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導讀:關于《隆中對》的從三分天下到漢室可興的兩步走,按照小編的粗淺了解隆中對就是個三分天下計。而一統江山的的謀略太粗糙且彈性太大可行性不大。什麼叫待到“天下有變”?沒有明确說明,而且即使有天下有變也不太可行。因為明顯的漏洞就是建立在東吳配合自己滅曹後再統一天下,有這樣的好事嗎?人家東吳配合你滅曹後,再等你來滅自己?那樣的東吳的文武的戰略眼光也太差了,這不典型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呢嘛?是以說按照這個邏輯,諸葛亮的《隆中對》隻能保證三分天下而一統江山更像是入世前給皇叔劉備畫的一塊大餅。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隆中對出現的曆史背景

我們來看一下隆中對相關的兩個人劉備和卧龍諸葛亮。劉備号稱大漢皇叔,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就憑借這個名頭和興複漢室的志向迎來了一切,包括自己結拜的歇業以及趙雲。

由于劉備沒有基礎起點太低,是以在赤壁之戰前的絕大部分時期内都是以依附諸位諸侯的形式存在。始終處于并不過千,将不過歇業。總想找一個機會能夠出頭,獨領一方州牧。是以他公孫瓒、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尋找機會。雖然這中間也曾經有機會在徐州、豫州等地牧守一方,但是都被别人打敗丢了根據地(徐州是陶謙讓的,豫州是曹操給的)。基本上中原諸侯他都投靠過一遍了,如果不是宗室劉表收留估計就無容身之處了。

在劉表這裡寄人籬下的情況下,才有機會遵循水鏡先生的指點來卧龍崗尋找諸葛亮。通過三顧茅廬的形式,得到了孔明的認可。這才有了隆中對的出爐。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諸葛亮與劉備一拍即合,按照隆中對政策實作三分天下

諸葛亮胸懷天下,所謂躬耕于南陽不過是靜待時機。胸有錦繡的諸葛亮也不會真正在茅廬隐居一生。當時的天下諸位諸侯已經相對明朗:北方的曹操雄才大略,但是謀臣不少:荀彧、郭嘉、賈诩、程昱、荀攸、董昭、劉晔、蔣濟等等。雖然諸葛亮有才,但是如果前去投效不一定受重用;東吳有張昭、魯肅、周瑜等都是江東俊傑,也不是很好的投效對象。而荊州的劉表、益州劉璋甚至漢中張魯都不具備開國的氣象。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這一階段确實凸顯了諸葛亮對劉表、劉璋、張魯三個諸侯性格上深刻了解以及寬闊的全局視野。要知道當時劉表還沒死、赤壁之戰還沒有爆發甚至益州的劉璋和劉備都沒有聯系過。所謂根據目标制定相關政策,以目标為導向正是一個戰略大師才可以完成的過程。

荊州的富庶以及劉表的暗弱吸引了各方勢力的垂涎,其中統一北方的曹操最想吞并荊州。除此之外還有東吳的孫權,劉備是這三者當中勢力最弱。是以當劉表死後曹操大兵南下,諸葛亮才去江東舌戰群儒利用江東來作為聯手的對象攻抗曹操。實話說除了諸葛亮的謀略,劉備能拿得出手的籌碼并不多。在隆中對的第一階段中,其實東吳起到了為劉備火中取栗的作用。是以在赤壁大戰獲勝後,劉備趁亂占據了荊州。

一來劉備自己勢力弱,二來依照隆中對的政策孫劉兩家聯盟是大戰略是以劉備才向魯肅承諾是暫借荊州。至此隆中對中第一階段的第一個關鍵節點:聯吳抗曹,奪荊州順利完成。接下來就是取西川、定漢中。别看《三國演義》中西川取的是順理成章,其實這裡邊多虧了張松。如果沒有張松獻圖,沒有張松和法正為内應借口張魯入侵請求皇叔劉備入川協助的話劉備且得費相當一番功夫。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正是益州的劉璋不聽文武的勸阻,堅持邀請皇叔劉備入川共抗張魯才引狼入室。否則依照西川易守難攻的地形,劉備要想占據西川且得費費腦筋。劉備大喜過望,以龐統為軍師統兵入川。雖然中間有過反複和波折(劉璋清醒,龐統被射死),但是在諸葛亮和趙雲率領軍隊增援下還是完美的達到了戰略布标-取西川。

如果說隆中對第一階段的前兩個目标還可以智取的話,那麼最後一個定漢中則是和曹操真刀真槍的消耗戰。在劉備順利取得西川的時候,曹操也收降了張魯得隴望蜀。漢中是益州門戶,可以說隆中對中第一階段三分天下能否成功漢中之戰非常關鍵。是以劉備不敢怠慢,幾乎發動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與曹操在漢中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大戰。這場戰争幾乎耗光了益州多年積攢的财富,男當戰女當運才最終戰勝了曹操。完美實作隆中對的一節階段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隆中對第二階段興複漢室的可行性

無論怎麼說,隆中對第一階段戰略構想完美實作,劉備得以在成都建基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拿下漢中以後,劉備集團掌控益州、荊州大部、漢中勢力達到巅峰。我們先不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造成戰略支點丢失的事,就隆中對第二階段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更像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如同水中花、井中月一樣似乎看得見,可是摸不着。

我們來看一下隆中對的第二階段: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第二階段核心點就是聯合孫權,在荊益二州安心發展等待天下有變。然後在孫權替蜀漢牽制曹魏的情況下,從東西雙向出兵興漢滅曹。可是在這中間難道卧龍諸葛亮沒有考慮東吳的感受嗎?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蜀漢滅曹後會放任東吳割據嗎?不能吧;東吳放着荊州這把随時可以順江而下攻打都城建邺的戰略支點不管,配合劉備興複漢室那可能嗎?等劉備收拾好曹操後再來收拾自己,沒這樣的傻子。隻要時機成熟,東吳必奪荊州。封閉長江天險,消除自己的威脅。至于天下有變,蜀漢出兵,東吳就不會北伐?如果真有那一天,估計會形成東西并立政權:長江以南,雙方都沒有機會;長江以北,吳、蜀各憑本事。如下圖藍色劃線部分所示:

為什麼說《隆中對》本來就是三分天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

這要是這樣,曆史上類似東、西魏或者北齊、北周那樣的東西對立局面可能要提前在曆史上上演了。

小結:

綜上所述,隆中對的第二階段興複漢室、還于舊都很難實作。是以個人覺得隆中對就是一個三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略。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