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华的朝代,也可能唐代的皇宫出了不少女性参政弄权,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朝代不仅仅是盛旺,更重要的是这个朝代的女人地位真的都很高。

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里面充满异国风情的杨贵妃
唐朝自神龙(705年)以来,政局多变。女性从武则天登基开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之女太平公主,都干预朝政,甚至连上官婉儿也与武三思勾结,预谋夺位。朝廷大臣分成数派 接连发生政变。直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集团,贬逐了大批武、韦及其余党之后,才算告一段落。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启了“开元之治”时期。到了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天下雄富 ,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
这一段时间的繁荣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其它如音乐、绘画、雕刻、朔造等艺术也都有显著的成就。
开元之世,李唐王朝登上了自己的顶峰;其后的天宝年间,它又从顶端急剧地跌落下来。作为这一历史转折的标志,有两件事是为史家们所注意的,即奸相的专权与贵妃的专宠。
奸相李林甫,阴险而不露,惯于以甜言密语谄媚人,而背后却在谋害人,故有“口蜜腹剑”之称。李林甫独揽朝政,排斥异己,以酷吏为刀斧,残害正直的朝臣数百家,皇太子也为之恐惧。
但玄宗不识其奸,反以为能。他有一天对太监高力士说:“现在海内太平了,吾想安居无为,委国政给林甫,你看如何?”
高力士为之一惊, 说:“天下权柄,怎能轻易给人呢!”
玄宗听了有些不快。高力士连忙谢罪,说自己胡说该死。高力士本是玄宗的心腹 ,玄宗往常是言听计从的。玄宗无心于朝政,是因为得到了杨玉环,沉迷于美色之中。
736年,正是李林甫开始专权的那年,玄宗所宠爱的武惠妃死去,郁郁寡欢,后宫的美女无一中意。这时,听闻说寿王妃杨玉环体态丰艳,绝世无双,令太监将其接来侍酒。寿王妃天性聪颖,通晓音律,尤其善于歌舞逢迎。玄宗把自己写的《霓裳羽衣曲》给她看,杨玉环一看就通晓,且歌且舞,犹如仙女临凡,舞姿无与伦比,玄宗顿时一见钟情,如获珍宝,把酒寻欢。
下面,给大家欣赏一下林芳兵演杨贵妃的几个截图,她为了演好,当时增肥20斤。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唐风呢?丰腴的美女为啥以前感觉很好看,现在都以瘦唯美呢,胖一点点,有一点皱纹都不行,现在这影视环境只有我感觉变态吗?
回到正题啊,玄宗把儿媳抢走,给儿子娶了个韦姓的姑娘作妃子,以示慰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生动地描写了她初时得到的恩宠:
承欢侍宴无闲服,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夜漫漫,仍苦其短,日上三竿,犹恋床第。这个曾在兴庆宫中盖起了勤政楼借以自勉的风流皇帝,从此再也不想去上早朝了。知道了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玄宗为何愿意委政于奸相,竞连心腹的忠告也听不进去了。
玄宗视贵妃为心肝,册封贵妃。她的家族都得到了封赏,宠爱得无以复加了。
有一年深秋,大明宫中太液池的千叶白莲,居然有数枝在清冷的秋景中独放,洁白晶莹、宛若玉成。京中一时传为奇闻。玄宗携贵妃也来临池观赏。左右称誉白莲的娇美、赞赏不已。玄宗爱这白莲,更爱贵妃,遂指贵妃说:“莲说虽美,有形无神,又怎比得上吾这解语之花啊!“解语花”遂成为后世赞美佳丽的成语了。
杨贵妃生长在南国,喜食鲜荔枝。荔枝易败,离枝四、五日则色味俱变。为快速贡奉新鲜荔校,开辟了岭南通往长安的数干里贡道,沿速没有驿站,备有快马,荔枝运到长安,色味不变。岭南士官因此官升三级。全国风靡争相敬献珍宝。
贵妃的三位姐姐,大姐封韩国夫人,二姐封虢国夫人,三姐封秦国夫人。兄杨恬被封为四品高官:杨销娶了公主,封为驸马:杨国忠官至宰相,领四十余职,权倾天下。杨氏承宠,声势煊赫,时有民谣日:
“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
门楣是指门框的上方横木,这里引申为“门户”的意思,即说如今姑娘也可以光耀门户了。
天宝元年(742)正月,玄宗任命安禄山为节度使,种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标志着开元盛世的结束。
安禄山是营州(治所今辽宁朝阳)杂胡,原骁勇好战,屡立战功。
玄宗晚年日渐昏庸,独宠贵妃,沉湎酒色。为了能专事游乐,他把宫事交给高力士,把政事交给李林甫,对李林甫言听计从。
天宝十年(751)安禄山兼领河东节度使,拥兵十八万三千,超过中央禁卫军(十二万),超过全国镇兵(四十五万一千)的三分之一。一人兼领三镇,有军政,有财政,能行政,赏罚自专,威权日重,声势显赫,实力雄厚,逐渐滋生了取唐朝而代之的政治野心。
安禄山奸诈狡猾,善于揣度别人的心思,却装得很憨直。玄宗爱他愚直,在勤政殿设宴招待。席间,安禄山凑趣,亲自跳了一个胡旋舞,惹得玄宗连声叫好。散席以后,玄宗独留安禄山跟随入宫,并一口一声呼他为禄儿。安禄山趁势走到杨贵妃面前,跪下便拜:“儿臣愿母妃千岁!”
杨国忠不断收集安禄山造反的证据,惹得安禄山提前密谋起兵。潼关失守,京城内外,一片惊惶。玄宗暂往蜀中避难。
玄宗一行餐风宿露,忍饥挨饿,一路西行。 六月十四日,队伍到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西)休息。这时,将士们都憋着一肚子火, 陈玄礼认为,这次祸乱都是杨国忠造成的,要想杀了他出气便请示太子李亨,不敢作主。刚巧有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饮食。军士有人忽然大叫起来:“杨国忠与胡虏谋反!”一箭向杨国忠射去,没有射中。杨国忠一看苗头不对,急忙拍马逃跑,军士们追上去把他杀了。
玄宗听到驿外喧哗,左右说是杨国忠谋反。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再留,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听说,退入驿门,倚杖低头,暗暗流泪。京兆司录韦谔提醒玄宗:“众怒难犯,安危就在顷刻,愿陛下从速决断!”说罢,叩头不止。玄宗说:“贵妃住在深宫,怎么会知道杨国忠谋反?”高力士从旁劝道:“贵妃果真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杨国忠,而贵妃仍在陛下左右,叫他们怎么能安心呢?。”于是,玄宗命高力士把贵妃带进佛堂,用帛勒死。看杨贵妃真的死了, 将士们这才整顿队伍,准备出发。
杨贵妃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多少骚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他们或吟诗填词,或著文立说。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杨贵妃在马嵬驿没有被缢死,而是由陈玄礼、高力士合谋,以替身法,使她逃出虎口,继而东渡日本,在东邻友国寿终正寝。现在还有人称自己是杨贵妃后人呢。
然而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而最终当了女道士。认为杨贵妃并不死于马嵬坡,很可能是用了掉包之计。因为玄宗回朝,改葬贵妃,但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没有找到贵妃尸首。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歌恨》在这里暗示杨贵妃尚在人间,所谓“贵妃居海上仙山”者,无非是一段曲笔。 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霓裳羽衣舞
由于历史记载不全,中国四大美女中,除王昭君明确的自杀身亡外,西施,杨玉环,貂蝉的死因都有争议。但四人结局基本都是一出悲剧。大概只有悲剧才会让后人难以忘却,心生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