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柳青 學習柳青

作者:光明網

從1959年春天開始連載發表的《創業史》是新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作家柳青試圖在作品中回答“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發生的”。他一方面通過在渭河平原蛤蟆灘這一典型環境中曲折展開的合作化運動,來描繪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曆史風貌;另一方面通過梁生寶、梁三老漢等一批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來表現這一時期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出版後,因其“反映農村廣闊生活的深刻程度”和“創造了一組達到相當藝術水準的人物”,受到文學界交口稱贊。問世60年來,《創業史》所展現的偉大的現實主義精神曆久彌新,柳青也成為作家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代表。

作家賈平凹說,他那時年輕,聽人講述柳青的故事,但無緣一見。我有幸見過柳青。作家陳忠實問我:“老閻,你見過幾次柳青?”我說從1969年到他逝世前夕,總共六訪柳青。陳忠實說:“我隻見過他一次,還是他在上邊講、我在下邊聽。”是的,我比他倆幸運,我熟悉柳青,但沒有深刻了解柳青。現在再談柳青,就是為了深刻了解柳青、繼承柳青。

柳青創造了兩大奇迹。一是深入生活、讴歌人民,在這一點上他是無數作家學習的榜樣;二是發現心靈美,創作真善美,在這方面,柳青也做到了極緻。

紀念柳青 學習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手稿。

紀念柳青 學習柳青

柳青(右三)在地頭和農民聊天。

柳青像個苦行僧,摩頂放踵沉到基層,很苦。他告别大城市,到皇甫村一座破廟裡落戶,拉扯一大家子人艱苦度日,吃粗糧。“不瘋魔、不成活”,柳青在感情上來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為農民兄弟多辦好事。他給社員編寫了《耕畜飼養三字經》。他見陝北農村幹旱貧瘠“于心不安”,撰寫了《建議改變陝北的土地經營方針》。他調停人事糾紛家庭沖突,受到村民信賴。他不拿群衆一針一線,哮喘着,日常醫療費卻從沒有報帳過;稿紙也沒有在省作協領過,卻憐貧惜幼自己掏腰包,把《創業史》的稿酬一萬六千多元全部捐給王曲公社建醫院。他說:“我有工資,不需要這些錢。”1961年開始寫《創業史》第二部時,柳青向中國青年出版社預借5500元稿費,為皇甫村支付高壓電線、電杆費用。

柳青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柳青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忠實踐行者,他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當作創作的寶典。

柳青在世的時候,巴金還在世,我當時的印象是:巴金是五四文學啟蒙的産兒,柳青是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産兒。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号召:“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衆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衆中去,到火熱的鬥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衆,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鬥争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後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柳青以驚人的、頑強的意志,義無反顧,投身農村生活長達14年之久,首先是做人,然後是寫作,表現“新的世界、新的人物”,到死,留下劃時代的《創業史》,留下無窮的人格魅力。我們不妨作一番比照,以上對于文藝家的要求,哪一條柳青沒有做到?

也正因為柳青是深入生活的典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到柳青時這樣說:“因為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是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台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裡立即就能想象出農民群衆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追求真善美,是柳青創作的永恒追求。他在紮根生活的過程中發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柳青所謂的紮根生活,就是紮根于人的靈魂,并将其表現在文學作品裡,進而影響一代作家和讀者的心靈世界。

柳青稱頌陝西農民直而尚義的脾氣禀性,極富人情味的孝、勤、樸、犟、倔,打破藝術構思、叙述政策、心理描寫諸方面老套的技法,塑造出梁三老漢、梁生寶、郭振山等新的人物典型,以美不勝收的生活細節建造起一座龐大的藝術宮殿,一磚一瓦都是清晰的。

柳青筆下的自然景物、勞動場景是何等真切美妙啊!他對農民向往新生活艱苦奮鬥的描繪(例如梁生寶買稻種、砍竹子等),對于傳統道德倫理細緻入微的刻畫,惟妙惟肖,充滿了人性深情。他将三秦地域文化、關中方言口語提升到審美層面,細密冷峻而精确,充滿生活情趣,新穎而有意蘊。

更為重要的是,千百年來受苦的莊稼漢,在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行将到來和已經到來時的面貌和心理,被柳青敏銳地捕捉和記錄下來。他是這個重要曆史時刻的目擊者、體驗者和創造個性的表現者。在這個意義上,《創業史》記錄了時代,感動了中國。

柳青對文學的貢獻,還在于他繼承了五四以來長篇小說現實主義的傳統,同時把外來的、特别是俄蘇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傳統拿來,與本民族廣大群衆的思想感情相結合,成就了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地方風情和中國氣派的長篇小說範本。

柳青逝世了,《創業史》留下來了。《創業史》把長篇小說藝術推向新的審美層次,其叙事之嚴謹和細節之精緻,對苦難中人性的表現和對農民勞動的贊美令人耳目一新,是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時期公認的巅峰之作和紅色經典。難怪路遙說柳青是他的“文學教父”,把《創業史》讀了七遍,陳忠實也把《創業史》讀了七遍。可以說,柳青影響了一代代人。

柳青參加第四次文代會時對我說:“我這個人就是遵照兩條:客觀規律要求我的,黨性原則要求我的”,這是他做人和文學創作的根本。

1978年,柳青永遠離開了我們,幸運的是,他為中國文壇貢獻了一部《創業史》。柳青和《創業史》,是中國文壇的兩個奇迹。

紀念柳青,向柳青學習!(閻綱)

本文配圖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及柳青家屬提供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