他卻從幕後走了出來對軍政事務事事關心,成了後晉石重貴朝一言九鼎的人物。

石敬瑭臨死之前,将親生兒子石重睿托付給了馮道。到了石敬塘一死,掌握軍隊大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卻說在國家危難之時,應該讓長者繼位,也就是讓石重貴做皇帝。由于他手握重兵,馮道很圓滑,其他人也不敢反對,于是石重貴就繼位稱帝了。

至于景延廣是真的為國家考慮還是和石重貴有什麼私下交涉,真相已淹沒于曆史的煙塵中無法追尋。而後人所能知道的是,石重貴繼位後,對景延廣言聽計從,甚至後晉滅國,石重貴北遷,景延廣自己身死,都同這一皇位安排有直接關系。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石重貴即位,事實上他的寶座并不安穩。此時的後晉政權算得上内外交困,危機四伏。

《舊五代史》曾經總結道:

“少帝以中人之才,嗣将墜之業,屬上天不祐,仍歲大饑,尚或絕強敵之歡盟,鄙輔臣之謀略。奢淫自縱,謂有泰山之安;委托非人,坐受平陽之辱。族行萬裡,身老窮荒。自古亡國之醜者,無如帝之甚也。千載之後,其如恥何,傷哉!”

這段話有數層意思,一是石重貴并無治國理政的大才;二是後晉所處的内政外交形勢并不樂觀。契丹憑扶立石敬瑭有功,挾制中原,虎視眈眈;後晉的南面有割據稱王的吳越、南唐、後蜀;後晉統治集團内部沖突重重,主政大臣又無謀略;後晉國土上又連年的旱、蝗、澇、饑,餓殍遍野,民怨沸騰。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舊五代史》又特别加了一句“奢淫自縱”

這牽扯到一件後晉宮中醜聞。

石敬塘死後,石重貴從開封趕到邺都奔喪,石氏在開封的女眷也來前來奔喪,一大群女眷城有一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她是石重貴的寡嬸馮氏。

馮氏,生卒年不詳,其父是邺都副留守馮濛。

石重胤為石重貴叔叔,這個名字似乎有些問題。因為按照中國人起名的原則,石重貴的叔叔們名字應該都是“敬”字輩。原來石重胤是石敬瑭最小的弟弟,原名不詳,因為石敬塘最喜歡這個幼弟,就将他收為養子,起名石重胤,是以他名字和石敬瑭的兒子們一樣有“重”字,與石敬塘的兒子們同列序齒。

石重胤本來是石敬瑭的弟弟,但史書上沒有說明究竟是親弟弟還是堂弟。無論是親弟還是堂弟,以現代人倫關系了解,弟弟收為養子,總是違反人倫關系的,這也符合五代十國時期人倫敗壞的世風。

石敬瑭因為喜歡這個弟弟兼養子,就極力培養他,石重胤出任邺都留守,娶副留守馮濛女兒馮氏為妻。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石敬塘在太原起兵時,長子石重英為右衛上将軍,石重胤為皇城副使,住在京師。聽說石敬瑭舉事,這對兄弟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從珂抓到他們,清泰三年(936年)七月,李從珂誅殺了他們,并且族滅民家。

石重胤死後,馮氏成了寡婦,石重貴在石敬塘還在世的時候,就垂涎于馮氏的美色。但因為叔叔是皇帝,石重貴不敢放肆,隻能暗暗傾慕而已。

如今石敬瑭去世,尚未出殡,新皇帝石重貴就将馮氏納為吳國夫人。《舊五代史》對此曾有繪聲繪色的描繪:

初,高祖愛少弟重允,養以為子。及留守鄴都,娶副留守馮濛女為其婦,重允早卒,馮夫人寡居,有美色,帝見而悅之。高祖崩,梓宮在殡,帝遂納之。群臣皆賀,帝謂馮道等曰:“皇太後之命,與卿等不任大慶。”群臣出,帝與夫人酣飲,過梓宮前,醊而告曰:“皇太後之命,與先帝不任大慶。”左右失笑,帝亦自笑,謂左右曰:“我今日作新婿何如?”夫人與左右皆大笑。太後雖恚,而無如之何。既正位中宮,頗預政事。後兄玉,時為禮部郎中、鹽鐵判官,帝驟擢用至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與議政事。《文獻通考》雲:契丹入京師,後随帝北遷,不知所終。

這樁醜聞,後人一直當做八卦風流轶事傳播,清人史夢蘭在《全史宮詞》裡作詩道:

六宮衛仗訝西莊,雙鏡葡萄煥寶光。

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筆記《清異錄》載:

開運既私寵馮夫人,其事猶密。以高祖禦器用,有“玉平脫雙葡萄鏡”,乃高祖所愛。帝初即位,舉以賜馮夫人。馮夫人訝喜,未久冊為皇後。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後晉宮中醜聞,全當風流韻事,石重貴不會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這位新皇和契丹皇帝的關系如何處理?

石重貴即位,按習慣例要向契丹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報告。景延廣說向契丹皇帝稱孫即可,因為先皇帝是稱“兒皇帝”的,是以可以稱孫,但不必稱臣,大晉朝不是它契丹皇帝的臣子。于是,後晉隻給契丹寫了一封信通報了消息,連代表自己地位較低的上奏表也沒有寫,這下激怒了契丹,馬上派專使來斥責石重貴。

契丹專使名叫喬榮,景延廣面對喬榮的責問,毫不示弱,讓他回去轉告耶律德光:“我們的先帝是你們北朝所立,稱臣可以,但現在的新皇帝卻是我們中原自己所立,作為鄰居稱孫就很照顧你們了,沒有稱臣的道理。你們北朝不要小看我們中原,也不要随意侮辱我們,如果不服那就來好了,我們現有十萬口橫磨劍,正等着你們呢,但将來如果不幸被孫子打得落花流水,狼狽而歸,後悔就來不及啦!”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石重貴先是将喬榮關進大牢裡,把在後晉經商的契丹人也都殺死了,沒收了他們的财産與貨物,有些大臣說喬榮不能殺,于是石重貴才放了喬榮。

喬榮要出發回契丹的時候,他對景延廣說:“我記性不好,恐怕到了契丹會忘了你說的話,請你在紙上寫一下吧。”景延廣就寫在紙上寫了他先前所說的那些話交給了喬榮。

後來契丹滅後晉時,喬榮拿出這張紙來,使景延廣無法再為自己狡辯,最終送了命。

後晉的這些做法,正好給伺機南下的耶律德光提供了機會。石重貴開始了與契丹時斷時續地延續數的戰争。

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兵分數路陷貝州、入雁門,長驅直入。石重貴可能感到大禍臨頭,遣人緻書耶律德光,求修舊好。耶律德光正志得意滿,豈願中途罷兵。石重貴求和遭到拒絕,隻好禦駕親征。

在這次抗擊契丹的戰争中,由于劉知遠、高行周、高懷德父子,以及符彥卿等将領的指揮抵抗,契丹大規模的進攻都被挫敗了。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契丹退兵,石重貴凱旋還朝,他以為從此天下太平,又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

開運三年(946年)九月,耶律德光定下一計,他讓瀛州刺史劉延祚給後晉樂壽監軍王巒寫信,詭稱自己願意獻城投降,并要求晉軍前來接應。與此同時,劉延祚還诓騙王巒,稱契丹國主已經率軍傳回漠北,就算是聽到消息,也不可能馬上趕來救援。王巒信以為真,便将情況彙報給朝廷,宰相馮玉、李崧認為“機不可失”,便勸皇帝派兵北伐。

石重貴任命杜重威為北面行營都指揮使,李守貞為兵馬都監,派遣十萬精銳部隊北伐。石重貴志得意滿,他在诏書中聲稱要:

“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複幽燕,蕩平塞北。”

杜重威率大軍抵達瀛州後,方知中了契丹的誘敵之計,于是連忙下令撤兵。就在此時,隐藏在關外的契丹大軍迅速南下,與撤到恒州城外中渡橋附近的晉軍主力相遇,隔着滹沱河對峙。磁州刺史李谷向杜重威提議,應當盡快修複被契丹燒毀的橋梁,然後渡河與敵人作戰,一定可以擊敗對方。杜重威無動于衷,按兵不動。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杜重威之妻是石敬瑭的妹妹,是石重貴的姑夫。石敬瑭即位後,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曾随侯益擊敗張從賓,又随石敬塘打敗範延光。安重榮叛晉後,石敬塘派杜重威讨伐,在宗城(今河北威縣)大敗安重榮,因功拜為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品行不良,居功自傲。在鎮州時,大肆搜刮民财,百姓怨聲載道。

此時的杜重威早已經心生異心,想效仿大舅子當年的舉動,也向契丹稱兒稱臣,換得契丹人扶植他做中原的皇帝。是以在軍中糧食将要吃盡之際,杜重威便向李守貞等大将建議投降,否則将會被餓死在當地。杜重威派人向耶律德光上書請降,并邀功求取重賞。

耶律德诓騙杜重威一旦自己攻入汴梁,便會冊立他為皇帝。杜重威得報後欣喜若狂,便率領十萬将士投降,并大開寨門迎接耶律德光的到來。

杜重威投降後,和另一投降将領張彥澤率大軍作為向導進攻中原,一路上攻無不克,直趨汴梁。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開運三年(946年)臘月十七日,張彥澤大兵壓城,石重貴無以為計,欲縱火自焚,被近侍拉住,他才免為灰燼。

公元947年年正月初,耶律德光到達開封。石重貴此前已派兒子石延煦、石延寶奉表、國寶、金印求降。耶律德光下制,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負義侯,封地在渤海國界的黃龍府。

跟随石重貴北遷的人員,皇太後李氏(後唐明宗之女),石重貴親生母親安氏,馮皇後,兩個皇子延煦和延寶和公主,以及宮女50人,宦官50人,東西班衛士50人,醫生1人,禦廚7人,茶酒司3人,控鶴司4人随行,還讓契丹騎兵300人押送這些人北上前往塞外的流放之地。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石重貴一家北行時風餐露宿,忍饑挨餓,倍受淩辱,好不容易到了黃龍府,遼朝國母又召往懷州。懷州在黃龍府西北千餘裡,石重貴隻得重新上路。幸逢遼朝内部發生了帝位之争,遼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他的侄子永康王耶律阮成為遼朝新皇帝,允許他們暫住遼陽,供給稍有保證。

公元949年,石重貴一家被允許在建州(今遼甯朝陽西南)居住。行至中途,石重貴生母安妃病死。到建州後,得土地50餘頃,石重貴一行人建造房屋,分田耕種。

中原後晉末代皇帝石重貴成了關外道地的種田老農。

同時代被契丹人俘虜的中原人胡峤,逃歸後周,撰《陷虜記》一卷,記述入遼經過及見聞。峤在後晉為同州郃陽縣令,遼太宗滅晉,随遼将蕭翰北上入遼,為翰掌書記。在遼七年,蕭翰被殺,胡峤于遼穆宗應曆三年(953)逃歸後周。在《陷虜記》中胡峤對于被俘虜的命運充滿了惋惜和恥辱:“

契丹人謂峤曰:‘夷狄之人豈能勝中國?然晉是以敗者,主暗而臣不忠。’因具道諸國事,曰:‘子歸悉以語漢人,使漢人努力事其主,無為夷狄所虜,吾國非人境也。’”

這是多麼沉痛的感悟!

後晉出帝石重貴:鼓呼盈庭齊拜賀,官家今日作新郎

2013年4月11日中廣網朝陽報道:考古人員日前在遼甯省朝陽縣境内新發現兩個遼代墓志和大量考古資料,從墓志内容上看,這兩個墓志分别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皇後李氏和妃子安氏的。這兩個墓志是在朝陽縣烏蘭河碩鄉黃道營子村附近的遼墓群出土的,至此,李氏死後葬于遼陽的說法得到了更正,進一步證明了傳說中的晉王城在離墓地不遠的地方朝陽縣波羅赤村附近。文物工作者從出土的碑文中發現這個墓就是石重貴的墓。

墓志銘稱石重貴于遼保甯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去世。此時在中原已是大宋朝趙匡胤開寶七年。石重貴活了60歲,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高壽了。

(本文圖檔為網絡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