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企文化大比較 德企、日企裡的人情真相

歐美企業是求職者心中當之無愧的明星,而日資公司卻遭到冷落,受歡迎程度排在國企

和民企之後。專家認為,是企業文化的差異導緻了外企行情冷熱不均。 

  在職場中,我們每分每秒都呼吸着這種叫“企業文化”的空氣。 它無孔不入,蘊涵在

身邊的點滴小事之中:它是打電話的方式,它是互相之間的稱呼,它是上下班的時間……今

天,你可以看到不同類型企業的員工是怎樣看待各自的企業文化的。或許他們的看法有主

觀、偏激之處,但卻是他們眼中最真實的一切。就讓我們一起——

  歐美型企業文化:以人為本、開放民主

  美資企業

  Bill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美國電腦公司的銷售工程師,他的眼裡激情洋溢:“你見過這樣

的辦公室嗎?它完全是開放式的,沒有間隔,每人每天的位置都不同,打卡時自動配置設定lo?

鄄cation!所有人都忙得團團轉,打電話、敲鍵盤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我一走進辦公室,看

到繁忙的景象,就覺得渾身的血液都沸騰了,體内的幹勁就像要往外溢似的。”

  Bill說,在公司裡,大家不論職位高低,一律直呼對方的英文名,感覺很平等、很民主

,這也算外企特有的風景線吧!公司對員工的創造力和工作效率要求很高,大家工作都很拼

命,通宵加班是常事。“我們的待遇很好,但正式員工并不多,很多員工是以協作形式聘請

的,公司裡的電腦、電話系統也都是外包的,成本降低了不少。”

  Bill最滿意的,是公司濃厚的學習氛圍。“如果你要求加薪,公司可能會猶豫;如果你

要學習,公司一定歡迎。從我們進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接受永不停止的‘魔鬼式’培

訓了,即使做到經理,仍有不同的教育訓練在等着你。經過打磨,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種特有

的、健康的自信,這種自信,幾乎成了公司員工臉上的标簽,走在人群裡,我們能被準确無

誤地認出來。”

  港台型企業文化:苦其心智、勞其筋骨

  港資企業

  小C終于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和記黃埔公司工作,雖然這個懷揣着洋證書的小夥子目前隻

是負責一些客戶服務工作,但他幹得興緻勃勃。“香港人的職業精神是無可挑剔的,他們經

常把‘職業操守’這個詞挂在嘴邊,這是他們珍貴的個人品牌。在香港公司裡,人和事分得

很開,私下裡可以是好朋友,但做起事來卻六親不認。我以前曾經在一家香港人開的家族企

業打工,員工都是老闆的親戚,但他們并不把這種關系帶到工作中去,做錯了事,照樣要受

罰。剛開始,我不太習慣這種工作方式,但轉念一想,這正是他們敬業精神的展現,我不僅

要了解,更要向他們學習,早日融入到這種企業文化裡去。”

  “香港人個個都是工作狂,這種文化已經使公司變成了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不要妄想

讓它停止或減速,我能做的,就是跟着一起轉動,否則就會被碾得粉碎。可以想象,在香港

公司工作,壓力是巨大的。我的香港同僚們,經常連續幾天不眠不休,每個周末都自覺加

班。”

  雖然都是中國人,但兩地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光說語言,就經

常有溝通不暢的情況。有時交流實在有障礙,就幹脆使用英語。想想看,兩個中國人,卻用

英語溝通,這種事,恐怕隻有香港公司才有吧!

  台資企業

  進入這家台資的電子集團,是沖着它在業内的名聲來的,如今探明了水深水淺之後,蔣

×××在喊着後悔的同時,對公司仍然抱有信心。“台灣公司很務實,新進員工都必須從基層

幹起。我一報到,就被派去生産線進行為期半年的鍛煉。吃點苦是正常的,但公司不信守承

諾,不重視員工的感受,卻讓人難以接受。”

  “我們基本工資不高,招聘時說好2000元,但來了後就變成1500元了。當初公司許下的

承諾,通通沒有兌現。上班這麼久以來,除了第一個月正常休息以外,其餘每月隻休息一天

,每天工作12個小時。我們在生産線上幹了很長時間,公司還沒有調我們回總部,一個女同

事按捺不住,去部門經理處詢問,經理卻說:‘我們部門根本不要女的,你就在生産線上呆

着吧,實在受不了,就走人好了。’”

  “在生産線上的日子是難熬的,組長每天對我們大呼小叫,還經常告我們的狀,但我還

是決定熬下去。當初應聘的時候,公司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幾個台方經理為人謙和、彬

彬有禮,讓我感到了台資企業文明、有人情味的一面。”小蔣說,當時就有前輩提醒她,剛

進公司,條件肯定比較艱苦,但公司在行内是有實力的,否則名氣不會那麼大。在這裡能學

到很多東西,關鍵在于一個字———“捱”,捱過幾年後,個人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薪酬

待遇也會漲得飛快。“既然這樣,那就捱吧,也許這就是台資企業的企業文化,管理不如歐

美企業那樣規範、制度化,一切都不會來得太容易,但我相信,梅花香自苦寒來。”小蔣笑

着說。 

  德資企業

  擁有衆多偉大哲學家的德國,被賦予了嚴謹、冷靜、内斂的性格。德資企業是否也具備

這些特征呢?

  安琪是西門子移動的部門經理,她在這裡已經服務4年了。“德國的企業文化,就好像

西門子的手機,簡單、大方,”安琪三句不離本行,“公司給了員工不小的自由度。我們上

下班不用打卡,待遇優厚,但工作壓力卻很小。德企的人手,總是比實際需要的寬松很多。

我們從不加班,公司也不鼓勵加班,因為德國人善于享受生活,不會把工作變成生活的全部

,德國人中出現工作狂的機率非常小。”

  “德國人的嚴謹、細緻舉世聞名,我們公司當然也有展現,那就是我們的規章制度,細

化到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在制度的執行上,德國公司一絲不苟,不講情面。奇怪的是,

你并不會被這些制度束縛住,它們隻是恰到好處地告訴你工作有哪些流程。隻要按照流程做

,沒有人會來幹擾你的具體操作,因為德國人更重視結果。”

  “我們的教育訓練體系相當完善,隻要做到主管級,就能被派到德國學習,我已經去了三四

次了。公司還要出錢送我去中歐攻讀MBA,十幾萬的學費呀,這麼大的手筆,恐怕隻有德國

公司才會有。”

  “但在人際關系方面,我們已經完全本土化了,中國文化戰勝了德國文化。在德國,如

果你不喜歡别人,還可以照樣拿薪水,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在中國,‘關系’和工作目标密

不可分,關系始終是很重要的。”

  日韓型企業文化:限制個性、突出等級

  日資企業

  日本,一個資源匮乏的國家,在不到30年的時間内,以驚人的速度在戰争廢墟上異軍突

起,秘密何在?在日本某重工公司擔任主管的Jacky認為,企業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

  “日本企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為貴’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這一點上,是受了中

國儒家文化的熏陶。他們管理嚴格,但為了讓員工能更賣命地工作,也盡力把企業弄出家的

氛圍。衆所周知的終身雇傭制、企業工會,都是人情味的表現。員工過生日、結婚,都能收

到公司的祝福。日企的福利相當好,紅利、津貼就不必說了,公司還興建遊泳池、體育館,

不定期舉辦一些健康咨詢、心理教育訓練方面的活動。”

  但是,日企的一些做法,也讓Jacky不習慣。“日企是個隻講團體、不講個性的地方,

你在這裡一定要服從服從再服從。日本人覺得,市場競争是團隊和團隊之間的競争,雇員隊

伍必須整齊劃一,是以我們即使有意見,也很少提出來。另外,日本人個個是拼命三郎,在

他們眼裡,按時下班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比賽誰更晚下班。結果,我們明

明事做完了,卻都不敢走,還要裝出一副很忙的樣子。更有甚者,很多日本人加班都不拿加

班費,他們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搞得我們也不好意思拿。”

  “日企的工作效率比較低,因為強調絕對服從,一個提案必須層層上報審批,耗時耗力

,這一點,倒和有些國企的作風比較像。”

  韓資企業

  劉先生所在的韓資企業,是中國電子行業裡響當當的角色。在這樣一家公司擔任中層幹

部的他,談起企業文化,臉上卻挂着幾分無奈。

  “南韓企業文化的精髓就是使全體員工對企業高度認同,對企業戰略目标高度了解,為

企業付出勞動時高度自覺。為了實作這個目标,每個人都要接受為期兩周的新入社員教育訓練,

每天高喊熱愛企業的口号,拉練、爬山。平日的管理也非常嚴格,有的員工吃飯時沒有穿工

作服,結果要麼不吃飯,要麼接受罰款。在這種環境下,員工漸漸都認同了下級絕對服從上

級的工作習慣。”

  劉先生說,按規定,他們每周工作6天,每天從早上8點幹到晚上7點20分,下班前還要

向上級詳細彙報一天的工作情況。好在他們的教育訓練計劃比較吸引人,很多年輕的技術人員都

有去南韓受訓的機會。但是,在韓企晉升相當困難,他能走到今天,付出了幾倍于常人的努

力。

  “工作的艱辛并不算什麼,最大的問題是,南韓人和中國人的地位不夠平等。南韓人的

工資是中國人的很多倍,就連食堂裡的飯菜,也有明顯的檔次。公司裡的上司職位也幾乎全

被南韓人占據着,中國人再出色,也得不到提拔。我感覺自己在這裡的發展已經到頂了,下

一步該怎麼走,我很茫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