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作者:南方都市報

2020年10月,由廣州美院工藝美術學院魏華教授帶隊的30餘名學生走進國家級綠色礦山示範機關——從化順興石場,将“公共藝術課堂”搬進大自然,以順興石場的在地元素作為創作素材,生産出一批優秀的“公共藝術”改造方案。2021年10月,展覽“無極之外——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的教育與實踐”在廣州尚榕美術舉辦(詳見《公共藝術實踐展“無極之外”開幕:讓礦山廢料在藝術中重生》)。為鼓勵和嘉獎參展藝術家的全情投入,主辦方還特設定了“參展作品優秀方案評選”環節。經過專業評委會評選和網絡投票産生的優秀作品名單于日前産生。

16份優秀“公共藝術”改造方案獲獎

南都記者從主辦方處獲悉,這次展覽是基于将近一年時間“産、學、研”多元深度連結實踐的一次集體成果展示,收到了27份來自年輕藝術家的方案。為鼓勵和嘉獎參展藝術家的全情投入,進一步促進企業與院校、教學與研究、資源與産業等多元度的緊密聯結,在東升實業慈善基金會的傾心支援下,特設定了“參展作品優秀方案評選”環節,由廣州美術學院、尚榕美術、東升實業集團、順興石場共同組成的專業評委會共同評選出“評委會大獎”“新銳力量獎”“創意力量獎”“創意提名獎”四項大獎共計16份獲獎方案,以及由網絡投票産生出的“最佳人氣獎”。

“評委會大獎”——

《泥土的可能》(嶽立志)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泥的可能》是基于材料試驗方式,以順興采石場的尾料泥土實驗試片展示為主,本次展示試片共240片分7個溫度燒成,包括泥配比與表面裝飾試驗兩部分。

《成器之三》為系列作品,作品以拉坯為主要成型方法,将濕軟的坯體堆疊組合後,保留泥土受重力作用後自然坍塌、擠壓産生的形變,保留泥本身的材料語言。順興采石場的尾料泥則用于部分作品成型與表面裝飾。

“新銳力量獎”——

《金誠所至,金石為開》(趙淋 李昭欣 李燕)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創作者将企業精神中的拓展、服務、責任用人物造型展現,石頭則代表了企業的産業,将企業文化用趣味性的形象與石頭的關系來軟性展現,很好地起到弘揚和傳播企業文化的作用。

《萬境遊心》(劉兵)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萬境遊心》公共雕塑以順興石場廢棄機械圓錐鋼桶為主要材料,以鏡面不鏽鋼為附件材料,創意轉化、變廢為寶。單件雕塑光滑與粗粝、廢舊與新質相應,讓材料并置産生強烈的對比美感。雕塑面向四面八方、群組分布,構成整體場域。傾斜朝向的鏡面,收納一年四季風雲變幻的萬幹景象。

“創意力量獎”——

《碎裂的石頭》(肖威)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作者通過考察順興石場,深入了解了采石過程,發現那些多次進行破碎的小石頭似乎像人生一樣經曆着自己不斷變化的過程。由此出發,作者以多次破碎得到的小石頭為原型用拟人化手法設計創作出石頭公仔,賦予石頭生命。這些公仔采用低成本大量複制,得到的石頭公仔分散放到采石場的每個角落,遊客遊玩時會無意發現這些有生命的石頭,猶如海邊意外撿到美麗的貝売,而心生愉悅。

《 Regeneration》(郭仕鵬 胡玉瑤)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 Regeneration》作為礦區文化小鎮的公共雕塑,回收利用礦區舊址的集裝箱、廢棄工廠鋼鐵部件等創作雕塑作品。該創意源自兒童玩具,通過抽離重構,結合材質特性的豐富肌理,營造一種後工業時代遺留的巨大化玩具的錯覺。

《生長》(林世芳 周倩玉)

真“點石成金”!泥土、石頭、鋼桶甚至集裝箱都成了藝術品

《生長》以順興石場廢棄機械圓錐鋼桶為主要材料,靈感取自産業園的綠色環保、循環利用的理念。作品來源于滲透廠區日常生活的路徑與場景,通過物化的精神場和“生長”動态的精神意象引導,表達廠區的發展趨勢以及恢複自然生态的行動。

多次組織關于公共藝術主題研讨會

本次展覽得到天河區宣傳部的高度認可與大力支援,并成功入選了由天河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2021•尚天河文化季”優秀申報項目。

展覽主辦方于展期間不僅組織了數次以“何為公共,公共何為”為主題的研讨分享會,展覽結束後還将持續推進,圍繞“礦山更新改造”“公共藝術介入”“公共意識與公共性”等話題展開延續探讨。展覽所呈現的不僅是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以及從化順興石場包容創新、堅定推動社會生态建設的行業擔當形象,同時也是一次對于社會整體關系與公共空間的深度延展,透過一次小而具體的案例,引發相關行業的關注及群體對社會現狀的反思、審視,使得後續的發散過程成為整個案例的主體部分,具有極為廣泛而深遠的社會意義。

采寫:南都記者周佩文 實習生陳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