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嚴管衆生為何沒引發大變?治理的本質就是多與少的關系

作者:坐古談今

朱元璋屠戮功臣、大殺官員的同時對老百姓如何?為什麼沒有引起大的混亂。對于官員朱元璋采取的是有步驟地進行,殺一批、捧一批、震懾一大批,最終把有威脅的人全部消滅。對于這一問題,本賬戶已經說了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到賬号首頁去找或搜尋。

本文主要談談對百姓的狠。我們看各種對朱元璋統治描述的情節主要是遷海禁海、群眾大遷徙中遇到各種民變甚至起義,進而引發鎮壓。還有諸如“鏟頭會”的曆史記載、諸如縱兵搶掠百姓的曆史記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談談朱元璋對官對民的統治術。比如對官我們就懷疑“空印案”死亡數萬的可能性幾乎為0,道理很簡單,我前年就說過這個問題了。詳見文末文章。

朱元璋嚴管衆生為何沒引發大變?治理的本質就是多與少的關系

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國曆史記載的諸多問題之一:對數字的不尊重,把數字沒有當做客觀的數字。

中國曆史記載的最大問題

中國曆史記載,确實缺乏對“數字的尊重”,要麼就是詩歌性的籠統,主要是作為案件程度、皇帝喜好的程度,比如賞賜數萬、幾十萬,殺幾萬、幾十萬。其實,這些數字沒必要較真兒。不尊重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數字混亂、水分較大。

能夠作為研究的數字其實不太多,一般都是相關“專業部分”的數字還是比較能夠看的,例如介紹稅收。明朝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很不好,明朝的财政收入數字問題太多。

是以,對于數字問題,一方面不要過于較真兒,一方面也不要不較真兒。這就要看自己的把握、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了。

朱元璋做皇帝的前10年

從洪武元年到洪武九年,因為洪武五年的嶺北之敗,朱元璋在治國過程中的主要關注點産生變化,之前是軍事下的民生,之後便是民生下的軍事。治理國家的眼光一發生轉移,朱元璋忽然發現,比元朝殘餘勢力更危險的情況出現了:即吏治和前五年民生政策(遷海禁海、移民、南北沖突等)的後遺症集中爆發。

朱元璋嚴管衆生為何沒引發大變?治理的本質就是多與少的關系

是以,嶺北之敗、中都鎮物案、空印案有着直接聯系,同樣各種遷海、移民以及紙币的大規模印發、食言開中制出現等經濟方面的政策、衛所制的建立等,統統在這一時期集中出現。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朱元璋作為皇帝最為忙碌的時期。

軍事上,北元仍然十分強大,明朝的軍事實力不能一口吞掉它。在經濟上,民生凋敝、财政收入短缺就連軍費軍糧都無法湊齊。為此,朱元璋一方面大規模印發沒有貨币支撐的紙币,一方進行屯糧。關于紙币引發問題,在現在都是一個難題,更不要說六七百年前的明朝,那麼,紙币問題雖然被人認為是“明朝第一大惡政”,但卻對明朝的穩定起了關鍵性經濟作用。

沒有大量金銀儲備支援,紙币就是廢紙。但是不要忘記,人們願意玩紙币是因為對政府的信任,隻要信任在,就是拿紙币也同樣可以貨貨易物。你說朱元璋在這一時期巧取豪奪也好,壓榨百姓也好。但問題是,如果你手中沒有大量資金,基礎建設沒辦法搞、災禍流民無法安置、百萬大軍沒有軍費軍糧,這些都是要命的問題,你能怎麼辦?

興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

對于老百姓,畢竟從古到今,中國的老百姓都是比較老實的,敢于與官府對着幹甚至鬧事兒的人,隻要不是吃不飽要餓死了,都是極少數,是以,即使朱元璋再怎麼狠,也是對極少數人的狠,不會影響到大局。

朱元璋嚴管衆生為何沒引發大變?治理的本質就是多與少的關系

朱元璋時期的苦,是不能瞎說瞎走動,隻能被限制在某個範圍内的苦。吃的也不好喝的也不好。

元順帝時期的苦,是四處流浪被餓死在路上的苦、是家鄉瘟疫躲在原地死去的苦、是看着父母兒女骨瘦如柴的苦、是易子而食的苦。

正如我們常說的:甯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

苦和苦還不一樣呢。畢竟對于個人來說,一兩萬、一二十萬人确實很多,但是如果你想對于九百萬、幾千萬人來說,還多嗎?比例還大嗎?那就不大了。

在亂世,永遠是大多數人的利益第一,這樣才能保住政權,傷害少數人的正常利益也就正常了。

在和平時期,才會出現少數人的利益第一的情況,久而久之,被傷害的大部分人就會愈發憤怒,少數人的膽量越來越大、越來越貪婪,最終A錢枉法遍地,搞得民不聊生,大家吃不飽肚子了,也就起了亂臣賊子的心實作改朝換代,例如唐朝替換隋朝;或者出現農民起義,例如漢朝、明朝的建立;或者少數民族政權的實力坐大實作再次平衡,例如元朝、清朝。

朱元璋嚴管衆生為何沒引發大變?治理的本質就是多與少的關系

其實,中國曆史某種意義上就是少數人的利益與多數人利益的平衡問題。

嶺北大敗激化中都案爆發,進而引發空印案和屠戮功臣

内附“洪武天下蒼生圖系列”:01空印案的實質:換掉元降臣,讓自己培養的人上來;02徐達嶺北大敗于北元,朱元璋五年心血俱喪高麗王被殺;03嶺北之戰:1372年徐達慘敗于北元名将王保保下;04“空印案”時明朝有多少個省?死幾萬人根本不可能

翁同龢和李鴻章無私仇:曾國藩殺總督貶巡撫,有無代筆都行

《走向共和》為何不從1880年代切:避李鴻章沉淪躲左宗棠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