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作者:睿智影院

195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伴随着周恩来坚毅、潇洒的步伐,日内瓦满城刮起了“中国风”(见下图)。

这是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也是一次圆满、成功的“首秀”。

周恩来总理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我们成功的有‘两台’,‘两台’功不可没‘。”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周恩来总理亮相日内瓦

何为“两台”?

“两台”指的是“贵州茅台酒”和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两台”与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关系?又如何立下奇功一件?

要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必要首先交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

会议主题是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参加会议的是中、苏、美、英、法五国以及有关国家,其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没有几个。

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的压力非常大。

如何完成议题,达成结果,如何让世界各国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形象,这一切都将十分艰难。

当时,在美国的高压下,大部分国家的与会代表都在看美国人的脸色,或持观望态度。

他们与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保持距离,不敢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接触。

但是,至会议结束时,中国代表团不仅摆脱了“被孤独”、“被边缘化”的境遇,一步步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

中国还与大部分国家达成了良好的互动。

不少欧美国家的代表纷纷造访中国代表团驻地‬,通过各种管道、以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希望与中国建立或加深关系的意愿。

会议开始时,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是极其敌视的,中美关系可谓是尖锐对立、“水火不容”。

美国试图在会议上“孤立”新中国,却不料“机关算尽”,结果却“适得其反”。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

中国不仅没有被孤立、被边缘化,到会议中后期时,美国自己却陷入了被疏远、被孤立的窘境。

不仅如此,经过日内瓦会议,中国巧妙、不失尊严地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

会议期间,中美双方举行了四次会谈,这些会谈成为此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

日内瓦会议最终开成了一次成功的会议。

会议取得了怎么样的成功?

首先,会议扑灭了印度支那的战火,越南北部得到完全解放,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中国南方边陲暂时安全了;

其次,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人们发现,新中国与美国人形容的完全不一样;

其三,人们领略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翩翩风采,新中国的外交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人们了解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掂量到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

日内瓦会议是周恩来首次登上国际舞台,我们不妨称之为“首秀”。

周恩来以政治家、外交家的气魄和胆略,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工作。

“统一战线”工作是周恩来的“老本行”,在他一生中,有大量时间都是在建立和维护统一战线的工作里度过的。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斡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再到重庆谈判、南京谈判,幕后指挥朝鲜停战谈判,以及中苏谈判,周恩来的身影处处可见。

毛主席因此说“恩来有耐心,有耐力,有办法,有分寸”。

但凡遇到“谈判”、“多方斡旋”这样难缠的事情,周恩来必定是毛主席心中的第一人选。

周恩来的谈判对手也评价“他不是一个好对付的谈判对手”。

周总理却在多个场合谦称“我不过是比别人更有耐心而已”,并自称“举轻若重”。

不过,日内瓦会议之前,周恩来总理的“主战场”大都在国内。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也是周恩来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之后的首次亮相。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日内瓦会议给了周恩来总理一个全新的舞台。

在这个国际舞台,周恩来总理再次大放异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在日内瓦,周恩来带领中国代表团迎难而上,不但团结和争取了一切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力量,同时击退了杜勒斯之流对会议的破坏,使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除了在会场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之外,周恩来总理的场外功夫一样引人注目。

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何树立新中国形象,周恩来总理妙招迭出。

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中国代表团就举办了一次招待会,招待各国代表、新闻记者和国际友人。

这个时候,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吩咐,工作人员“请”上了特意从国内带到日内瓦的第一件“宝物”-产自中国贵州遵义的茅台酒。

刚开始时,前来中国代表团驻地的外国代表并不多。

来宾大都是与中国关系良好,或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的代表,还有位数不多的西方‬国家‬代表‬,记者‬倒是‬来‬了一大帮‬。

这里要提一位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熊向晖。

熊向晖肩负重任、身负使命,潜伏敌营十几年,毛泽东主席夸赞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

他以超人的机智、果敢、坚韧,赢得胡宗南赏识,巧妙地送出国民党“闪击延安”、“西安军事会议”等诸多重要情报。

为挫败国民党反共阴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熊向晖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长期战斗在党的统战和外交战线上。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主要助手之一,熊向晖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担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办主任。

看着寥寥无几的外国‬代表‬和‬一大帮‬记者‬,熊向晖有些担心。

碍于美国人的态度,大多数与会代表都与中国代表团保持距离。

熊向晖担心,他们可能不敢、或者不方便接受中国代表团的邀请。

他把自己的担心报告了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微笑着摆摆手道:“不要急,沉住气。不是‬来‬了‬那么‬多‬记者‬了‬嘛‬。”

二十分钟过去了,客人还是没来多少。

熊向晖这次没有说什么,可是,他脸上的表情却把他的担心表露无遗。

周恩来仍然镇定自若,不急不躁。

看到熊向晖焦虑不安的样子,周恩来总理只说了一个字:“等”。

此时,最先到席的前苏联等几个友好国家的代表们已经端起了酒杯,不一会儿就“喝”出了一个小高潮!

他们对“茅台酒”的口感、醇香啧啧称赞,推杯换盏间,几瓶“茅台酒”已经”一扫而空”。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见外国领导人

工作人员发现来宾中有一位法国代表。

一开始,他用法国人喝红酒的方式品尝“茅台酒”:

倒上小半杯酒,轻轻摇晃酒杯,然后闻酒、最后小口品酒。

不一会儿,也许是受了前苏联代表的影响,也许是红酒的喝法让他觉得很不过瘾,这位法国代表换了个喝法。

他的酒杯里不再只倒很少的酒,也不再浅斟慢酌,而是倒满一小杯“茅台酒”,深吸一口酒香,仰起脖子,一干而尽。

相比于那些不敢出席中国代表团招待会,或者对出席招待会有这样那样顾虑的代表,记者们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

在日内瓦的各国记者几乎都接受邀请来到了中国代表团驻地。

因为没有太多的采访对象,因此,记者们便有了大把大把的闲暇时间。

他们可以享用中国美食,尤其是品尝醇香浓郁的“茅台酒”。

看到记者们和前苏联等国家的代表都喝得兴致勃勃,周恩来总理满意地笑了。

这时候,周恩来总理对熊向晖说,“我相信,从明天开始,会有不少朋友来你这里‘蹭酒’喝,你可得早做准备喔。”

熊向晖心领神会道:“没问题,管够。”

直到此时,熊向晖才想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出国前,周总理为什么特意吩咐“要带足茅台酒,尽可能多带些。”

第二个问题,当看到来了那么多的记者时,周恩来总理为什么满意地笑了。

熊向晖由此相信,那些记者们不但会把在中国代表团驻地的所见所闻(包括“茅台酒”迷人的香味)传遍日内瓦。

不需要多久,他们还会将新中国(也包括迷人的“茅台酒”)介绍给全世界!

后来的事实恰如周恩来总理所预料的那样,从第二天开始,中国代表团驻地不断有外国代表不请自来。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曾经两次造访中国代表团。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周恩来会见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周恩来总理招待艾登的美酒佳肴中自然不会少了“茅台酒”。

会议闲暇时间,各国代表们闲聊的时候,“中国茅台酒”几乎成为最热门的几个字。

几天后,周恩来总理指示熊向晖,邀请各国代表观看一场‬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周恩来‬总理特意‬吩咐‬工作人员从国内带到日内瓦的第二件“宝物”-几盘《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胶片。

这是中国刚刚拍摄完成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接受周总理的指示后,熊向晖马上开始有关准备工作。

熊向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请柬怎么写”的问题。

熊向晖对周总理说,“电影是由越剧拍摄的,其中人物的唱词都是吴越方言,越剧虽然曲调优美,可是,方言却实在难听得懂。”

周恩来总理说:“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周总理问熊向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吗?”

熊向晖说:“知道,讲的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周总理说:“那就对了,我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也是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熊向晖说:“我们怎么介绍这部电影呢?”

周恩来嘱咐道:“你们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就可以了。”

熊向晖恍然大悟: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户晓,无人不晓。

还有比周总理的话更精彩、精辟的宣传词吗?

周恩来又半开玩笑地对熊向晖说,“你放心去办,如果效果不好,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钱。”

熊向晖按照周总理的提议,给各国代表团发去了请柬。

大多数国家的代表按时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满怀期待地观看了这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电影。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在电影正式放映前,熊向晖让翻译向观众们作了三分钟的剧情说明。

这份“剧情说明书”是熊向晖亲自动笔写就的。

“说明书”概括地介绍了剧情,遣词造句‬‬饱含诗意,带着些许悲剧特有的忧郁的语调。

果不其然,《梁山伯与祝英台》很快就吸引住了所有的观众。

据参加那一天放映的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回忆:

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睛紧盯着银幕,生怕错过一个画面。

这位工作人员是河北人,她实事求是‬地说,从头到尾‬,她‬没有听懂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和唱词。

但是,她明白无误地说:那些外国人好像都听懂、看懂了这部电影。

她的依据是:

电影放映到“十八相送”这段情节时,观众们一会儿欢声一片,一会儿屏息凝神,全神贯注;

当电影放映到“哭灵投坟”这段情节时,观众们的‬情绪‬明显‬被‬带‬动‬起来了,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满脸怒容。

不言而喻,他们“入戏”了,而且入戏不浅。

毫无疑问,熊向晖心悦诚服地自掏腰包,把一瓶“茅台酒”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周总理手里。

熊向晖笑着对周总理说了一句话:“我服了。”

周总理也笑了,他把那瓶酒交给了工作人员,吩咐他们“等我们完成使命时,大家一起喝了它。”

那段时间,在日内瓦,各国代表和记者见面时最常说的两句话就是:

“你喝过中国茅台酒吗?”

“你知道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吗?”

周总理就这样用“茅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台”征服了大多数与会代表和记者。

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期间,还与喜剧大师卓别林有过一次聚会。

周总理特意设下宴席,款待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喜剧大师,席间,自然少不了“茅台酒”。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还有一根从来不离手的破拐杖,这是卓别林与众不同的形象标志。

殊不知,卓别林还是一位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的正直之人。

在《大独裁者》里,卓别林痛快淋漓地讽刺了希特勒。

后来拍摄‬的《凡尔杜先生》、《城市之光》,卓别林更是不加掩饰地抨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和战争贩子行为。

美国虽然号称“高度民主”、“言论自由”,却无论如何也容不得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和《城市之光》。

因此,卓别林先生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并永久禁止其返回美国。

卓别林只得离开美国,举家搬迁到了瑞士,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居住了下来。

得到周总理的邀请,卓别林非常意外。

对于中国,卓别林没有太多的了解。

虽然他曾到过中国,还与梅兰芳等几位中国的艺术大师有过一番短暂‬的交往。

但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共产党人,更‬没有‬见过‬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因而,对于周总理的邀请,卓别林的心里既紧张又有些不安。

那一天,卓别林乘坐周总理派来的专车到达宴会地点。

一下车,他就看到了一位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中年人正笑容满面地站在台阶上迎接他。

那位中年男子紧握卓别林先生的手说:“欢迎你,卓别林先生”,并自我介绍说:“我叫周恩来,很多年前就在银幕上认识你了。”

卓别林的心里顿时倍感亲切‬和温暖。

参加宴会的除了中国代表团的其他几位领导外,周总理还安排电影导演翟强,越剧演员范瑞娟和姚向黎、乌日娜等人一起出席作陪。

在周总理面前,卓别林的紧张感很快就烟消云散。

他十分恭敬地对周总理说:“总理先生,非常高兴能在日内瓦见到您,也非常感谢你的盛情邀请。”

周总理说:“我前几天观赏了您的大作《城市之光》。您的表演真是炉火纯青,尤其是这部电影辛辣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好电影啊。”

周总理寥寥几句话,让正遭受美国政治迫害的卓别林先生非常激动。

餐桌上,周总理请卓别林先生“品尝一下中国的茅台酒”。

细心的周总理不清楚卓别林先生的酒量如何,因此,只让工作人员给他倒了一小杯“茅台酒”。

没想到,卓别林端起酒杯站了起来。

他非常享受地闻了一下扑鼻而来的酒香,一仰脖子,一饮而尽。

随后,卓别林先生说了一句话:“我终于喝到了传说中的中国茅台酒,太幸运了。”

“卓别林先生知道茅台酒?”翟强导演好奇地问道。

卓别林先生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兴奋地说:“中国的茅台酒,还有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整个日内瓦都知道了,就连我居住的小镇都有许多人知道。”

周恩来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工作人员又给卓别林斟上一杯酒,卓别林敬过周总理后,又是一饮而尽。

火辣辣的白酒顺着喉咙滑进肚子里,卓别林再次竖起大拇指:“我太喜欢这样的美酒了,只有真正的‬男子汉才配得上喝这样的酒!”

周总理说:“卓别林先生敢于拍《城市之光》这样的电影,这就是真正的男子汉行为!”

接下来,席间的气氛变得更加热闹而轻松。

卓别林喝完杯中酒,突然欲言又止。

周总理关切地注视着他:“卓别林先生有什么话尽管说。”

卓别林略带羞涩道:“能否允许我带一瓶茅台酒回家留作纪念?”

周总理当即回答:“当然可以,稍后会给您准备两瓶茅台酒。”

周总理接着说:“接下来请您品尝一下我们中国的一道特色菜-北京烤鸭。”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周总理在日内瓦

没想到,北京烤鸭一端上桌,卓别林先生就恭敬地站了起来。

他非常认真地对着鸭子行了一个礼,然后带着歉意对周总理说:“请原谅,我对鸭子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平常是不吃鸭肉的!”

还没等别人追问原因,卓别林自己就做了解释。

他说:“你们可能知道我扮演的流浪汉夏洛尔,他那个滑稽的走路姿势是不是像极了鸭子行走?”

“我就是从鸭子走路的姿势中得到的启发。为了感谢鸭子,从那以后我就不吃鸭肉了。”

周总理信以为真,刚想让人撤掉这道“北京烤鸭”的时候,却被卓别林制止了。

卓别林幽默地耸了耸肩,滑稽地说:“不过,既然这只鸭子叫‘北京烤鸭’,不是美国鸭子,我还是可以品尝一下的!”

听罢卓别林的话,大家都笑了起来。

品尝完热腾腾、香喷喷的北京烤鸭,卓别林的兴致更高了。

他站起身来,就在餐桌旁为大家表演起他那标志性的鸭子步来。

顿时,席间响起了欢快的笑声。

宴会结束,卓别林意犹未尽,他感激地对周总理说:“再次感谢您邀请我共进午餐,这是非常愉快和高兴的一天。”

接着,卓别林又以遗憾的口吻说道:“美中不足的是,我的女儿错过了这次宴会,未能品尝到美妙的中国美食。”

周总理哈哈一笑道:“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工作人员早就将一份“北京烤鸭”、两瓶“茅台酒”放至即将送卓别林先生回家的汽车上了。

卓别林也没有空手而来,他将其主演的电影《舞台生涯》的胶片赠送给了周总理。

临别之际,周总理和卓别林一家合影留念。

茅台、梁祝、卓别林,周总理外交“首秀”日内瓦,满城尽吹中国风

周总理与卓别林合影留念

握手告别时,卓别林再次感激地说道:“感谢您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今天将是我和家人毕生难忘的一天!”

周总理也向卓别林先生发出邀请:“以后有机会,欢迎您来中国看看。”

几天后,周恩来又托人专程赶往卓别林先生居住的小镇,将一份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胶片带给了卓别林先生。

卓别林连夜观看了这部电影,他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更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充满了好感。

有人问熊向晖:周总理在日内瓦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熊向晖稍加思索,回答了四‬个“一切”:

把握一切机会;

排除一切困难;

利用一切时间;

广交一切朋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