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晁錯的悲劇

作者:敦善行而不怠
晁錯的悲劇

高祖取天下謀在張良,将在韓信,治國安邦有陳平。漢初羸弱,休養生息興農務本,國力日盛,文景之治奠定漢興之根基。文景二帝内外方略所倚重之臣,是晁錯。

晁錯輔佐文景二帝,舉賢良對策,力舉削藩,維護中央集權,上《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在内政外交軍事諸多方面都提出了建設性的方略,得到文帝景帝的賞識,累遷至禦史大夫,位列三公,與賈誼相比,可謂權重一時,才盡其用。

然晁錯的結局仍然沒有跳出賢士良臣固有的周期律,和賈誼抑郁而終相比,又要凄慘得多。因為削藩主張而樹敵過多,漢景帝削藩令尚未貫徹實施,打着清君側旗号的七王之亂驟然而起,晁錯便成了一場政治陰謀的犧牲品。漢景帝被迫以腰斬晁錯來平息藩王之亂,屈死了晁錯,沒有平息藩王之亂,卻實實在在的中了藩王分裂勢力的奸計。

晁錯的悲劇

良臣鮮有善終,名士多有不幸,似乎成了封建時代固有的魔咒。興邦強國,離不開“爬羅剔抉,刮垢磨光”,人才脫穎而出容易,才盡其用則難,而善始善終尤難。曆代名士賢臣得以善始善終者寥若晨星。前有比幹、屈原、李斯,後世則不可勝數。晁錯之悲催,不在其滅族腰斬,而在其有興漢之功卻被當做誤國奸佞。

和一般的士人不同,晁錯不以文才見用,而以治國見長。西漢初期積貧積弱,屢受匈奴滋擾脅迫,人口銳減,邊防虛空。晁錯根據當時的國情,對内提出削藩以凝聚國力,對外提出“以蠻夷攻蠻夷”,主張以農為本,以商為末,勸農力本以興邦。這一主張非常契合漢初之國情,以休養生息為本的文景之治,最重要的切入點就是晁錯在《論貴粟疏》裡提出的“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積蓄,以實倉廪”。

《論貴粟疏》不是一個誇誇其談的建議,而是一部高屋建瓴,有理有據,又有具體對策和可操作性的研究報告或提案。晁錯首先從漢初國情的角度予以分析,指出欲使天下安定,不能靠“嚴法重刑”,隻能使民務農桑。務農桑則衣食足,衣食足則民安居樂業。“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饑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晁錯的悲劇

由此,晁錯确立了一個基本的思想,就是興國安邦必須以農為本。農不興則食不足,食不足則民不安,民不安則國不穩。至于如何興農,晁錯的政策是“薄賦斂,廣積蓄,以實倉廪,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以農為本,必須棄商歸農。晁錯認為 “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以之為貴,而且貴金玉賤五谷會使“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是以“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晁錯不無憂慮地說:“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以粟為賞罰,而不是以金玉為賞罰,這是貴五谷賤金玉的具體措施。晁錯提出“損有餘,補不足”,認為“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晁錯不僅闡述了貴五谷賤金玉的重要性,而且還明确了措施和政策,理據充分,令人信服。

晁錯的悲劇

漢文帝非常賞識晁錯的思想,任命晁錯為太子家令,輔佐太子。漢景帝即位後,力排衆議擢升晁錯為禦史大夫,位列三公。晁錯也實堪其用,重農輕商之國策,使西漢走出了困境,國力日益強盛,至漢武帝初年“太倉之粟,陳陳相因,都鄙廪庾盡滿”。重農輕商,以農為本的思想,不僅興漢有功,而且也澤被後世,對促進民安居樂業,維持社會穩定,乃至凝聚中華文明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輔國以忠,興邦有道的良臣晁錯,有柱國興漢之功勳,卻遭滅族腰斬之厄運,莫不令人扼腕唏噓。

晁錯的悲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