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作者:睿智影院

1954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兼外長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内瓦會議。

伴随着周恩來堅毅、潇灑的步伐,日内瓦滿城刮起了“中國風”(見下圖)。

這是新中國外交官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上亮相,也是一次圓滿、成功的“首秀”。

周恩來總理說:“在日内瓦會議上幫助我們成功的有‘兩台’,‘兩台’功不可沒‘。”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周恩來總理亮相日内瓦

何為“兩台”?

“兩台”指的是“貴州茅台酒”和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兩台”與日内瓦會議有什麼關系?又如何立下奇功一件?

要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有必要首先交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日内瓦會議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舉行。

會議主題是讨論和平解決北韓問題和恢影印度支那和平問題。

參加會議的是中、蘇、美、英、法五國以及有關國家,其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沒有幾個。

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的壓力非常大。

如何完成議題,達成結果,如何讓世界各國了解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樹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形象,這一切都将十分艱難。

當時,在美國的高壓下,大部分國家的與會代表都在看美國人的臉色,或持觀望态度。

他們與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的中國代表團保持距離,不敢與中國代表團成員接觸。

但是,至會議結束時,中國代表團不僅擺脫了“被孤獨”、“被邊緣化”的境遇,一步步走到了國際舞台的中心位置。

中國還與大部分國家達成了良好的互動。

不少歐美國家的代表紛紛造訪中國代表團駐地‬,通過各種管道、以各種形式,表達他們希望與中國建立或加深關系的意願。

會議開始時,美國對新中國的态度是極其敵視的,中美關系可謂是尖銳對立、“水火不容”。

美國試圖在會議上“孤立”新中國,卻不料“機關算盡”,結果卻“适得其反”。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周總理在日内瓦會議上發言

中國不僅沒有被孤立、被邊緣化,到會議中後期時,美國自己卻陷入了被疏遠、被孤立的窘境。

不僅如此,經過日内瓦會議,中國巧妙、不失尊嚴地架設了中、美官員雙方接觸的橋梁。

會議期間,中美雙方舉行了四次會談,這些會談成為此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前奏。

日内瓦會議最終開成了一次成功的會議。

會議取得了怎麼樣的成功?

首先,會議撲滅了印度支那的戰火,越南北部得到完全解放,打亂了美國從北韓、台灣、印度支那三條戰線威脅新中國的戰略部署,中國南方邊陲暫時安全了;

其次,世界看到了一個嶄新的新中國,人們發現,新中國與美國人形容的完全不一樣;

其三,人們領略到了一個大國總理的翩翩風采,新中國的外交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人們了解了新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掂量到了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分量。

日内瓦會議是周恩來首次登上國際舞台,我們不妨稱之為“首秀”。

周恩來以政治家、外交家的氣魄和膽略,積極、主動、有創造性地開展了大量的國際統一戰線的工作。

“統一戰線”工作是周恩來的“老本行”,在他一生中,有大量時間都是在建立和維護統一戰線的工作裡度過的。

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到斡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達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再到重慶談判、南京談判,幕後指揮北韓停戰談判,以及中蘇談判,周恩來的身影處處可見。

毛主席是以說“恩來有耐心,有耐力,有辦法,有分寸”。

但凡遇到“談判”、“多方斡旋”這樣難纏的事情,周恩來必定是毛主席心中的第一人選。

周恩來的談判對手也評價“他不是一個好對付的談判對手”。

周總理卻在多個場合謙稱“我不過是比别人更有耐心而已”,并自稱“舉輕若重”。

不過,日内瓦會議之前,周恩來總理的“主戰場”大都在國内。

日内瓦會議是新中國參加的第一個國際會議,也是周恩來總理兼任外交部長之後的首次亮相。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日内瓦會議給了周恩來總理一個全新的舞台。

在這個國際舞台,周恩來總理再次大放異彩,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在日内瓦,周恩來帶領中國代表團迎難而上,不但團結和争取了一切可以團結和争取的力量,同時擊退了杜勒斯之流對會議的破壞,使會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除了在會場上“唇槍舌劍”、針鋒相對、據理力争之外,周恩來總理的場外功夫一樣引人注目。

如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如何樹立新中國形象,周恩來總理妙招疊出。

會議召開的第二天,中國代表團就舉辦了一次招待會,招待各國代表、新聞記者和國際友人。

這個時候,按照周恩來總理的吩咐,從業人員“請”上了特意從國内帶到日内瓦的第一件“寶物”-産自中國貴州遵義的茅台酒。

剛開始時,前來中國代表團駐地的外國代表并不多。

來賓大都是與中國關系良好,或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的代表,還有位數不多的西方‬國家‬代表‬,記者‬倒是‬來‬了一大幫‬。

這裡要提一位中國共産黨情報工作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熊向晖。

熊向晖肩負重任、身負使命,潛伏敵營十幾年,毛澤東主席誇贊他“一個人能頂幾個師”。

他以超人的機智、果敢、堅韌,赢得胡宗南賞識,巧妙地送出國民黨“閃擊延安”、“西安軍事會議”等諸多重要情報。

為挫敗國民黨反共陰謀、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熊向晖屢建奇功。

新中國成立後,熊向晖‬長期戰鬥在黨的統戰和外交戰線上。

作為周恩來總理的主要助手之一,熊向晖在日内瓦會議期間擔任中國代表團新聞辦主任。

看着寥寥無幾的外國‬代表‬和‬一大幫‬記者‬,熊向晖有些擔心。

礙于美國人的态度,大多數與會代表都與中國代表團保持距離。

熊向晖擔心,他們可能不敢、或者不友善接受中國代表團的邀請。

他把自己的擔心報告了周恩來總理。

周恩來總理微笑着擺擺手道:“不要急,沉住氣。不是‬來‬了‬那麼‬多‬記者‬了‬嘛‬。”

二十分鐘過去了,客人還是沒來多少。

熊向晖這次沒有說什麼,可是,他臉上的表情卻把他的擔心表露無遺。

周恩來仍然鎮定自若,不急不躁。

看到熊向晖焦慮不安的樣子,周恩來總理隻說了一個字:“等”。

此時,最先到席的前蘇聯等幾個友好國家的代表們已經端起了酒杯,不一會兒就“喝”出了一個小高潮!

他們對“茅台酒”的口感、醇香啧啧稱贊,推杯換盞間,幾瓶“茅台酒”已經”一掃而空”。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周總理在日内瓦會見外國上司人

從業人員發現來賓中有一位法國代表。

一開始,他用法國人喝紅酒的方式品嘗“茅台酒”:

倒上小半杯酒,輕輕搖晃酒杯,然後聞酒、最後小口品酒。

不一會兒,也許是受了前蘇聯代表的影響,也許是紅酒的喝法讓他覺得很不過瘾,這位法國代表換了個喝法。

他的酒杯裡不再隻倒很少的酒,也不再淺斟慢酌,而是倒滿一小杯“茅台酒”,深吸一口酒香,仰起脖子,一幹而盡。

相比于那些不敢出席中國代表團招待會,或者對出席招待會有這樣那樣顧慮的代表,記者們就沒有那麼多的顧忌了。

在日内瓦的各國記者幾乎都接受邀請來到了中國代表團駐地。

因為沒有太多的采訪對象,是以,記者們便有了大把大把的閑暇時間。

他們可以享用中國美食,尤其是品嘗醇香濃郁的“茅台酒”。

看到記者們和前蘇聯等國家的代表都喝得興緻勃勃,周恩來總理滿意地笑了。

這時候,周恩來總理對熊向晖說,“我相信,從明天開始,會有不少朋友來你這裡‘蹭酒’喝,你可得早做準備喔。”

熊向晖心領神會道:“沒問題,管夠。”

直到此時,熊向晖才想明白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出國前,周總理為什麼特意吩咐“要帶足茅台酒,盡可能多帶些。”

第二個問題,當看到來了那麼多的記者時,周恩來總理為什麼滿意地笑了。

熊向晖由此相信,那些記者們不但會把在中國代表團駐地的所見所聞(包括“茅台酒”迷人的香味)傳遍日内瓦。

不需要多久,他們還會将新中國(也包括迷人的“茅台酒”)介紹給全世界!

後來的事實恰如周恩來總理所預料的那樣,從第二天開始,中國代表團駐地不斷有外國代表不請自來。

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就曾經兩次造訪中國代表團。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周恩來會見英國外交大臣艾登

周恩來總理招待艾登的美酒佳肴中自然不會少了“茅台酒”。

會議閑暇時間,各國代表們閑聊的時候,“中國茅台酒”幾乎成為最熱門的幾個字。

幾天後,周恩來總理訓示熊向晖,邀請各國代表觀看一場‬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是周恩來‬總理特意‬吩咐‬從業人員從國内帶到日内瓦的第二件“寶物”-幾盤《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膠片。

這是中國剛剛拍攝完成的第一部彩色電影。

接受周總理的訓示後,熊向晖馬上開始有關準備工作。

熊向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請柬怎麼寫”的問題。

熊向晖對周總理說,“電影是由越劇拍攝的,其中人物的唱詞都是吳越方言,越劇雖然曲調優美,可是,方言卻實在難聽得懂。”

周恩來總理說:“這應該不是什麼問題。”

周總理問熊向晖:“你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嗎?”

熊向晖說:“知道,講的是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周總理說:“那就對了,我們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講的也是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

熊向晖說:“我們怎麼介紹這部電影呢?”

周恩來囑咐道:“你們在請柬上寫上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就可以了。”

熊向晖恍然大悟: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無人不曉。

還有比周總理的話更精彩、精辟的宣傳詞嗎?

周恩來又半開玩笑地對熊向晖說,“你放心去辦,如果效果不好,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錢。”

熊向晖按照周總理的提議,給各國代表團發去了請柬。

大多數國家的代表按時來到中國代表團駐地,滿懷期待地觀看了這部“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電影。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劇照

在電影正式放映前,熊向晖讓翻譯向觀衆們作了三分鐘的劇情說明。

這份“劇情說明書”是熊向晖親自動筆寫就的。

“說明書”概括地介紹了劇情,遣詞造句‬‬飽含詩意,帶着些許悲劇特有的憂郁的語調。

果不其然,《梁山伯與祝英台》很快就吸引住了所有的觀衆。

據參加那一天放映的中國代表團從業人員回憶:

那些金發碧眼的外國人眼睛緊盯着銀幕,生怕錯過一個畫面。

這位從業人員是河北人,她實事求是‬地說,從頭到尾‬,她‬沒有聽懂電影裡的一句台詞和唱詞。

但是,她明白無誤地說:那些外國人好像都聽懂、看懂了這部電影。

她的依據是:

電影放映到“十八相送”這段情節時,觀衆們一會兒歡聲一片,一會兒屏息凝神,全神貫注;

當電影放映到“哭靈投墳”這段情節時,觀衆們的‬情緒‬明顯‬被‬帶‬動‬起來了,一會兒唉聲歎氣,一會兒滿臉怒容。

不言而喻,他們“入戲”了,而且入戲不淺。

毫無疑問,熊向晖心悅誠服地自掏腰包,把一瓶“茅台酒”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周總理手裡。

熊向晖笑着對周總理說了一句話:“我服了。”

周總理也笑了,他把那瓶酒交給了從業人員,吩咐他們“等我們完成使命時,大家一起喝了它。”

那段時間,在日内瓦,各國代表和記者見面時最常說的兩句話就是:

“你喝過中國茅台酒嗎?”

“你知道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嗎?”

周總理就這樣用“茅台”和“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台”征服了大多數與會代表和記者。

周恩來總理在日内瓦期間,還與喜劇大師卓别林有過一次聚會。

周總理特意設下宴席,款待這位享譽海内外的喜劇大師,席間,自然少不了“茅台酒”。

肥褲子,破禮帽,小胡子,大頭鞋,還有一根從來不離手的破拐杖,這是卓别林與衆不同的形象标志。

殊不知,卓别林還是一位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的正直之人。

在《大獨裁者》裡,卓别林痛快淋漓地諷刺了希特勒。

後來拍攝‬的《凡爾杜先生》、《城市之光》,卓别林更是不加掩飾地抨擊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和戰争販子行為。

美國雖然号稱“高度民主”、“言論自由”,卻無論如何也容不得卓别林的《凡爾杜先生》和《城市之光》。

是以,卓别林先生被美國政府“驅逐”出境,并永久禁止其傳回美國。

卓别林隻得離開美國,舉家搬遷到了瑞士,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裡居住了下來。

得到周總理的邀請,卓别林非常意外。

對于中國,卓别林沒有太多的了解。

雖然他曾到過中國,還與梅蘭芳等幾位中國的藝術大師有過一番短暫‬的交往。

但是,他從來沒有接觸過中國共産黨人,更‬沒有‬見過‬共産黨‬進階‬上司人‬。

因而,對于周總理的邀請,卓别林的心裡既緊張又有些不安。

那一天,卓别林乘坐周總理派來的專車到達宴會地點。

一下車,他就看到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翩翩的中年人正笑容滿面地站在台階上迎接他。

那位中年男子緊握卓别林先生的手說:“歡迎你,卓别林先生”,并自我介紹說:“我叫周恩來,很多年前就在銀幕上認識你了。”

卓别林的心裡頓時倍感親切‬和溫暖。

參加宴會的除了中國代表團的其他幾位上司外,周總理還安排電影導演翟強,越劇演員範瑞娟和姚向黎、烏日娜等人一起出席作陪。

在周總理面前,卓别林的緊張感很快就煙消雲散。

他十分恭敬地對周總理說:“總理先生,非常高興能在日内瓦見到您,也非常感謝你的盛情邀請。”

周總理說:“我前幾天觀賞了您的大作《城市之光》。您的表演真是爐火純青,尤其是這部電影辛辣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弊端,這是一部很有意義的好電影啊。”

周總理寥寥幾句話,讓正遭受美國政治迫害的卓别林先生非常激動。

餐桌上,周總理請卓别林先生“品嘗一下中國的茅台酒”。

細心的周總理不清楚卓别林先生的酒量如何,是以,隻讓從業人員給他倒了一小杯“茅台酒”。

沒想到,卓别林端起酒杯站了起來。

他非常享受地聞了一下撲鼻而來的酒香,一仰脖子,一飲而盡。

随後,卓别林先生說了一句話:“我終于喝到了傳說中的中國茅台酒,太幸運了。”

“卓别林先生知道茅台酒?”翟強導演好奇地問道。

卓别林先生一邊豎起大拇指,一邊興奮地說:“中國的茅台酒,還有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整個日内瓦都知道了,就連我居住的小鎮都有許多人知道。”

周恩來開心又爽朗地笑了起來。

從業人員又給卓别林斟上一杯酒,卓别林敬過周總理後,又是一飲而盡。

火辣辣的白酒順着喉嚨滑進肚子裡,卓别林再次豎起大拇指:“我太喜歡這樣的美酒了,隻有真正的‬男子漢才配得上喝這樣的酒!”

周總理說:“卓别林先生敢于拍《城市之光》這樣的電影,這就是真正的男子漢行為!”

接下來,席間的氣氛變得更加熱鬧而輕松。

卓别林喝完杯中酒,突然欲言又止。

周總理關切地注視着他:“卓别林先生有什麼話盡管說。”

卓别林略帶羞澀道:“能否允許我帶一瓶茅台酒回家留作紀念?”

周總理當即回答:“當然可以,稍後會給您準備兩瓶茅台酒。”

周總理接着說:“接下來請您品嘗一下我們中國的一道特色菜-北京烤鴨。”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周總理在日内瓦

沒想到,北京烤鴨一端上桌,卓别林先生就恭敬地站了起來。

他非常認真地對着鴨子行了一個禮,然後帶着歉意對周總理說:“請原諒,我對鴨子有特殊的感情,是以,我平常是不吃鴨肉的!”

還沒等别人追問原因,卓别林自己就做了解釋。

他說:“你們可能知道我扮演的流浪漢夏洛爾,他那個滑稽的走路姿勢是不是像極了鴨子行走?”

“我就是從鴨子走路的姿勢中得到的啟發。為了感謝鴨子,從那以後我就不吃鴨肉了。”

周總理信以為真,剛想讓人撤掉這道“北京烤鴨”的時候,卻被卓别林制止了。

卓别林幽默地聳了聳肩,滑稽地說:“不過,既然這隻鴨子叫‘北京烤鴨’,不是美國鴨子,我還是可以品嘗一下的!”

聽罷卓别林的話,大家都笑了起來。

品嘗完熱騰騰、香噴噴的北京烤鴨,卓别林的興緻更高了。

他站起身來,就在餐桌旁為大家表演起他那标志性的鴨子步來。

頓時,席間響起了歡快的笑聲。

宴會結束,卓别林意猶未盡,他感激地對周總理說:“再次感謝您邀請我共進午餐,這是非常愉快和高興的一天。”

接着,卓别林又以遺憾的口吻說道:“美中不足的是,我的女兒錯過了這次宴會,未能品嘗到美妙的中國美食。”

周總理哈哈一笑道:“我們已經為你準備好了。”

從業人員早就将一份“北京烤鴨”、兩瓶“茅台酒”放至即将送卓别林先生回家的汽車上了。

卓别林也沒有空手而來,他将其主演的電影《舞台生涯》的膠片贈送給了周總理。

臨别之際,周總理和卓别林一家合影留念。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總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滿城盡吹中國風

周總理與卓别林合影留念

握手告别時,卓别林再次感激地說道:“感謝您為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今天将是我和家人畢生難忘的一天!”

周總理也向卓别林先生發出邀請:“以後有機會,歡迎您來中國看看。”

幾天後,周恩來又托人專程趕往卓别林先生居住的小鎮,将一份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膠片帶給了卓别林先生。

卓别林連夜觀看了這部電影,他對這部電影大加贊賞,更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充滿了好感。

有人問熊向晖:周總理在日内瓦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特點是什麼?

熊向晖稍加思索,回答了四‬個“一切”:

把握一切機會;

排除一切困難;

利用一切時間;

廣交一切朋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