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繁華的朝代,也可能唐代的皇宮出了不少女性參政弄權,是以在我看來,這個朝代不僅僅是盛旺,更重要的是這個朝代的女人地位真的都很高。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裡面充滿異國風情的楊貴妃

唐朝自神龍(705年)以來,政局多變。女性從武則天登基開始,中宗的韋皇後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武後之女太平公主,都幹預朝政,甚至連上官婉兒也與武三思勾結,預謀奪位。朝廷大臣分成數派 接連發生政變。直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消滅了政敵太平公主集團,貶逐了大批武、韋及其餘黨之後,才算告一段落。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啟了“開元之治”時期。到了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天下雄富 ,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繁榮。

這一段時間的繁榮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著名詩人高适、岑參、王維,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這個時代。其它如音樂、繪畫、雕刻、朔造等藝術也都有顯著的成就。

開元之世,李唐王朝登上了自己的頂峰;其後的天寶年間,它又從頂端急劇地跌落下來。作為這一曆史轉折的标志,有兩件事是為史家們所注意的,即奸相的專權與貴妃的專寵。

奸相李林甫,陰險而不露,慣于以甜言密語谄媚人,而背後卻在謀害人,故有“口蜜腹劍”之稱。李林甫獨攬朝政,排斥異己,以酷吏為刀斧,殘害正直的朝臣數百家,皇太子也為之恐懼。

但玄宗不識其奸,反以為能。他有一天對太監高力士說:“現在海内太平了,吾想安居無為,委國政給林甫,你看如何?”

高力士為之一驚, 說:“天下權柄,怎能輕易給人呢!”

玄宗聽了有些不快。高力士連忙謝罪,說自己胡說該死。高力士本是玄宗的心腹 ,玄宗往常是言聽計從的。玄宗無心于朝政,是因為得到了楊玉環,沉迷于美色之中。

736年,正是李林甫開始專權的那年,玄宗所寵愛的武惠妃死去,郁郁寡歡,後宮的美女無一中意。這時,聽聞說壽王妃楊玉環體态豐豔,絕世無雙,令太監将其接來侍酒。壽王妃天性聰穎,通曉音律,尤其善于歌舞逢迎。玄宗把自己寫的《霓裳羽衣曲》給她看,楊玉環一看就通曉,且歌且舞,猶如仙女臨凡,舞姿無與倫比,玄宗頓時一見鐘情,如獲珍寶,把酒尋歡。

下面,給大家欣賞一下林芳兵演楊貴妃的幾個截圖,她為了演好,當時增肥20斤。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唐風呢?豐腴的美女為啥以前感覺很好看,現在都以瘦唯美呢,胖一點點,有一點皺紋都不行,現在這影視環境隻有我感覺變态嗎?

回到正題啊,玄宗把兒媳搶走,給兒子娶了個韋姓的姑娘作妃子,以示慰藉。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生動地描寫了她初時得到的恩寵:

承歡侍宴無閑服,

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春夜漫漫,仍苦其短,日上三竿,猶戀床第。這個曾在興慶宮中蓋起了勤政樓借以自勉的風流皇帝,從此再也不想去上早朝了。知道了這一背景,就不難了解玄宗為何願意委政于奸相,競連心腹的忠告也聽不進去了。

玄宗視貴妃為心肝,冊封貴妃。她的家族都得到了封賞,寵愛得無以複加了。

有一年深秋,大明宮中太液池的千葉白蓮,居然有數枝在清冷的秋景中獨放,潔白晶瑩、宛若玉成。京中一時傳為奇聞。玄宗攜貴妃也來臨池觀賞。左右稱譽白蓮的嬌美、贊賞不已。玄宗愛這白蓮,更愛貴妃,遂指貴妃說:“蓮說雖美,有形無神,又怎比得上吾這解語之花啊!“解語花”遂成為後世贊美佳麗的成語了。

楊貴妃生長在南國,喜食鮮荔枝。荔枝易敗,離枝四、五日則色味俱變。為快速貢奉新鮮荔校,開辟了嶺南通往長安的數幹裡貢道,沿速沒有驿站,備有快馬,荔枝運到長安,色味不變。嶺南士官是以官升三級。全國風靡争相敬獻珍寶。

貴妃的三位姐姐,大姐封南韓夫人,二姐封虢國夫人,三姐封秦國夫人。兄楊恬被封為四品高官:楊銷娶了公主,封為驸馬:楊國忠官至宰相,領四十餘職,權傾天下。楊氏承寵,聲勢煊赫,時有民謠日:

“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

門楣是指門框的上方橫木,這裡引申為“門戶”的意思,即說如今姑娘也可以光耀門戶了。

天寶元年(742)正月,玄宗任命安祿山為節度使,種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标志着開元盛世的結束。

安祿山是營州(治所今遼甯朝陽)雜胡,原骁勇好戰,屢立戰功。

玄宗晚年日漸昏庸,獨寵貴妃,沉湎酒色。為了能專事遊樂,他把宮事交給高力士,把政事交給李林甫,對李林甫言聽計從。

天寶十年(751)安祿山兼領河東節度使,擁兵十八萬三千,超過中央禁衛軍(十二萬),超過全國鎮兵(四十五萬一千)的三分之一。一人兼領三鎮,有軍政,有财政,能行政,賞罰自專,威權日重,聲勢顯赫,實力雄厚,逐漸滋生了取唐朝而代之的政治野心。

安祿山奸詐狡猾,善于揣度别人的心思,卻裝得很憨直。玄宗愛他愚直,在勤政殿設宴招待。席間,安祿山湊趣,親自跳了一個胡旋舞,惹得玄宗連聲叫好。散席以後,玄宗獨留安祿山跟随入宮,并一口一聲呼他為祿兒。安祿山趁勢走到楊貴妃面前,跪下便拜:“兒臣願母妃千歲!”

楊國忠不斷收集安祿山造反的證據,惹得安祿山提前密謀起兵。潼關失守,京城内外,一片驚惶。玄宗暫往蜀中避難。

玄宗一行餐風宿露,忍饑挨餓,一路西行。 六月十四日,隊伍到馬嵬坡(在今陝西興平西)休息。這時,将士們都憋着一肚子火, 陳玄禮認為,這次禍亂都是楊國忠造成的,要想殺了他出氣便請示太子李亨,不敢作主。剛巧有吐蕃使者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的馬頭,向他要飲食。軍士有人忽然大叫起來:“楊國忠與胡虜謀反!”一箭向楊國忠射去,沒有射中。楊國忠一看苗頭不對,急忙拍馬逃跑,軍士們追上去把他殺了。

玄宗聽到驿外喧嘩,左右說是楊國忠謀反。陳玄禮說:“楊國忠謀反,貴妃不宜再留,請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聽說,退入驿門,倚杖低頭,暗暗流淚。京兆司錄韋谔提醒玄宗:“衆怒難犯,安危就在頃刻,願陛下從速決斷!”說罷,叩頭不止。玄宗說:“貴妃住在深宮,怎麼會知道楊國忠謀反?”高力士從旁勸道:“貴妃果真無罪,但将士們已殺了楊國忠,而貴妃仍在陛下左右,叫他們怎麼能安心呢?。”于是,玄宗命高力士把貴妃帶進佛堂,用帛勒死。看楊貴妃真的死了, 将士們這才整頓隊伍,準備出發。

楊貴妃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多少騷人墨客的生花妙筆,他們或吟詩填詞,或著文立說。

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楊貴妃在馬嵬驿沒有被缢死,而是由陳玄禮、高力士合謀,以替身法,使她逃出虎口,繼而東渡日本,在東鄰友國壽終正寝。現在還有人稱自己是楊貴妃後人呢。

然而也有人認為楊貴妃沒有死于馬嵬驿,而最終當了女道士。認為楊貴妃并不死于馬嵬坡,很可能是用了掉包之計。因為玄宗回朝,改葬貴妃,但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顔空死處”,沒有找到貴妃屍首。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長歌恨》在這裡暗示楊貴妃尚在人間,所謂“貴妃居海上仙山”者,無非是一段曲筆。 根據白居易《長恨歌》所述,楊貴妃當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這對玄宗說來真可謂“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霓裳羽衣舞

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

由于曆史記載不全,中國四大美女中,除王昭君明确的自殺身亡外,西施,楊玉環,貂蟬的死因都有争議。但四人結局基本都是一出悲劇。大概隻有悲劇才會讓後人難以忘卻,心生感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