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狗不理包子

作者:想要酒窩的小妮

中華文化看美食,美食文化看包子。

葷的素的飛的跑的打碎交揉,甜的鹹的酸的辣的大肚能容,早餐午餐晚餐宵夜皆能應景,五味調和都在餡裡,留下白白胖胖的外皮,一口下去嘗盡百味,中華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包容。

包子的市場競争很激烈。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行色匆匆的打勞工,更願意在路邊攤拉近胃和心的距離,品牌連鎖店的精緻反而成了一種隔閡。

狗不理包子

竹闆這麼一打,哎,别的咱不誇。我誇一誇,這個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這個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兒、大餡兒、十八個折,就像一朵花……

  狗不理包子的來曆: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狗子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三年滿師後。高貴友便自己開了一家店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裡百裡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于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

兩百年前的傳聞總會美化失真,但狗子是真的忙,老客們戲稱“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喊順了口,“狗不理”的名氣漸漸大過了“德聚号”,也大過了天津地面兒上的所有同行。

狗子做包子的手藝确實不簡單。用豬肉按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調味劑等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搓條、放劑并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精心捏折,上爐蒸制而成。

狗不理包子關鍵在于用料考究、制作精細,在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面、擀面等工序都有絕活兒。每個包子十八個褶,不多不少,褶花勻稱。剛出屜的狗不理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香而不膩。

據傳聞,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嘗後大悅,評價稱:“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