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殺光了所有侄子,卻封侄女為縣主,真相不簡單

李世民精心策劃了玄武門之變,為的就是将大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置于死地,然後奪父親李淵的皇帝寶座。可見李世民的終極目标是清除障礙,搶權奪位,并不是殺人。殺人是達成目标最直接、有效,且唯一的途徑,他也不能濫殺,否則對于唐朝政局的穩定,以及自身形象,都會産生極其負面的影響。

唐太宗殺光了所有侄子,卻封侄女為縣主,真相不簡單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他同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早薨的李玄霸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母親是李淵的發妻窦氏。窦氏死于隋朝大業年間,李淵稱帝後又追谥其為太穆皇後。是以李世民弟兄幾人都具有嫡子的身份,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選。其實李淵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但實際上參與争奪天子之位的隻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原因也很簡單,李玄霸比母親窦氏去世還早,沒趕上,其餘那些皇子無非就是年幼和沒有資格。

按自周朝沿襲下來的“宗法制”來說,皇太子莫李建成莫屬,别人都是癡心枉想。事實上,李淵在稱帝之後也立了李建成為太子。這個結果合情合理。可唐朝的現實情況是“先上車後補票”,尚無擁天下之實,卻把自己當成了天下的主人。這樣雖捷足先登,不居人後,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終緻玄武門之變。

李淵于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第二年就建唐稱帝,但當時所謂的唐朝不過偏于關中一隅,整個天下已被大大小小的勢力割據。是以李淵皇帝雖然當上了,但是沒有人承認,而且還面臨随時被别人趕下去的危險。是以,李淵當務之急并不是握着皇帝的虛名自嗨,而是平定各方勢力,統一天下。這個重擔自然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因為李建成身為儲君,要回避刀光劍影的厮殺,李元吉文韬武略皆稀松,不堪大任。于是從公元618年起,李世民用了6年時間,掃除割據,一統天下。

對于李淵或李建成來說,這六年時間過得還算惬意,但于李世民就是刀頭舐血、九死一生。是以,這樣的結果是,李世民自己不甘心,他的擁趸們認為不公平,将來皇帝由李世民來當,才恰到好處。而對李淵來說很沖突,能者居之未嘗不可,但也不願廢棄禮制,要知道大唐王朝才剛直立行走,這頭開了後患無窮。是以,李淵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不斷提升李世民的地位,最後竟然能與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但又不把太子的位置轉讓給李世民。

其實李淵這樣的操作有百害而無一利,徒增李建成的焦慮及李世民的幻想。在這種山雨欲來的緊迫情形之下,李建成不會坐以待斃,用司馬光的話說,他沒有泰伯的賢達,是以他必然會同李世民争鬥。于是兄弟反目、魚死網破成了時間問題。

唐太宗殺光了所有侄子,卻封侄女為縣主,真相不簡單

可是就在李世民與李建成劍拔弩張的時候,李元吉也參與了進來。他表面上像影子一樣為大哥呐喊助威,實際上如幽靈一般别有用心,他也想過把皇帝瘾。是以,後來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隻能幹脆地把李元吉“一鍋燴”了。當然這個操作看似犀利,背後卻膽戰心驚,我們可以想像800死士對陣2000精兵的激烈場景。

在殺掉李建成及李元吉之後,大将尉遲恭挾持李淵,讨得聖旨,令東宮人馬息戰,事件暫告一段落。接下來,李世民急需處理兩個問題:一是太子李建成的親信;二是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子女。

李世民主張追剿李建成餘黨,一網打盡。尉遲恭則建議安撫為上,據理力争。最終,李世民采納。而對于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子女卻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從李淵的角度看,他們無辜不至于赴死,那怕流放。但是李世民想一勞永逸,因為給他們生路就等于給自己挖陷阱、埋炸彈,且數量無法估量,也防不勝防。最後,李世民理性戰勝感性,果斷處置,10個侄子命喪黃泉。

李世民的幾個侄子分别為: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義、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前五位是李建成之子,後五位是李元吉之子。按年齡推算,年長者不過弱冠,年幼者尚在襁褓。

綜上,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坦露無遺。可是他不用為“焦頭爛額,心力交瘁”去買單,充其量就是受些良心及人倫的拷打。而這些雖着時間的推移自會煙消雲散。這就是是李世民作為一個精明政治家,對人性洞察後做出的一個正确的處理方法,占在他的角度無可厚非。

唐太宗殺光了所有侄子,卻封侄女為縣主,真相不簡單

對于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女兒來說,不幸與幸運交織。不幸的是她們成了“罪人”的後代,受到株連和壓制,幸運的是她們保住了性命。在中國古代,男女不平等,男權主義壓制着女性。第一次“男女平等”是孫中山提出來的。女性是弱勢的一類,但是正是因為弱勢,是以容易被“忽視”了她們可能存在的“強勢”。這就是李世民放過她們的根本原因。如果李世民連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都容不下,那麼他也沒有資格做淩駕于芸芸衆生之上的帝王。

是以,李世民不僅放過了幾個侄女,而且還給了她們相應的身份。比如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順,成為了聞喜縣主。李元吉的五個女兒分别成了新野縣主、和靜縣主、壽春縣主、文安縣主、歸仁縣主等。

其實善待罪人女眷,李世民不是先例,漢朝時候就很常見。舉幾個例子。燕王臧荼謀反被劉邦消滅,他的兒子臧衍逃往匈奴。漢武帝的母親王娡,就是臧荼的孫女臧兒的女兒。再比漢武帝時期,派往烏孫和親的劉細君及劉解憂都是罪臣的後代。劉細君的父親是因謀反自殺的江都王劉建。劉解憂的祖父就是“七國之亂”的核心人物楚王劉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