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作者:曆史最美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79年的九月份,七十五歲的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了,朝廷追贈田承嗣為太保,魏博節度使的位子由田承嗣的侄子田悅繼承。

太保,古三公之一,地位僅次于太傅。那麼田承嗣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究竟為唐王朝立下了什麼大功?以至于死後可以被追贈為太保呢?答案就是:先随安祿山造反,然後割據魏博(主要地盤在今天的河北),又造了三次反,最後還是被朝廷“原諒”,最後壽終正寝。

田承嗣,平州人(今天屬于河北)公元705年出生在盧龍軍的一個軍人世家裡,家裡世世代代都是盧龍軍的将校,他的父親名叫田守義“以豪俠聞于遼、碣”,而田承嗣在開元末年就成為安祿山軍隊前鋒兵馬使,再對契丹和奚人的作戰之中,屢次立下戰功。其實無論是布衣小民,抑或是大官王爺,哪怕是高高在上的李聖人們,那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學。邊軍,尤其是開元天寶年間的唐東北邊軍,日子并不好過。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開元十八年)五月,契丹衙官可突幹殺其主李召固,率部落降于突厥,奚部落亦随西叛。”

“(開元十八年六月)丙子,命單于大都護、忠王浚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禦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為副,率十八總管以讨契丹及奚等。事竟不行。”

“開元二十年春正月乙卯,以禮部尚書、信安王祎率兵讨契丹。”

“開元二十一年三月,信安王祎與幽州長史趙含章大破奚、契丹于幽州之北山。”

“十一載八月,(安)祿山并率河東等軍五六萬,号十五萬,以讨契丹。去平盧千餘裡,至土護真河,即北黃河也。又倍程三百裡,奄至契丹牙帳。屬久雨,弓箭皆漲濕,将士困極,奚又夾攻之,殺傷略盡。祿山被射,折其玉簪,以麾下奚小兒二十餘人走上山,墜坑中,其男慶緒等扶持之。會夜,解走,投平盧城。”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在這種屢屢動亂的情況之下,軍人,尤其是各地的邊軍,作為唐朝維持其統治的重要工具軍隊的組成部分,在這種地方,誰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活到什麼時候,人在這種環境下呆久了,不同的人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很明顯,田承嗣演化出了一套更适合自己的生存行為準則,世界上能值得信任的事物是什麼?是自己手裡的橫刀,是自己身上的紮甲,是自己頭上的鐵紮盔,是自己手下的弟兄,是一個可靠的軍頭。至于忠君愛民,報效朝廷,那是啥?能吃嗎?可以給朝廷幹活,至于哪個朝廷?無所謂!實際上這也是之後封建時代兵油子們的共識,畢竟張小敬很少,一根筋的蕭規也很少,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田承嗣。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天寶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5年12月,田承嗣跟随着自己的上司安祿山起兵,在殺向長安的這一路上,田承嗣和張忠志等人為前鋒,後來,史朝義再次攻克洛陽,田承嗣仍然作為先鋒,為大燕王朝沖鋒陷陣,但是等到公元763年,也就是唐代宗廣德元年,“大燕王朝”已經是日暮西山,史朝義(史思明之子)把家眷托付給田承嗣,但是當史朝義到幽州去的時候,甜橙是立刻把史朝義的家眷100多口,直接送到了唐軍的營中。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唐律:“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歲以上皆斬,十五歲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孫、兄弟、姊妹若部曲、資财、田宅并沒官,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婦人年六十及廢疾者并免;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裡,不限籍之同異。”

就像老田跟着老上司安祿山謀反的時候一樣,跟哪個朝廷幹活不是幹活?到這個時候也一樣,給大燕朝廷幹得,給大唐朝廷同樣也幹得?唉?等會兒,老子有兵,憑啥要聽别人的号令呢?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朝廷在自身實力不足以及仆固懷恩等人等運作之下,把河北舊地分給了四個安史舊将:田承嗣,李懷仙,張忠志,薛嵩(薛仁貴後裔)。田承嗣加檢校戶部尚書、鄭州刺史。俄遷魏州刺史、貝博滄瀛等州防禦使。不久,授魏博節度使。在魏博節度使的任上,田承嗣“重加稅率,修繕兵甲;計戶口之衆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壯從征役,故數年之間,其衆十萬。仍選其魁偉強力者萬人以自衛,謂之衙兵。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戶版不籍于天府,稅賦不入于朝廷,雖曰藩臣,實無臣節。”舊唐書對他的評價是“不習教義,沉猜好勇,雖外受朝旨,而陰圖自固”。還是那句話,老子有兵有錢有地盤,姓李的有本事來打!

聖人:好啊,爺來了。

唐代宗大曆八年,相衛節度使薛嵩卒,其弟崿欲邀旄節(想要承襲兄長的職位);及用李承昭代嵩,衙将裴志清謀亂逐崿,崿率衆歸于承嗣。(大曆)十年,薛崿歸朝,承嗣使親黨扇惑相州将吏謀亂,遂将兵襲擊,謬稱救應。代宗遣中使孫知在使魏州宣慰,令各守封疆。承嗣不奉诏,遣大将盧子期攻洺州,楊光朝攻衛州。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很快,朝廷出了反應“委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留後朱滔、昭義節度李承昭、淄青節度李正己、淮西節度李忠臣、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汴宋節度田神玉等,掎角進軍。如承嗣不時就職,所在加讨,按軍法處分!”

朝廷糾集了這麼多人來打,以魏博一鎮肯定是無法匹敵的,是以老田慫了“乃遣牙将郝光朝奉表請罪,乞束身歸朝。”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不過呢?歸朝嘴上說說可以,付出實際是不可能的,朝廷也知道這種無聊的把戲,于是不讓他入見。大曆十一年,汴州将領李靈曜占據城池反叛,向魏博求救,田承嗣派遣田說率軍救援,結果被朝廷的大軍打得潰不成軍,損失兵員十之八九,朝廷惱恨田承嗣出兵援救叛将,又下令征讨他,大曆十二年,田承嗣又故技重施,再次上書請罪,朝廷又赦免了他,一年之後,他就病死了,終年75歲。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在中晚唐能活到75歲,那也真是不容易呀,尤其是這麼一個反複橫跳了三次的老兵油子,造了三次反,又三次回歸朝廷,這雖然取決于當時唐王朝安史之亂之後的虛弱,但跟田承嗣自己的變色龍行為也脫不了關系,在老上司窮途末路的時候落井下石;在唐朝集合大軍準備幹掉他的時候,及時上書請罪;在侄子吃了敗仗的時候,及時上書請罪。這類人精在哪個時代恐怕都會過的很滋潤。

公元779年九月,那個多次挑釁朝廷的老兵油子死了

“性剛直,有吏幹”的忠臣顔杲卿最後的結局就是被叛軍淩遲處死,最後弟弟顔真卿來找哥哥的屍首時,隻找到了他的腳骨。而附逆又接連兩次反叛的軍閥田承嗣卻活到75歲而善終,最後還被朝廷追贈太保,正所謂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