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扑朔迷离的杨贵妃之死,真相也许是这样的

作者:嘬尔近心

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羞花”之美誉.

杨贵妃之死,是历史上著名的悬案之一. 正史,野史,文人墨客,民间传说,各种不同说法让“贵妃之死”极具神秘色彩.

扑朔迷离的杨贵妃之死,真相也许是这样的

贵妃之死的历史背景,应该是没有太多异议的: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嫔妃侍卫,连夜仓皇出逃蜀中. 行至马嵬坡,禁军大将陈玄礼领兵哗变,要求处死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

而关于杨贵妃之死,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

在佛堂的梨树下,高力士以白绫勒死了杨贵妃.

杨贵妃以白绫自缢身亡.

杨贵妃吞金粉自杀.

杨贵妃当场惨死乱军刀下.

杨贵妃没死,死的是侍女,甚至还有杨贵妃逃去了日本的说法.

对于以上几种说法,首先应该排除的是5.

可以看出,这是最离奇、曲折、复杂的一种说法,因此也就是最不可能的. 当时禁军团团围困,群情激愤,死是必然的. 而且,不管如何处死杨贵妃,兵士们都不可能不验明正身.

第二个要排除的话,吞金自杀的说法缺乏依据. 唐玄宗一行连夜仓皇出逃,携带金粉出逃的可能性都不知道有多大. 关键这种说法仅是来自一名诗人,缺乏其他可信的记载.

对于1和2的说法,其实没有太大差别,也没有详细记载和证据. 反正是唐玄宗迫于形势,为了自保,只能答应军士赐死杨贵妃.

结合史书记载和历史背景,1或2似乎是杨贵妃之死比较合理的说法.

让人奇怪的,是第4种说法. 杜甫、杜牧、李益、温庭筠等诗人,都曾在其诗句中暗示,杨贵妃是惨死于禁军乱刀之下,死状惨烈.

总之,缢死的说法算是比较合理的,也是有史书记载的;但惨死于乱刀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身为杨贵妃族兄、依靠杨贵妃上位、也是背靠杨贵妃为非作歹的丞相杨国忠,最后是个什么下场.

彼时,军士们满腔怒火,要求处死朝廷的祸端 - 丞相杨国忠. 杨国忠反应倒快,一看情况不妙,慌忙向马嵬驿的西门逃命. 军士们蜂拥而上,当场乱刀剐了杨国忠. 军士们大呼小叫着,用枪挑着他的头颅,挂到了马嵬驿的门外.

可见军士们是何等群情激愤!对杨国忠有多么的恨!

那杨贵妃呢?以杨国忠为鉴,军士们又会如何对待她?

也许看在流亡的唐玄宗面上,军士会让杨贵妃体面的赴死,所以缢死的说法就是可能的. 但是,局面已经失控了,谁又知道杨贵妃是否会和杨国忠一样惨死呢?

但后面事情的发展,似乎又否认了这种可能.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曾经派人去迁葬杨贵妃. 《旧唐书》记载,“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新唐书》只是说“香囊仍在”,反正就是只带回了杨贵妃的香囊,没有尸骨.

按照此说法,那杨贵妃的死法和杨国忠还真不一样. 杨贵妃肯定是死了,而且应该不是被当场乱刀砍死.

自缢身亡,或者被高力士缢杀,那为何会尸骨无存呢?

可以想见,“安史之乱”的本源是谁,这里面有杨国忠,杨贵妃,当然最有责任的是唐玄宗.

哗变军士们的愤怒点,只能全部聚焦在杨国忠和杨玉环身上. 即便杨贵妃自缢或者被高力士缢杀,在当时那种乱哄哄的逃亡环境下,无法指望愤怒至极的禁军能冷静地安葬杨贵妃!

也许,事实比想象的更为残酷:

杨玉环是处死了,但军士们的怒火并没有熄灭!而怒火总需要找到发泄的出口. 而这也许就是杨贵妃尸骨无存的真相.

后注:本文观点仅为笔者主观推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