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東西)鴻蒙之後,華為捐贈“歐拉”作業系統意味着什麼?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電 題:鴻蒙之後,華為捐贈“歐拉”作業系統意味着什麼?
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
華為公司本周向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捐贈了“歐拉”開源作業系統。這是繼鴻蒙之後,華為再一次在作業系統上邁出重要一步。
歐拉為什麼重要?
作為基礎軟體,在資訊技術幾十年的發展中,不同領域形成了不同的作業系統,如伺服器作業系統、PC桌面作業系統、智能手機作業系統、物聯網作業系統、通信裝置的嵌入式作業系統、公有雲的雲作業系統、工業裝置的嵌入式作業系統等,軟硬體技術難以實作共享,造成了行業内、行業間“煙囪”林立。
華為2019年釋出的新歐拉開源作業系統則旨在解決協同問題。華為副總裁、計算産品線總裁鄧泰華介紹,歐拉是面向基礎設施全場景的作業系統,南向支援多樣性裝置,北向覆寫全場景應用,橫向對接鴻蒙,通過能力共享實作生态互通。
所謂多裝置,指歐拉可廣泛部署于伺服器、雲計算、邊緣計算、嵌入式裝置等各種裝置形态。場景則覆寫IT(資訊技術)、CT(通信技術)、OT(操作技術)。
歐拉還可以和鴻蒙産生協同效應。例如在工業場景中,歐拉适用于高可靠性、強确定性的工業裝置,鴻蒙适用于強互動性的工業終端,歐拉和鴻蒙對接可以更好地提供全棧式工業場景化解決方案。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理事長楊濤說,未來端、邊、雲的協同将愈發重要。随着幾大作業系統的不斷協同,将會打開非常大的創新時代。
中國大力發展開源産業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是中國首家開源基金會,營運一年多來,吸納了國内領軍企業的十多項重要開源項目。
目前,全球開源項目基本覆寫主流的技術領域。開源已經成為建立技術生态的重要手段,為了打造一個新的技術生态,幾乎都會采用開源方式來做。
鄧泰華說,中國開源體系的基礎能力和領先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中國有最大的開源應用市場,有最多的軟體人才供給,中國最有條件成為開源強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認為,開放開源是發展作業系統這類基礎軟體的重要途徑。目前,國産作業系統大量是基于國外上遊開源社群做二次開發,大量軟體開發人員為國外的開源社群做貢獻,是以迫切需要建構根植于中國的開源社群。
随着全球計算産業迎來架構創新的黃金十年,從過去的Intel、AMD主導的通用計算進入人工智能的多樣性算力時代,人工智能晶片多元化崛起,中國正迎來打造國産作業系統生态的“黃金視窗”。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王志軍表示,歐拉,這一作業系統領域的重量級開源項目捐贈給基金會進行孵化,是中國搶抓萬物互聯時代發展先機,以開源為抓手打造下一代作業系統,築牢經濟社會發展“數字底座”的有益嘗試。
華為打造數字經濟生态底座
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基礎軟體的底座。鄧泰華表示,此前圍繞通信計算、人工智能、基礎軟硬體的生态建構,美國企業比較領先。未來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IT産業的發展要往下紮根,要有自己的基礎軟硬體的平台。
歐拉系統開源以來獲得産業界的積極響應。據介紹,已經有300多家企業、近萬名社群開發者加入,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開源社群。麒麟軟體等10多家夥伴已經基于歐拉推出了伺服器作業系統,并進入政府、營運商、金融、電力等多個行業,實作了規模商用60多萬套。
目前,中國三大電信營運商均力挺“歐拉”。中國電信在電信行業中首家全業務選擇歐拉技術路線,同時,在營運商中首個推出基于歐拉的x86和ARM自主研發雙版本,目前已實作規模商用。
華為捐贈歐拉,将歐拉的開源從企業主導模式,轉變為業界夥伴共同參與模式,未來面臨的最主要任務仍是生态建設。華為的連接配接、計算和雲服務相關業務的作業系統,将全面采用歐拉技術路線。華為将打造自用的作業系統版本,并承諾不做歐拉商用發行版。
中國基礎軟體薄弱,需要巨大的投入。鄧泰華表示,捐贈僅是開始,未來将繼續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生态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并計劃成立歐拉生态創新中心,為夥伴提供平台、技術、資金和政策支援。(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