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大明宮詞》等電視劇的熱播,大家對李治和武媚娘的愛情故事都津津樂道,李治将名義上屬于自己父親的小老婆娶回家,立為皇後,甚至于賦予她至高無上的權力。這一切都讓大家産生了一種曆史的錯覺,認為李治這個皇帝可不怎麼樣。那事實上李治的人物形象到底是怎樣的呢?難道是一個隻知道談戀愛不顧國家大事的“戀愛腦”嗎?是一個要麼躲在父親身後,要麼躲在女人裙下的懦弱皇帝嗎?

事實上,曆史中真正的唐高宗李治絕不可能是一個懦弱的人,衆多史料證明李治擁有的野心不小,也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否則一個懦弱的皇子如何在兩個親哥哥都被處以“謀反”罪名的情況下仍在皇權的鬥争中脫穎而出?又怎麼有膽量冒天下之大不韪名正言順的立小媽為皇後?一個懦弱的皇帝又如何在三十歲不到就打壓下了國舅長孫無忌以及其背後關系複雜的關隴勢力?說這樣的皇帝懦弱,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真要說起來李治應該叫做外柔内剛,他很清楚小不忍則亂大謀,是以他也一直韬光養晦,暗暗蓄力,如同在黑夜裡捕食獵物的虎豹,潛伏在夜色下隻等機會成熟便迅速出擊,将獵物一擊斃命。
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有着戲劇化的改變這不難了解,李治的“昏懦說”也由來已久,起因也很簡單,唐代的重要史料《舊唐書》的修編時間是唐末的割據混亂時期,對于史實的記載直接引用大量史料抄錄而成,缺少必要的整理和概括,讀起來難免沒有邏輯性。而《新唐書》編撰于北宋時期,對《舊唐書》裡原有的内容進行了改寫和删減,這樣一來倒是極有可能改變了曆史文獻原本就有的面貌。同時,北宋時期以來儒家文化又再一次根據政治需要進行了革新,對于唐朝很多思想風氣等都進行了批判,對于唐高宗李治娶武後的行為也持不贊同的态度。陝西師範大學的漢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文潤老師也曾發表過一篇專題論文來闡述唐高宗的“昏懦說”來源與《新唐書》的編寫有很大的關系。
李治還是皇子期間就以“仁孝”出名,長孫皇後的離世也使得才九歲大的李治過早地“成熟”了。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争儲失敗,雙雙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厭棄,李承乾被廢黜,李泰被邊緣化,痛定思痛的李世民在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的見證下,決定立儲李治,并時常帶着李治參與政事,甚至在唐太宗出征高麗期間安排李治留守定州。
太宗回歸天門後,李治繼位,改國号為永徽,唐高宗李治接手了一個蒸蒸日上的大唐帝國,而李治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李治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東征高句麗、西讨突厥、平定漠北,做到了從隋朝開始帝王們都想做的事,唐朝的領土東至北韓、西臨裡海、南抵越南、北至貝加爾湖,是曆朝曆代裡領土面積數一數二的鼎盛王朝!政治上,身上流淌着李氏和長孫氏血液的李治更加明白門閥士族如同捆在身上的枷鎖,他一邊平衡着世家門閥的勢力,鼓勵支援教育、選拔制度的改革,促進科舉制的發展,另一邊為了防止外戚做大,他也對幫助李家起事的關隴世家十分戒備,于是大力提拔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後期甚至借用吳王舊案擴大影響力拿下了位高權重的舅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以此提升了皇權。
對内民生上,李治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甚至引刺史入内閣并說:“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以此來體察民情,知百姓疾苦。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唐朝戶籍人口數量逐年增長,經濟穩步上升。《舊唐書》中記載:“大帝往在藩儲,見稱長者。”說李治年紀輕輕就被推崇為“長者”了,李治的實力可見一斑。
如果硬要說李治有什麼緻命缺點,那就是李治的身體不算太好,顯慶五年(660)李治突發頭風病,時常會覺得頭暈目眩,難受起來時更是難以站立更别提處理政務了。于是上元二年(675),李治便召集近臣商議讓妻子武媚娘幫忙處理政務,此後兩人共理朝政,人們對兩人尊稱為“二聖”。永淳二年(683)李治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了,時常覺得呼吸不暢,氣不順,甚至已經不能再接見宰相之外的大臣了,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李治在東都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唐高宗李治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盛世大帝之一,他更多的是做到了大隐于無形,是一位低調内斂的皇帝,他本人是極其優秀的存在,作為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承上啟下者,他的功勞必須得承認。不可否認電視劇等影視作品對這一段曆史有着宣傳推廣的作用,但大家在津津樂道的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娛樂作品的改編與曆史事實的差別,将兩者差別對待,這是對李治的尊重,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身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