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延,被誤解千年的枭雄

作者:莫墨啊

<col>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寫成了腦後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将,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隻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我們由此發現,就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隴西拉鋸般交戰之際,兩人手下同時都有一位出色的将軍,同時在體味着某種壯志不得伸的生命狀态。張郃好在還有一個街亭大捷可供誇口,同樣渴望建立戰功的魏延,則幾乎從諸葛亮手上領不到一點真正的機會。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于是,就在張郃私下裡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曾有過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将長安并入蜀地。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将軍夏侯茂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着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五千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茂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确的。考慮到後來蜀國滅于魏國之手,乃是由于魏國大将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隻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

 魏延之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而是死于一場政治傾紮,加之不谙人情世故,最終喪命。

  從整體上看, 魏延當屬具備較高的軍事才能,為劉備所倚重,但他性格倨傲,口無遮擋,無形中得罪了同僚, 劉備活着時受到重用,沒有生命之虞, 劉備死後,已受到排擠,但性格不改,最終被冤殺。

  說劉備重用魏延,賞識其軍事才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劉備攻取西川之際,帶的武将是誰:黃忠, 魏延。按說當時劉備有歇業趙,一個都沒帶,隻帶黃忠, 魏延,表明劉備已将他列入心目中的大将,這段三國志裡的記載比較詳細.

  二是劉備在漢中稱王,需要一名重将鎮守漢中,大家都認為必是張飛,誰知道劉備任命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把這樣重要的戰略要地交給魏延,可見其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

  說魏延不谙世故,死于政治傾紮,緣于以下原因.我們看魏延甫一登場,就沒有好日子.在襄陽開城門引劉備入關, 劉備沒有入,在長沙殺韓玄投奔劉備,諸葛亮見面就要他的腦袋.理由很簡單:腦後有反骨,早晚要反。且不說面相是否可信,說魏延造反就沒有任何道理.如果說他在劉備兵強馬壯之際來投奔是有所圖的話,可以算得上理由,當時的劉備正在遭難,生死還不能确定, 魏延就來投奔了,說明什麼,說明了人家是來幹事的,不是來造反的。劉備恐怕也看出了端倪,故在攻取西川之際把魏延帶在身邊,減少雙方發生摩擦的機會.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最為出彩的地方,當屬漢中之戰時箭中曹操人中,使曹操丢失了兩個門牙。 劉備死後, 魏延.漸受排擠,而魏延.受到排擠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服諸葛亮,三國志這樣記載,延随出祁山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收姜維之際,讓魏延隻許敗不許勝.你說魏延當時算得上蜀國數一數二的将軍,咋讓他幹這活?随便找個人不就行了?街亭之戰時,諸葛亮如何用魏延?讓其在街亭之後紮營, 魏延脾氣不好,當時就頂撞諸葛亮‘:某為前部,理當被敵,何故置吾于安閑之地?” 街亭誰去守的?居然讓劉備說‘‘言過其實” 的馬谡去守,以緻街亭戰敗,導緻了整個戰局的失敗,若用魏延.效果會如何呢?而斬王雙之戰,我看有意置魏延于死地, 王雙大兵追擊,而隻給魏延.三十騎,若非魏延勇猛斬了王雙,豈能全身而退.。在諸葛亮祈欀陽壽,眼看大功告成,而被魏延撲滅主燈,其死期還遠嗎?可以說魏延深得劉備器重,而不為諸葛亮所用. 諸葛亮死後把大事托與楊儀,用兵密法授與姜維,讓魏延.斷後,這樣的安排就是想要結果了魏延..試想魏延.論資曆論軍功都遠在楊儀之上,豈會咽下這口氣.結果呢,被馬岱斬殺,落得個身敗名裂,投敵叛國的結果.

知人善任,先帝帳下魏延成棟梁。

抑才貶能,孔明軍中文長變廢将。

這是我最喜歡的評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