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撲朔迷離的楊貴妃之死,真相也許是這樣的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羞花”之美譽.

楊貴妃之死,是曆史上著名的懸案之一. 正史,野史,文人墨客,民間傳說,各種不同說法讓“貴妃之死”極具神秘色彩.

撲朔迷離的楊貴妃之死,真相也許是這樣的

貴妃之死的曆史背景,應該是沒有太多異議的: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帶嫔妃侍衛,連夜倉皇出逃蜀中. 行至馬嵬坡,禁軍大将陳玄禮領兵嘩變,要求處死宰相楊國忠和楊貴妃.

而關于楊貴妃之死,大緻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

在佛堂的梨樹下,高力士以白绫勒死了楊貴妃.

楊貴妃以白绫自缢身亡.

楊貴妃吞金粉自殺.

楊貴妃當場慘死亂軍刀下.

楊貴妃沒死,死的是侍女,甚至還有楊貴妃逃去了日本的說法.

對于以上幾種說法,首先應該排除的是5.

可以看出,這是最離奇、曲折、複雜的一種說法,是以也就是最不可能的. 當時禁軍團團圍困,群情激憤,死是必然的. 而且,不管如何處死楊貴妃,兵士們都不可能不驗明正身.

第二個要排除的話,吞金自殺的說法缺乏依據. 唐玄宗一行連夜倉皇出逃,攜帶金粉出逃的可能性都不知道有多大. 關鍵這種說法僅是來自一名詩人,缺乏其他可信的記載.

對于1和2的說法,其實沒有太大差别,也沒有詳細記載和證據. 反正是唐玄宗迫于形勢,為了自保,隻能答應軍士賜死楊貴妃.

結合史書記載和曆史背景,1或2似乎是楊貴妃之死比較合理的說法.

讓人奇怪的,是第4種說法. 杜甫、杜牧、李益、溫庭筠等詩人,都曾在其詩句中暗示,楊貴妃是慘死于禁軍亂刀之下,死狀慘烈.

總之,缢死的說法算是比較合理的,也是有史書記載的;但慘死于亂刀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身為楊貴妃族兄、依靠楊貴妃上位、也是背靠楊貴妃為非作歹的丞相楊國忠,最後是個什麼下場.

彼時,軍士們滿腔怒火,要求處死朝廷的禍端 - 丞相楊國忠. 楊國忠反應倒快,一看情況不妙,慌忙向馬嵬驿的西門逃命. 軍士們蜂擁而上,當場亂刀剮了楊國忠. 軍士們大呼小叫着,用槍挑着他的頭顱,挂到了馬嵬驿的門外.

可見軍士們是何等群情激憤!對楊國忠有多麼的恨!

那楊貴妃呢?以楊國忠為鑒,軍士們又會如何對待她?

也許看在流亡的唐玄宗面上,軍士會讓楊貴妃體面的赴死,是以缢死的說法就是可能的. 但是,局面已經失控了,誰又知道楊貴妃是否會和楊國忠一樣慘死呢?

但後面事情的發展,似乎又否認了這種可能.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曾經派人去遷葬楊貴妃. 《舊唐書》記載,“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新唐書》隻是說“香囊仍在”,反正就是隻帶回了楊貴妃的香囊,沒有屍骨.

按照此說法,那楊貴妃的死法和楊國忠還真不一樣. 楊貴妃肯定是死了,而且應該不是被當場亂刀砍死.

自缢身亡,或者被高力士缢殺,那為何會屍骨無存呢?

可以想見,“安史之亂”的本源是誰,這裡面有楊國忠,楊貴妃,當然最有責任的是唐玄宗.

嘩變軍士們的憤怒點,隻能全部聚焦在楊國忠和楊玉環身上. 即便楊貴妃自缢或者被高力士缢殺,在當時那種亂哄哄的逃亡環境下,無法指望憤怒至極的禁軍能冷靜地安葬楊貴妃!

也許,事實比想象的更為殘酷:

楊玉環是處死了,但軍士們的怒火并沒有熄滅!而怒火總需要找到發洩的出口. 而這也許就是楊貴妃屍骨無存的真相.

後注:本文觀點僅為筆者主觀推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