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末年,崇祯朝名人名将清單總覽

作者:我是一個老撲街

一、内閣首輔(18位)。

1、黃立極(天啟朝末代首輔,天啟、崇祯兩朝過渡性首輔)。

2、施鳯來(黃立極後,崇祯朝第一任首輔)。

3、李國(施鳯來後,崇祯朝第二任首輔)。

4、來宗道(李國之後,崇祯朝第三任首輔)。

5、周道登(來宗道之後,崇祯朝第四任首輔)。

6、韓爌(周道登之後,崇祯朝第五任首輔)。

7、李标(韓爌之後,崇祯朝第六位首輔)。

8、成基命(李标之後,崇祯朝第七位首輔)。

9、周延儒(成基命之後,崇祯朝第八位首輔。)

10、溫體仁(周延儒之後,崇祯朝第九位首輔)。

11、張至發(溫體仁後,崇祯朝第十位首輔)。

12、孔貞運(張至發後,崇祯朝第十一位首輔)。

13、劉宇亮(孔貞運後,崇祯朝第十二位首輔)。

14、薛國觀(劉宇亮後,崇祯朝第十三位首輔)。

15、範複粹(薛國觀之後,崇祯朝第十四位首輔)。

16、張四知(範複粹後,崇祯朝第十五位首輔)。

17、周延儒(張四知後,第二次為首輔)。

18、陳演(周延儒死後,崇祯朝第十六位首輔)。

19、蔣德璟(陳演後,崇祯朝第十七位首輔)。

20、魏藻德(蔣德璟後,崇祯朝第十八位首輔,也是最後一位。)

二、六部尚書。

1、兵部尚書。

1、1:崔呈秀(明熹宗朱由校天啟朝最後一任兵部尚書,過渡性兵部尚書 )。

1、2:閻鳴泰(崔呈秀後,崇祯朝第一任兵部尚書)。

1.3:王在晉(閻鳴泰後,崇祯朝第二位兵部尚書)。

1.4:王洽(王在晉後,崇祯朝第三任兵部尚書)。

1.5:申永懋(王洽後,崇祯朝第四任兵部尚書)。

1.6:梁廷棟(申永懋後,崇祯朝第五任兵部尚書)。

1.7:熊明遇(梁廷棟後,崇祯朝第六任兵部尚書)。

1.8:張鳳翼(熊明遇後,崇祯朝第七任兵部尚書)。

1.8:楊嗣昌(張鳳翼後,崇祯朝第八任兵部尚書)。

1.9:傅宗龍(楊嗣昌後,崇祯朝第九任兵部尚書)。

1.10:陳新甲(傅宗龍後,崇祯朝第十任兵部尚書)。

1.11:張國維(陳新甲後,崇祯朝第十一任兵部尚書)。

1.12:馮元飚(張國維後,崇祯朝第十二任兵部尚書)。

1.13:張缙嚴(馮元飚後,崇祯朝第十三任兵部尚書)。

2、吏部尚書。

2.1:房壯麗(明熹宗朱由校天啟朝末任吏部尚書,崇祯朝過渡期。)

2.2:王永光(房壯麗之後,崇祯朝第一任吏部尚書)。

2.3:闵洪學(王永光之後,崇祯朝第二任吏部尚書)。

2.4:李長庚(闵洪學之後,崇祯朝第三任吏部尚書)。

2.5:謝陞(李長庚之後,崇祯朝第四任吏部尚書)。

2.6:田維嘉(謝陞之後,崇祯朝第五任吏部尚書) 。

2.7:商周祚(田維嘉之後,崇祯朝第六任吏部尚書)。

2.8:莊欽鄰(商周祚之後,崇祯朝第七任吏部尚書)。

2.9:謝陞(莊欽鄰之後,複起第二次任用。)

2.10:傅永淳(謝陞之後,崇祯朝第八任吏部尚書)。

2.11:李日宣(傅永淳之後,崇祯朝第九任吏部尚書)。

2.12:鄭三俊(李日宣之後,崇祯朝第十任吏部尚書)。

2.13:李遇知(鄭三俊之後,崇祯朝第十一任吏部尚書,明朝末代吏部尚書。)

3、戶部尚書。

3.1:郭允厚(崇祯朝第一任戶部尚書)。

3.2:王永光(郭允厚之後,崇祯朝第二任戶部尚書,兼任吏部尚書)。

3.3:畢自嚴(王永光之後,崇祯朝第三任戶部尚書)。

3.4:候恂(畢自嚴後,崇祯朝第四任戶部尚書)。

3.5:程國祥(候恂之後,崇祯朝第五任戶部尚書)。

3.6:李待問(程國祥之後,崇祯朝第六任戶部尚書)。

3.7:傅淑訓(李待問之後,崇祯朝第七任戶部尚書)。

3.8:倪元璐(傅淑訓之後,崇祯朝第八任戶部尚書,兼任禮部尚書)。

4、禮部尚書。

4.1:孟紹虞(崇祯朝第一任禮部尚書,過渡型)。

4.2:何如寵(崇祯朝第二任禮部尚書)。

4.3:李騰芳(崇祯朝第三任禮部尚書)。

4.4:黃汝良(崇祯朝第四任禮部尚書)。

4.5:李康先(崇祯朝第五任禮部尚書)。

4.6:黃士俊(崇祯朝第六任禮部尚書)。

4.7:姜逢元(崇祯朝第七任禮部尚書)。

4.8:林欲楫(崇祯朝第八任禮部尚書)。

4.9:王铎(崇祯朝第九任禮部尚書)。

5、刑部尚書。

5.1:蘇茂相(崇祯朝第一任刑部尚書)。

5.2:王在晉(崇祯朝第二任刑部尚書,兼任兵部尚書)。

5.3:喬允升(崇祯朝第三任刑部尚書)。

5.4:韓繼思(崇祯朝第四任刑部尚書)。

5.5:胡應台(崇祯朝第五任刑部尚書)。

5.6:馮英(崇祯朝第六任刑部尚書)。

5.7:鄭三俊(崇祯朝第七任刑部尚書,兼任吏部尚書)。

5.8:劉澤深(崇祯朝第八任刑部尚書)。

5.9:甄淑(崇祯朝第九任刑部尚書)。

5.10:李覺斯(崇祯朝第十任刑部尚書)。

5.11:範景文(崇祯朝第十一任刑部尚書,兼任工部尚書)。

5.12:徐石麒(崇祯朝第十二任刑部尚書)。

5.13:張忻(崇祯朝第十三任刑部尚書)。

6、工部尚書。

6.1:薛鳳翔(崇祯朝第一任工部尚書)。

6.2:劉廷元(崇祯朝第二任工部尚書)。

6.3:李長庚(崇祯朝第三任工部尚書)。

6.4:張鳳翔(崇祯朝第四任工部尚書)。

6.5:南居益(崇祯朝第五任工部尚書)。

6.6:劉遵義(崇祯朝第六任工部尚書)。

6.7:曹珖(崇祯朝第七任工部尚書)。

6.8:張廷登(崇祯朝第八任工部尚書,兼職都禦史)。

6.9:周士樸(崇祯朝第九任工部尚書)。

6.10:劉遵憲(崇祯朝第十任工部尚書)。

6.11:陳必謙(崇祯朝第十一任工部尚書)。

7、都禦史。

7.1:曹思誠(崇祯朝第一任禦史)。

7.2:曹于汴(崇祯朝第二任禦史)。

7.3:闵洪學(崇祯朝第三任禦史、兼職吏部尚書)。

7.4:陳于廷(崇祯朝第四任禦史)。

7.5:唐世濟(崇祯朝第五任禦史)。

7.6:商周祚(崇祯朝第六任禦史,兼任吏部尚書)。

7.7:錘炌(崇祯朝第七任禦史)。

7.8:傅永淳(崇祯朝第八任禦史,兼任吏部尚書)。

7.9:王道直(崇祯朝第九人禦史)。

7.10:劉宗周(崇祯朝第十任禦史)。

7.11:李邦華(崇祯朝第十一任禦史)。

二、宦官(太監,排名不分先後)。

十二監是明代所設管理皇室内務的十二個衙門,各有掌印太監一員。

明代宮廷置司禮監、内官監、禦用監、司設監、禦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绶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等十二監,各設掌印太監主管,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此外還設有四個司(惜薪、鐘鼓、寶鈔、混堂),八個局(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内織染、酒醋面,司苑),合為内官廿四衙門。

宮女也有六個局(尚宮、尚儀、尚食、尚寝、尚功等),每個局下設四個司。

司禮監:批答奏章,傳宣谕旨,總管有關宦官事務,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兼顧其他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

内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

禦馬監:主管内府馬政。

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

尚膳監:掌管禦膳、宮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掌管寶玺、敕符、将軍印信。

印绶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诰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庑灑掃之事。

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随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1、王承恩。

2、張彜憲。

3、高起潛。

4、方正化。

5、王德化。

6、曹化淳。

三、錦衣衛。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設定錦衣衛。初始職能為三項:其一,守衛值宿;其二,偵察與逮捕;其三,典诏獄。此三項職能在一段的時期内并未設立供其穩定實施的制度。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認為錦衣衛有濫用職權,依勢作寵之态,便此時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内外刑獄從錦衣衛職責中廢除,交由法司處理。

正統成化時期職權有所擴大,一些在朝廷中由憲司負責的事項逐漸由錦衣衛處理。

鎮撫司由衛的下屬獨立于錦衣衛,權力擴大,可直接向皇帝上奏。

正德初期,太監劉瑾操握政權,将心腹布于朝廷各要位上,錦衣衛指揮使石義文也常對劉瑾阿谀奉承。

随着劉瑾權勢的進一步擴大,錦衣位不得不依附于東廠,廠衛格局形式發生變化。

在由錢甯治理衛事時,錦衣位權勢再一次上升。

世宗嘉靖時期錦衣衛權力鼎盛時期,待陸炳執掌衛政之時,錦衣衛權力達到頂峰,衛權甚至超越廠權,東廠亦為之低頭俯首。

隆慶、萬曆、泰昌時期,史書上對此期的錦衣衛人事變遷少有記載。

萬曆初期,朱希孝為錦衣衛指揮使,其對權力的行使可謂規規矩矩,不擴大事态,嚴格遵守規矩,對事物的處理比較謹慎。

萬曆十年,劉守為錦衣衛都督,其與東廠狼狽為奸,作威作福,雖對錦衣衛的發展産生不利的影響,造成了錦衣衛與東廠互利互惠、互相合作的局面。

萬曆後期,神宗久久不理朝政,此時非法羁押、長期監禁的情形普遍存在,此時錦衣衛權力不及東廠之勢。

天啟崇祯時期錦衣衛權力低于東廠,淪為其附庸。

自萬曆年間,明朝的社會沖突逐漸加深,朝廷分崩離析,大臣們結黨自擁,大太監魏忠賢權傾内外。

熹宗初期,劉僑為錦衣衛鎮撫司指揮,因為人正直,“不肯獻媚,不肯殺人” ,遵紀守法,魏忠賢便借勢将其削館免職。

随後田爾耕投靠魏忠賢甘願作其義子。其為人“陰險狡詐”,又因其“緝捕有功”升為錦衣衛都督。

崇祯初期,朱由檢雖已撥亂反正,但社會沖突一時并未消除。此期由董琨治理錦衣衛之事,此人急功近利,必究便被罷免。

随後由吳孟明掌管錦衣衛,此人雖公正,但為不阿,行事時總觀望東廠之态。

崇祯末期,駱養性掌管錦衣衛。

1、第一任指揮使在曆史上沒有明文記載,不過有錦衣衛指揮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最後自己也被朱元璋為了平息衆怒而殺頭。

2、第二任是蔣瓛,曆史上藍玉謀反的罪證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藍玉案之後也被朱元璋賜死。此後到建文時代都沒有常設。

3、第三任是明成祖時的紀綱,永樂十三年(1415年),他将《永樂大典》總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凍死。永樂十四年(1416年)因為支援漢王奪嫡被殺。

4、明英宗時,錦衣衛指揮使是劉勉和徐恭,《明史》記載他們“皆謹饬”。王振上位後,提拔親信馬順作了錦衣衛指揮使,明英宗被俘後,作為王黨“餘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5、明景泰時,盧忠當了指揮使,指揮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撲朔迷離之後,盧忠甚至裝瘋,一把刀引發的血案被内閣和司禮監聯手壓了下去。“奪門之變”後的指揮使是逯杲,公然索賄,胡亂按罪,被準備謀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欽發現了無間身份後砍了,為事業獻身。

接任的是門達,也不是好人,明憲宗繼位後流放廣西。

不過天順朝最出名的指揮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錦衣衛的頭頭腦腦們摘出來,所有人聽過的好話加起來估計也沒有給他一個人的多。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上台錦衣衛都得大清洗一遍,隻有他服侍了兩代皇帝還都是正牌衛使。

去世時官爵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為帝國超一品的大員,連母親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

另一位在同期做過錦衣衛指揮使的是蒙古人哈銘,他和袁彬是唯二與英宗在“土木之變”後共患難的。

6、憲宗朝的第一位指揮使是萬貴妃的弟弟萬通。後繼者朱骥持獄公正,風評不錯。

7、正德朝時,錦衣衛指揮使石文義與張采攀附劉謹,劉瑾倒台後也被處死。

接任指揮使的是錢甯,錢甯從小被太監義父“嬖之”。做禦前侍衛時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張床,後來被武宗皇帝親近江彬扳倒。

江彬繼任錦衣衛指揮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時兼管東廠。武宗死後,江彬也被殺。

8、嘉靖朝錦衣衛指揮使更疊很快,朱宸、駱安、王佐、陳寅都是嘉靖在安陸興王府的舊部。

之後就是陸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兒子,而且還于火災中救過嘉靖的命,居官并無過甚之惡迹,并且對士大夫折節有禮,不曾陷害一人,為朝士所稱。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中年暴斃。

9、嘉靖三十九年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難”功臣朱能的後人,襲封成國公。

10、萬曆朝張居正時代的指揮使是劉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後期是駱思恭,到天啟四年,在“移宮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賢陷害,接任指揮使的是田爾耕。

11、崇祯皇帝繼位後完結,接任的是駱思恭的兒子駱養性。之後是吳孟明,緩于害人而急于得賄。

四、武将勳貴(排名不分先後)。

1、盧象升。

2、孫傳庭。

3、周遇吉。

4、閻應元。

5、鄭成功。

6、袁可立。

8、孫承宗。

9、虎大威。

10、楊國柱。

11、曹文诏。

12、曹變蛟。

13、熊廷弼。

14、洪承疇。

15、袁崇煥。

16、左良玉。

17、祖大壽。

18、陳奇瑜。

19、吳三桂。

20、滿桂。

21、鄭崇儉。

22、鄧玘。

23、猛如虎。

24、祖寬。

25、闵夢得。

26、喻安性。

27、王業浩。

28、餘煌。

29、馮元飙。

30、柯夏卿。

31、丁啟睿。

32、阮大铖。

33、堵胤錫。

34、史可法。

35、馬士英。

36、孫嘉績。

37、楊廷麟。

38、揭重熙。

39、沈宸荃

五、國戚。

1、周奎。

2、大明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1370年—1644年)。

第1代,中山武甯王徐達,16年1370年11月29日-1385年4月7日,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洪武十八年二月己未。

第2代,魏國公徐輝祖,15年1388年11月24日-1402年 洪武廿一年十月丙寅—建文四年,徐達子。

第3代,魏國公徐欽,15年 1407年9月1日-1421年3月2日,永樂五年七月辛巳—永樂十九年正月壬辰徐輝祖子。

複封,魏國公徐欽,1424年10月25日-1424年12月19日,永樂廿二年十月乙巳—永樂廿二年十一月庚子,徐輝祖子。

第4代,魏國公徐顯,14年,1425年3月27日-1448年 洪熙元年三月戊寅—正統十三年,徐欽子。

第5代,魏國公徐承宗,16年,1448年8月3日-1464年1月14日,正統十三年七月戊子—天順七年十二月庚寅 徐顯宗弟。

第6代,魏國莊靖公徐俌,53年 1465年-1517年7月30日 成化元年—正德十二年七月丙戌,徐承宗子。

第7代,魏國公徐鵬舉,54年,1518年12月29日-1571年3月4日,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癸亥—隆慶五年二月辛醜 徐承宗曾孫。

第8代,魏國公徐邦瑞,18年,1572年5月22日-1589年 隆慶六年四月丙寅—萬曆十七年徐鵬舉子。

第9代,魏國公徐維志,5年,1589年10月30日-1593年8月27,萬曆十七年九月丙寅—萬曆廿一年八月癸未 徐邦瑞子。

第10代,魏國莊武公徐弘基,1595年9月2日— 萬曆廿三年七月己亥—崇祯末,徐維志子。

第11代,魏國公徐文爵,弘光元年四月—弘光元年五月,徐弘基子。

3、大明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定國公(1404年—1644年)。

第1代,定國忠愍公,徐增壽追封,徐達子。

第2代,定國公徐景昌 ,34年,1404年8月5日-1437年,永樂二年六月己亥—正統二年六月,徐增壽子。

第3代,定國公徐顯忠,11年 1438年10月24日-1448年 正統三年十月丁巳—正統十三年四月,徐景昌子。

第4代,定國公徐永甯,50年 1455年4月16日-1504年 景泰六年三月乙亥—弘治十七年正月,徐顯忠子。

第5代,定國榮僖公,徐光祚,23年,1504年6月24日-1526年,弘治十七年五月壬寅—嘉靖五年八月,徐永甯孫。

第6代,定國公徐延德,39年 1529年12月11日-1568年1月10,嘉靖八年十一月癸卯—隆慶元年十二月壬辰 徐光祚子。

第7代,定國康惠公徐文璧,35年,1568年4月21日-1602年,隆慶二年三月甲戌—萬曆三十年六月,徐延德子。

第8代,定國公徐希 ,29年,1603年1月27日-1630年 萬曆三十年十二月癸卯—崇祯三年,徐文璧孫。

第9代,定國公徐允祯15年1630年-1644年崇祯三年—崇祯十七年,徐希?子。

4、大明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成國公(1402年—1644年)。

第1代,東平武烈王朱能,5年,1402年9月30日-1406年 建文四年九月甲申—永樂四年十月。

第2代,平陰武愍王朱勇,42年,1408年7月28日-1449年,永樂六年七月壬子—正統十四年,朱能子。

第3代,成國公朱儀,45年1452年5月23日-1496年,景泰三年五月丁酉—弘治九年三月,朱勇子。

第4代,成國恭僖公朱輔,28年,1496年12月10日-1523年10月30日,弘治九年十一月己酉—嘉靖二年九月己 朱儀子。

第5代,成國公朱麟,1年1525年3月25日-1525年,嘉靖四年三月辛酉—嘉靖四年六月,朱輔子。

第6代,成國榮康公朱鳳,8年,1529年10月11日-1536年7月23日,嘉靖八年九月壬寅—嘉靖十五年七月己未,朱輔弟。

第7代,定襄恭靖王朱希忠,38年,1536年9月26日-1573年,嘉靖十五年九月甲子—萬曆元年九月,朱鳳子。

第8代,成國公朱時泰,1年,1574年-1574年萬曆二年—萬曆二年九月,朱希忠子。

第9代,成國公朱應桢,7年,1580年3月14日-1586年,萬曆八年二月己亥—萬曆十四年,朱時泰子。

第10代,成國公朱鼎臣,2年1600年4月20日-1601年,曆廿八年三月辛亥—萬曆廿九年,朱應桢子。

第11代,成國公朱應槐,10年1601年10月10日-1610年7月18日,萬曆廿九年九月己酉—萬曆卅八年五月壬申 朱應桢弟。

第12代,成國公朱純臣,34年,1611年4月15日-1644年 ,萬曆卅九年三月癸卯—崇祯十七年三月,朱應槐子。

第13代,成國公朱元臣,34年,崇祯十七年八月—,朱應槐子。

5、大明黔國公(1408年—1661年)

第1代,定遠忠敬王沐晟,32年 1408年7月29日-1439年5月2日,永樂六年七月癸醜—正統四年三月丁卯,沐英子。

第2代,黔國榮康公沐斌,11年,1440年-1450年 正統五年—景泰元年十月,沐晟子。

第3代,黔國武僖公沐琮,32年,1465年9月14日-1496年10月12日,成化元年八月己亥—弘治九年九月庚戌,沐斌子。

第4代,黔國莊襄公沐昆,23年,1497年11月5日-1519年,弘治十年十月己卯—正德十四年六月,沐誠子。

第5代,黔國敏靖公沐紹勳,16年,1521年3月19日-1536年,正德十六年二月甲午—嘉靖十五年,沐昆子。

第6代,黔國恭僖公沐朝輔,12年,1536年12月30日-1547年7月7日,嘉靖十五年十二月乙亥—嘉靖廿六年六月庚子,沐紹勳子。

第7代,黔國公沐融, 3年,1547年11月8日-1549年,嘉靖廿六年閏九月甲辰—嘉靖廿八年,沐朝輔子。

第8代,黔國公沐鞏,1549年12月3日,嘉靖廿八年十一月庚辰—,沐融弟。

第9代,黔國公沐朝弼,17年1554年4月14日-1570年,嘉靖卅三年三月癸醜—隆慶四年,沐朝輔弟。

第10代,黔國公沐昌祚,25年,1571年2月28日-1595年,隆慶五年二月丁酉—萬曆廿三年八月,沐朝弼子。

第11代,黔國公沐睿,15年,1595年-1609年10月19日,萬曆廿三年—萬曆卅七年九月丁酉,沐昌祚子。

複封,黔國公沐昌祚,17年,1609年-1625年,萬曆卅七年—天啟五年,沐朝弼子。

第12代,黔國公沐啟元,4年,1625年4月25日-1628年7月10日,天啟五年三月丁卯—崇祯元年六月己亥,沐睿子。

第13代,黔國公沐天波,34年,1629年1月11日,崇祯元年十二月甲辰—永曆十五年七月丙寅,沐啟元子。

6、大明英國公(1408年—1644年)。

第1代,定興忠烈王張輔,42年,1408年7月29日-1449年,永樂六年七月癸醜—正統十四年,張玉子。

第2代,甯陽恭靖王張懋,66年,1450年7月4日-1515年 ,景泰元年五月戊辰—正德十年三月,張輔子。

第3代,英國莊和公張侖,21年,1515年11月25日-1535年7月25日,正德十年十月癸酉—嘉靖十四年六月乙,張懋孫。

第4代,英國公張溶,1535年12月21日,嘉靖十四年十一月甲申—,張侖子。

第5代,英國公張元功,15年,1582年4月18日-1596年12月26日,萬曆十年三月甲申—萬曆廿四年十一月庚子,張溶子。

第6代,英國公張元德,3年,1596年-1598年,萬曆廿四年—萬曆廿六年五月,張元功弟。

第7代,英國公張維賢,1598年12月20日,萬曆廿六年十一月甲辰—崇祯,張元德子。

第8代,英國公張之極,張維賢子。

第9代,英國公張世澤,2年,1643年-1644年崇祯十六年—崇祯十七年,張之極子。

7、大明西平侯(1377年—明末)

第1代,昭靖西平侯沐英,15年,1377年 - 1392年,洪武十年 - 洪武二十五年追封黔甯王,後代鎮守雲南直到明末。

第2代,惠襄西平侯沐春,7年1392年 - 1399年洪武二十五年 - 建文元年因無子,其弟沐晟繼承爵位。

第3代,忠敬西平侯沐晟,39年,1399年 - 1438年建文元年 - 正統四年贈定遠王。

代西平侯沐昂,6年,1438年 - 1444年正統四年 - 正統十年,晟有子斌,字文輝,幼嗣公爵,居京師,而以昂代鎮。贈武襄定邊伯。

第4代,榮康西平侯沐斌,14年,1440年 - 1454年正統五年 - 正統十四年于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襲封黔國公。

8、大明鎮遠侯(1403年-1644年)

第1代,武毅鎮遠侯顧成,11年1403年-1414年永樂元年 - 永樂十二年贈夏國公。

第2代,鎮遠侯顧興祖,1414年-?永樂十二年 -靖難之役中,因顧成被擒降燕,顧統被誅。顧統之子顧興祖繼承顧成的侯爵爵位。孫淳嗣。

第3代,鎮遠侯顧淳,弘治十六年卒,無子。其堂弟溥嗣。

第4代,襄恪鎮遠侯,顧溥,-1503年?-弘治十六年子仕隆嗣。

第5代,榮靖鎮遠侯,顧仕隆,1503年 -?弘治十六年-?贈太傅。

第6代,鎮遠侯顧寰子肇迹嗣。

第7代,鎮遠侯顧肇迹,-1644年?-崇祯末年都陷,爵亡。

9、大明西甯侯(1403年—1644年)

第1代,西甯侯宋晟,4年,1403年- 1407年永樂元年 - 永樂五年。

第2代,西甯侯宋琥,1407年-永樂五年 - 宣德年間尚成祖安成公主。

洪熙元年,因不敬罪連坐,被奪爵位,并削驸馬都尉官。宣德年間恢複。

第3代,忠順西甯侯宋瑛,宣德年間 -尚成祖鹹甯公主。瓦剌也先入侵時戰死。贈郓國公。

第4代,西甯侯宋傑。

第5代,西甯侯宋誠。

第9代,西甯侯宋裕德,1644年-崇祯末年死流寇難。

10、大明武安侯 (1403年—明末)。

第1代,忠毅武安侯鄭亨,31年,1403年 -1434年永樂元年 - 宣德九年贈漳國公,妾張氏,自經以殉,贈淑人。

11、大明永康侯(1403年—明末)。

第1代,忠烈永康侯徐忠,10年,1403年 -1413年永樂元年 - 永樂十一年贈蔡國公。

12、大明陽武侯(1420年-1644年)

第1代,忠武陽武侯薛祿,原名薛六,10年1420年 - 1430年年永樂十八年 - 宣德五年贈鄞國公,傳爵至明亡。

第2代,陽武侯薛诜,1430年 - ?宣德五年 - 。

第3代,陽武侯薛翰無子,族人相争襲位,久而不得請,後,田宅歸入公家。

第4代,陽武侯薛翰,1577年-?萬曆五年。

第5代,陽武侯薛翰?- 1644年? - 崇祯末年崇祯末年,李自成攻占京師,薛濂被害,爵位遂亡。

13、大明安遠侯(1411年-明末)。

第1代,襄湣安遠侯柳升,16年,1411年 - 1427年永樂八年 - 宣德二年原封安遠伯。

永樂八年,晉升為侯爵,仍世襲伯爵。正統十二年,升融國公。

第2代,武肅安遠侯柳溥。

第3代,武襄安遠侯柳珣登庸乞降,加太子太傅。又以讨瓊州黎賊功,加少保。卒贈太保,谥武襄。傳至明亡,爵絕。

14、大明豐城侯(1403年—1628年)。

第1代,剛毅豐城侯李彬,19年,1403年 -1422年永樂元年 - 永樂二十年贈贈茂國公。

第2代,忠憲豐城侯李賢,29年,1422年 -1451年永樂二十年- 景泰二年,贈豐國公。

第3代,豐城侯李勇,1451年,景泰二年。

第4代,武襄豐城侯李旻,1522年,嘉靖初年無子,李彬大将之玄孫李熙繼承爵位。

第5代,豐城侯李熙,31年,1522年 -1553年嘉靖初年 - 嘉靖三十一年無子。

第6代,豐城侯李儒,1553年,嘉靖三十一年-。

第7代,豐城侯李承祚,1628年?- 崇祯元年崇祯元年,被奪去爵位戍邊。次年,與梁夢環等人押赴刑場斬首。

15、大明恭順侯(1425年-1644年)。

第1代,忠勇恭順侯吳克忠,原名答蘭,蒙古人,24年1425年-1449年洪熙元年- 正統十四年忠壯國公恭順伯吳允誠之子。土木之變時,其與弟吳克勤俱殁于陣。贈邠國公。

第2代,忠壯恭順侯吳瑾,12年,1449年-1461年正統十四年 - 天順五年吳克勤之子。贈涼國公。

末代恭順侯吳惟英?-1644年?- 崇祯末年吳允誠七世孫、吳克勤六世孫、吳瑾五世孫。崇祯末,都城陷,舉家自缢。

16、大明甯遠侯( 1457年 - 明末)。

第1代,忠僖甯遠侯劉安,1457年-天順初年 -成化年間繼承其父劉榮廣甯伯爵位。

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再封其甯遠侯,并世襲,再增俸祿三百石。

曹石之亂時,劉安受傷,加封為太子少傅。成化年間去世,贈峄國公。傳爵至明亡。

六:皇親(共27位)

1、秦王。

封地:西安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樉。

世系: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懷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錫)-秦簡王(朱誠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懷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誼旐)-秦王(朱誼漶)-秦王(朱存樞)。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李自成攻破西安後,末代秦王朱存樞被俘,死。

2、晉王。

封地:太原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

世系:晉恭王(朱?)-晉定王(朱濟熺)-晉王(朱濟熿)-晉王(朱美圭)-晉莊王(朱鐘铉)-晉端王(朱知烊)-晉簡王(朱新典)-晉惠王(朱慎鋷)-晉穆王(朱敏淳)-晉王(朱求桂)。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李自成攻陷山西後,末代晉王朱求桂被俘,死。

3、周王。

封地:開封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橚。

世系:周定王(朱橚)-周憲王(朱有火敦)-周簡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審)-周莊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肅溱)-周王(朱恭枵)。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攻開封,末代周王朱恭枵出告示,殺賊一人者,賞黃金50兩,賊久攻不克解圍散去。

(1642年)四月,李自成再圍開封,決河灌城,死者數十萬,城破後,朱恭枵及其家眷被明軍救出,不久去世。其孫南走,死于廣州。

4、楚王。

封地:武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桢。

世系:楚昭王(朱桢)-楚莊王(朱孟烷)-楚憲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榮氵戒)-楚愍王(朱顯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華奎)。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張獻忠攻湖廣,兵至武昌,俘虜末代楚王朱華奎,将其一家沉入江中,他的子嗣無幸免者。

5、魯王。

封地:兖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檀。

世系:魯荒王(朱檀)-魯惠王(朱泰堪)-魯莊王(朱陽鑄)-魯端王(朱觀火定)-魯恭王(朱頤坦)-魯敬王(朱壽鏳)-魯憲王(朱壽鋐)-魯肅王(朱壽镛)-魯王(朱以派)—魯王監國(朱以海)。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但南明時出了一個監國。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兖州,魯王朱以派被俘,死。其弟朱以海來到紹興,稱為魯王(監國)。後來,清兵攻紹興,朱以海入海,部分子孫流散海外。

6、蜀王。

封地:成都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椿。

世系:蜀獻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黨)-蜀和王(朱悅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懷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鑿)-蜀昭王(朱賓瀚)-蜀成王(朱讓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張獻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與妃妾們投井自殺,全宗的人也都被殺。

7、代王。

封地:大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桂。

世系:代簡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煉)-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鈞)-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傳火齊)。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大同,末代代王以及他的全宗都被殺。

8、肅王。

封地:蘭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楧。

世系:肅莊王(朱楧)-肅康王(朱瞻焰)-肅簡王(朱祿埤)-肅恭王(朱貢錝)-肅定王(朱弼桄)-肅懷王(朱紳堵)-肅懿王(朱缙貴)-肅憲王(朱紳堯)-肅王(朱識鋐)。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攻破蘭州,末代肅王朱識鋐被俘,全宗的人皆被殺。

9、慶王。

封地:銀川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親戚,朱旃。

世系:慶靖王(朱旃)-慶懷王(朱邃欻)-慶莊王(朱邃塀)-慶恭王(朱寘錖)-慶定王(朱台浤)-慶惠王(朱鼒枋)-慶端王(朱倪貴)-慶憲王(朱伸域)-慶王(朱帥鋅)-慶王(朱倬纮)。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賊攻甯夏,末代慶王朱倬纮被俘,下落不明。

10、岷王。

封地:武岡府。

始封組:明太祖的兒子,朱楩。

世系:岷莊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順王(朱音瀼)-岷簡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彥汰)-岷康王(朱譽榮)-岷憲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賊攻武岡,末代岷王朱企崟和全宗的人全部被殺。

11、韓王。

封地:平涼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松。

世系: 韓憲王(朱松)-韓恭王(朱沖火或)-韓懷王(朱範圯)-韓靖王(朱範仰)-韓惠王(朱徵钋)-韓悼王(朱偕氵充)-韓康王(朱偕灊)-韓昭王(朱旭櫏)-韓定王(朱融燧)-韓端王(朱朗锜)-韓王(朱亶火脊)。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賊攻陷平涼,末代韓王被俘,死。

12、沈王。

封地:潞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模。

世系:沈簡王(朱模)-沈康王(朱佶焞)-沈莊王(朱幼學)-沈恭王(朱诠钲)-沈憲王(朱允栘)-沈宣王(朱恬烄)-沈定王(朱珵堯)-沈王(朱效庸)-沈王(朱迥洪)。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明末,李自成的大将劉芳亮攻城,把年紀尚小的末代沈王朱迥洪擄走,下落不明。

13、唐王。

封地:南陽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兒子,朱桱。

世系: 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瓊烴)-唐憲王(朱瓊炟)-唐莊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彌鍗)-唐敬王(朱宇溫)-唐順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碩熿)-唐王(朱聿鍵)-唐王(朱聿镆)。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南明時卻出了皇帝。崇祯九年(1636年),唐王朱聿鍵率軍倡義勤王,卻被勒令回國,廢為庶人,幽之鳳陽,改封其弟朱聿镆為唐王。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陽,朱聿镆被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淪陷,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釋放了朱聿鍵。

順治二年五月,南京被清軍攻破,朱聿鍵行至杭州,南安伯鄭芝龍等人擁立他為監國,立政權于福州,年号隆武。順治三年,清軍克紹興,魯王朱以海逃往海上,福建大亂,鄭芝龍假言海寇至,率兵航海逃去。清軍入福建,俘虜唐王朱聿鍵。

14、趙王。

封地:彰德府。

始封祖:明太宗的兒子,朱高燧。

世系:趙簡王(朱高燧)-趙惠王(朱蟾塙)-趙悼王(朱祈镃)-趙靖王(朱見氵爵)-趙莊王(朱佑棌)-趙康王(朱厚煜)-趙穆王(朱常氵臾)。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疏遠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流賊攻彰德,末代趙王被俘。

15、襄王。

封地:襄陽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兒子,朱瞻墡。

世系:襄憲王(朱瞻墡)-襄定王(朱祁镛)-襄簡王(朱見淑)-襄懷王(朱佑材)-襄康王(朱佑櫍)-襄莊王(朱厚颎)-襄靖王(朱載堯)-襄王(朱翊銘)-襄王(朱常澄)。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崇祯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襄王朱翊銘死。他的兒子朱常澄寄居九江府。

16、荊王。

封地:蕲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兒子,朱瞻堈。

世系:荊憲王(朱瞻堈)-荊靖王(朱祁鎬)-荊王(朱見潚)-荊和王(朱佑橺)-荊端王(朱厚烇)-荊恭王(朱翊钜)-荊(朱常氵言)-荊康王(朱常火由)-荊定王(朱由樊)-荊王(朱慈火畐)。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張獻忠攻陷蕲州,末代荊王死。張獻忠的軍隊圍宮,盡掠而去。

17、淮王。

封地:饒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兒子,朱瞻墺。

世系:淮靖王(朱瞻墺)-淮定王(朱佑啟)-淮莊王(朱佑楑)-淮憲王(朱厚焘)-淮恭王(朱載坮)-淮順王(朱載堅)-淮王(朱翊钅具)-淮王(朱常清)-淮王(朱由榛)。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南明時,立淮王朱常清為監國。同年桂王永曆帝登基,使節至,淮王取消監國及年号。後來,淮王下落不明。

18、德王。

封地:先是德州府,後來搬到濟南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潾。

世系:德莊王(朱見潾)-德懿王(朱佑榕)-德恭王(朱載墱)-德定王(朱翊館)-德王(朱常潔)-德王(朱由樞)。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崇祯十二年(1640年)正月,清兵攻克濟南,末代德王朱由樞被俘。

19、崇王。

封地:汝甯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澤。

世系:崇簡王(朱見澤)-崇靖王(朱佑樒)-崇恭王(朱厚耀)-崇莊王(朱載境)-崇端王(朱翊钅爵)-崇王(朱由樻)。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 崇祯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攻汝甯,俘虜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陽伯。崇王不從,被殺。

20、吉王。

封地:長沙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浚。

世系: 吉簡王(朱見浚)-吉定王(朱厚冒)-吉端王(朱載均)-吉莊王(朱翊鎮)-吉宣王(朱翊銮)-吉王(朱由棟)-吉王(朱慈煃)。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崇祯十六年(1644年),張獻忠入湖南,燒吉王府,末代吉王朱慈煃南竄。明亡後,吉王死在緬甸。

21、益王。

封地:建昌府。

始封祖:明憲宗的兒子,朱佑槟。

世系: 益端王(朱佑槟)-益莊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益宣王(朱翊鈏)-益敬王(朱常遷)-益王(朱由本)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有些疏遠。明亡,末代益王朱由本組織抗清失敗,逃往福建,後死。

22、衡王。

封地:青州府。

始封祖:明憲宗的兒子,朱佑楎。

世系:衡恭王(朱佑楎)-衡莊王(朱厚燆)-衡康王(朱載圭)-衡安王(朱載封)-衡定王(朱翊镬)-衡王(朱常氵庶)。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有些疏遠。明亡,清兵攻陷山東青州,末代橫王朱常氵庶逃亡,下落不明。

23、榮王。

封地:常德府。

始封祖:明憲宗的兒子,朱佑樞。

世系:榮莊王(朱佑樞)-榮恭王(朱載墐)-榮王(朱翊鉁)-榮王(朱常溒)-榮憲王(朱由枵)-榮王(朱慈炤)。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有些疏遠。明末,張獻忠入湖南,末代榮王朱慈炤和母親姚氏逃走,不知所終。民間傳說朱慈炤後來隐姓埋名,以當私塾先生為生,康熙18年在山東汶上縣被清軍捕獲,全家被殺,清朝為政治需要硬把他說成是“朱三太子”朱慈炯。

24、潞王。

封地:衛輝府。

始封祖:明穆宗的兒子,朱翊镠。

世系:潞簡王(朱翊镠)-潞王(朱常淓)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略親。南明時,末代潞王差點被東林黨人立為皇帝(可惜後來是福王被立為皇帝)。清軍南下時,朱常淓也當了幾天監國,順治二年六月,南京被清軍攻破,朱常淓投降,後死。

25、福王。

封地:洛陽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洵。

世系:福恭王(朱常洵)-福王(朱由崧)。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很親。明末,貪婪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殺死,他的血被做成了“福祿酒”。他的兒子朱由崧南竄,後來用計當上南明皇帝,荒淫無度。順治二年五月,清軍渡江,朱由崧逃到安徽蕪湖被俘,被清軍押赴北京處死。

26、瑞王。

封地:漢中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浩。

世系:朱常浩(就一代)。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很親。崇祯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攻重慶,朱常浩被俘,死。

27、惠王。

封地:荊州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潤。

世系:朱常潤(就一代)。

結局:明末時,這支宗室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很親。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張獻忠攻長沙,朱常潤在戰争中下落不明。

甲申國難時殉葬之人:

1、大學士範景文及其妻妾。

2、戶部尚書倪元璐與他的一家十三口人。

3、左都禦史李邦華。

4、副都禦史施邦昭。

5、大理寺卿淩義渠。

6、兵部右侍郎王家彥。

7、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與其妻何氏兒子孟章明,兒媳萬氏。

8、左谕德馬世奇并其妾朱氏、李氏。

9、左中允劉理順并其妻萬氏、妾李氏及兒子、奴仆婢女滿門共十八人。

10、太長寺少卿吳麟征。

11、左庶子周鳳翔與他的兩個妾。

12、檢讨汪偉與他的妻子耿氏。

13、戶部給事中吳甘來。

14、禦史王章。

15、禦史陳良谟與其妾時氏。

16、禦史陳純德、趙馔。

17、太仆寺丞申佳允。

18、吏部員外許直。

19、兵部郎中成德并母張氏、妻張氏及子。

20、兵部員外金铉并母章氏、妾王氏及弟錝。

21、光祿寺署丞于騰蛟并妻。

22、新樂侯劉文炳并祖母與弟。

23、左都督文耀及妹、子孫男女共十六人。

24、驸馬鞏永固并樂安公主及子女五人。

25、惠安伯張慶臻并阖門男女。

26、宣城伯衛時春并阖家。

27、錦衣衛都指揮王國興。

28、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珪。

29、錦衣衛千戶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

30、順天府知事陳貞達,副兵馬司姚成。

31、中書舍人宋天顯、滕之所、阮文貴。

32、經曆張應選,陽和衛、毛維、張儒士、張世禧并二子。

33、百戶王某。

34、順天府學教官五人,俱失其姓名。

25、長州生員許琰,俱死之。

死述:孟兆祥守正陽門,死于門下;王章、趙撰罵敵而死;範景文、申佳允、劉文炳、衛時春赴井。

金铉、滕之所、阮文貴、張應選投禦河;施邦曜飲藥;淩義渠扼吭;鞏永固及樂安公主、張慶臻自焚;

其餘皆投環自缢而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