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玉成、李秀成,在湘軍陣營處于什麼水準?比曾國荃強

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洪秀全差點成為朱元璋第二,因内部不團結,被湘軍逆襲成功。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八旗、綠營不堪一擊,從金田起義以來,他們就經常戰敗,毫無鬥志,沒了當年之勇。1865年,太平軍餘部聯手撚軍在高樓寨設伏,7000八旗精銳全軍覆沒,清朝連本錢都丢了。

八旗、綠營不給力,湘軍成為清朝武裝力量新的支柱,力挽狂瀾,為清朝續命數十年。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天京,持續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滅亡,清朝迎來中興的機會。此時,湘軍實力達到巅峰,許多湘軍将領賺得盆滿缽滿,不但擷取大量銀兩,還能獲得高官厚祿,此乃人生赢家。

陳玉成、李秀成,在湘軍陣營處于什麼水準?比曾國荃強

不以成敗論英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太平軍将領還是非常厲害,他們不弱于湘軍,隻是沒有一個好的平台而已。天京事變後,東王、北王、燕王死于内鬥,翼王石達開率10萬精銳外出單幹,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此後,湘軍走向了巅峰,英法聯軍又支援清朝,太平軍處境更加艱難。

内憂外患的局勢下,陳玉成、李秀成挺身而出,率一幫殘兵敗将苦苦支撐,與湘軍厮殺,取得不少勝利。1858年11月,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曾國藩早年訓練的6000多湘軍骨幹幾乎全軍覆沒,曾國藩叫苦不疊。但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

抛開平台不說,陳玉成、李秀成确實很厲害,若是他們處在湘軍陣營,應該處在什麼水準呢?曾國荃、鮑超、多隆阿、李續賓等隻能給他們提鞋;陳玉成、李秀成跟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處在同一檔次。

陳玉成、李秀成,在湘軍陣營處于什麼水準?比曾國荃強

拿太平天國運動來刷經驗,湘軍陣營出現許多悍将,李續賓、李續宜、劉長佑、張運蘭、鮑超、多隆阿、彭玉麟、李孟群、楊載福、羅澤南、塔齊布、周鳳山、王珍、肖捷三、童添雲、普承堯、劉騰鴻、李臣典、彭毓橘、朱洪章、席寶田、周世寬等,都是能人。

湘軍能夠滅亡太平天國,這些悍将功不可沒,但跟陳玉成、李秀成不是一個層次的人才。李續賓,自然不用多說,他号稱是湘軍第一悍将,結果在三河鎮被陳玉成全殲,曾國藩早年的家當都被他耗盡了。那麼,曾國荃呢?此人可是率軍攻克天京,滅亡太平天國運動。

滅亡太平天國,九帥曾國荃功不可沒,綜合實力比不過陳玉成、李秀成。原因很簡單,大清國力擺在那裡,又有英法聯軍支援,奪取天京并非難事。曾國荃能攻打天京,搶奪勝利果實,主要是他哥哥曾國藩給力。

陳玉成、李秀成,在湘軍陣營處于什麼水準?比曾國荃強

抛開平台不講,曾國荃武力值太過一般,他隻能搞“堡壘戰術”,與太平軍打消耗戰。此時,曾國藩、胡林翼統籌一切,協調各方面行動,坐鎮中樞指揮。彭玉麟、楊載福水師封鎖長江,保證湘軍糧食、彈藥、衣物補給充足,饷銀及時發放到位。

左宗棠、李鴻章、“洋槍隊”、英法聯軍在江浙作戰,牽着太平軍,曾國荃就是躺着赢,沒有什麼壓力。絕對的實力面前,又有英法支援,即便隻是普通将領,都能将天京困死,滅亡太平天國,曾國荃并沒亮點。

鮑超、多隆阿也是如此,他們是曾國藩、胡林翼麾下将領,執行某一方面的作戰任務,服務于湘軍的總體戰略。與陳玉成、李秀成作戰的實際指揮官,都是曾國藩、胡林翼,而不是這些悍将。一次例外,就是三河之戰,李續賓陣亡沙場,一點脾氣都沒有。

陳玉成、李秀成,在湘軍陣營處于什麼水準?比曾國荃強

陳玉成、李秀成,武力值強悍,他們是統帥級别,可以獨當一面,具有力挽狂瀾之能力。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兩廣“老兄弟”損失殆盡,太平軍幾乎沒有精銳可言。楊秀清死後,太平軍失去統一指揮,内部派系林立,洪秀全也是沒有辦法。再加上拜上帝教信仰的崩潰,太平軍士氣非常低迷,人心渙散。

此時,湘軍、八旗、綠營、淮軍、楚軍、“洋槍隊”、英法聯軍等,從各個方面反撲,聯手圍剿太平天國。如此險惡的環境下,陳玉成、李秀成率領一幫剛剛招募而來的“新兵”以及少量“老兄弟”,東征西讨,還能取得不少勝利,着實不簡單。

桐城大捷,殲滅清軍6萬餘人;浦口大捷,殲滅八旗、綠營2萬餘人;三河、桐城之戰,殲滅湘軍8000餘人;二次摧毀“江南大營”,殲滅八旗、綠營,以及收編的清朝,總計10餘萬。處在絕對劣勢一方,還能取得如此顯赫的戰績,試問湘軍陣營,除了胡林翼,還有誰。

陳玉成、李秀成,在湘軍陣營處于什麼水準?比曾國荃強

兵力自己招募,士兵自己訓練,後勤自己解決,調兵自己完成,還要東奔西跑的作戰,沒有休整的餘地,這便是陳玉成、李秀成的軍事生涯。湘軍陣營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隻有胡林翼。可以說,陳玉成、李秀成是帥才,曾國荃、鮑超、多隆阿、李續賓,充其量就是猛将,僅此而已。

胡林翼評價陳玉成,“漢唐以來,從未有過的勁敵”,曾國藩也說:“近來觀察石逆所為,遠遜于四眼賊矣。”是以,抛開平台不談,陳玉成、李秀成若在湘軍陣營,他們可以擔任統帥,獨當一面,協調各路兵馬。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