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述紅色源頭,那些“上海的革命往事”

作者:周到用戶端

作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上海這座城市積累了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它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中尤為突出,堪稱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帶領“上海紅色曆史紀念地遺址發掘項目”團隊堅守十年,對上海這一“紅色源頭”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究與廣泛的實地調查,形成了完整和豐富的上海紅色文化基因圖譜。《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是其項目成果的集中展現。

講述紅色源頭,那些“上海的革命往事”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即将來臨之際,第五十六期學習讀書會邀請到蘇智良教授攜新書做客,圍繞“為什麼是上海?有哪些人在上海?當下的上海能夠做些什麼?”等問題,做出了回應。

蘇智良從六個方面概括上海所具備的建黨條件。第一,開埠以後,租界的出現為革命活動提供可能;第二,現代化上海使得從中國走向世界更為可能,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等運動影響深遠;第三,國際化的上海使馬克思主義等新思想、新思潮的傳播更為迅捷,而外國人與華人不平等的現實也催生了革命思潮;第四,資産階級、勞工階級、知識者階層等新階層應運而生,為建黨提供人才支撐;第五,上海發達的出版業為革命宣傳提供載體;第六,法租界交通便利、房租低廉,為建黨活動提供有利條件。

在上海,衆多城市空間都有革命先烈奮鬥的身影。蘇智良首先介紹了至關重要的“老漁陽裡2号”,陳獨秀、毛澤東、李達、共産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等人曾在此留下足迹,它不僅是上海共産黨發起組的成立地,也是《新青年》雜志編輯部、“一大”籌備地、“一大”後中共“中央局”的辦公地,一系列建黨活動在此展開。

“新漁陽裡6号”也是重要的革命聖地,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建立,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在此創辦,劉少奇、任弼時等人曾在此學習。

“三益裡17号”,陳望道在此接受了翻譯《共産黨宣言》的任務,而在今天複興中路建立的印刷所裡進行了印刷出版;中共二大在輔德裡召開,而在延慶裡的“博文女校”則入住了大部分的“一大”代表;最後,蘇智良介紹了在樹德裡中發生的“一大”召開往事。

講述紅色源頭,那些“上海的革命往事”

回顧黨史,上海在1920年至1921年間為中國共産黨的建立作出了充分準備,留下了衆多革命遺址。但是,蘇智良指出,仍有更多史迹亟待尋訪與保護,部分史迹尚未被發現,而一些已在城市發展中遭到拆除,實屬遺憾。

如何宣傳、利用、開發、傳承紅色文脈?是今日之上海所應當面對的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一書,它為正在消失的遺址留下最後的影像。

蘇智良希望更多的紅色紀念地能夠成為上海文化的重要地标,也寄語更多的群衆能夠加入保護、弘揚上海紅色文化的行列。

來源:周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