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人物那些事之中華人文初祖 黃帝

黃帝,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黃帝的傳說反映了春秋戰國年間民族融合的現實訴求,為凝聚諸氏族部落為一個整合民族就需要追溯一個各民族所共同的始祖——“種族的偶像”,“黃帝”及其傳說由此而來。 在《山海經》裡“黃帝”隻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于一尊。 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 ,也有說巳姓。 名軒轅,一說名軒。 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産,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内經》等。

曆史人物那些事之中華人文初祖 黃帝

轶事典故

戰神傳說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蚩尤有兄弟81人,号稱是神帝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隻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指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讨伐蚩尤。曆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隻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着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号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緻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後為相,力牧為将,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裡大霧,三日三夜不散,緻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後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後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是以分屍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屍。後來,又有神農之後炎帝榆罔與黃帝争天下。黃帝用周鳥鹗、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罔戰于版泉之野。曆經三戰,打敗了榆罔。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臣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

仙人授道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骈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天下安甯。是大祥的征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隻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禅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裡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裡檢討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缙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精通醫術

黃帝在得到廣成子的教化後,便在崆峒山上建觀修道,參悟自然輪回、萬物生長規律,并且常與精通醫術的岐伯、精通中藥炮制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論醫,闡述病理,以“岐黃之術”教民療治百病,最終成就了一部《黃帝内經》。

曆史人物那些事之中華人文初祖 黃帝

發明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産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後人認為所謂鼍其實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鳄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後就算不能“聲聞五百裡”,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手植柏樹

黃帝手植柏位于陝西省中部延安市黃陵縣軒轅廟(軒轅黃帝的陵園)院内,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柏樹,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裡圪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曆史人物那些事之中華人文初祖 黃帝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曆年雖無确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制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曆、算數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每年在陝西黃帝陵舉行祭祀活動,在河南新鄭有拜祖活動。

點選關注了解更多曆史人物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