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作者:見史簡談

說起宦官,相信肯定有不少人會想到在封建曆史上極具特色的明朝宦官,就好比如明朝著名的大宦官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

但本篇要講的卻不是意圖謀反的劉瑾,也不是尚且還存在一些争議的魏忠賢,而是明嘉靖年間入朝的一代賢宦“馮保”。

作為一個宦官,其不但還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更是一個好風雅的書法家、音樂家。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但這些還不是全部,在明朝那時不時就能掀起滔天巨浪的權力場上,馮保更是以一個宦官之身,隻用了36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宦官,成了明神宗身旁的顧命大臣。

要知道,所謂的“顧命大臣”,通常指的都是帝王臨終前托以“治國重任”的大臣,其權力可絕對不僅僅隻是我們通常所見的輔佐皇帝處理朝政,而是類似與漢朝時期的霍光那樣。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一切以江山社稷為第一原則,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皇帝的廢立,是以,其實際權力應當是在皇帝之上的。

而明朝時期的宦官,尤其是那些權宦,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除了受到皇帝自身的寵愛以外,大多數時候都是作為皇帝皇權的代言人所存在的,也就是屬于皇帝的附庸。

那麼馮保身為一個明朝宦官,又是怎麼成為明神宗身旁的顧命大臣的呢?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還要從嘉靖十五年(1536年)開始說起,這個時候的馮保跟其他的小太監一樣,本身也就是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小太監。

但是憑借着辦事利索,腦子靈活的原因,他被選入到了明朝專門教育訓練小太監識字的機構“内書堂”。

兩年後又再次被調入到了司禮監的六科廊寫字,之後一直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馮保才被升至内書房。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這一呆就又是七年,最終才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總管文書房,成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的來說也算是進入了明朝内廷的高層。

大家别看馮保光到這一步就已經耗費了24年的時間,然後就覺得馮保前面肯定就是不受寵,然後都在虛度光陰。

事實上,馮保所耗費的這24年時間可一點都沒浪費,雖然在此期間确實不怎麼受寵吧,但是卻實打實的把時間花費在了學習上面。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進而使得馮保在還沒有正兒八經崛起之前,其實就已經擁有了很高的文化修養,不但寫得一手好字,刻了很多直到崇祯年間都還在流傳的書,更是精通音律,擅長彈琴且會制作琴。

史書《酌中志》中更是明确的記載着“世人鹹寶愛之”,顧名思義,意思就是馮保所制作的琴很受當時的人追捧。

而挑選顧命大臣的準則中,最重要的幾個因素就是官員的才能、品德、以及沒有裙帶關系做背景。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馮保的才能不用說,作為一代賢宦,其品德也指定差不了,裙帶關系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有的話馮保也就不會從一個啥也不懂的小太監開始起步了不是嗎?

這諸多因素,無疑就恰好為馮保日後的崛起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馮保也因為高超的書法造詣而參與到了“矯遺诏”的工作當中,被明穆宗選中,成了明神宗的輔臣之一。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當然,這裡面肯定不可能隻是單純的因為馮保的字寫的好,更多的則是為明朝皇權提供一份保障。

畢竟大家别忘了,同時被選中的顧命大臣當中,還有高拱、張居正、以及高儀三人。

這三人在明朝的權力體系中都屬于外朝官員,本身就與皇權是一個互相沖突的存在,更别提顧命大臣雖說是為了輔佐年齡尚幼的明神宗,可權力終究是要比明神宗還大的。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還拿漢朝的霍光來說,其不就在昌邑王劉賀登基27天後因為劉賀太昏庸而廢帝了嗎。

而且很多人往往都經受不住權力的誘惑,萬一哪天這三人性情大變,想要謀朝篡位怎麼辦?

曆史上權臣篡位的案例可不少見。

是以,這裡也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也就是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後”,别看在明神宗登基稱帝以後,李太後可以垂簾聽政。

馮保身為宦官,為何隻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顧命大臣

但李太後實則卻并不具備與内閣長期商議朝政的能力,畢竟從宋朝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一個明确的“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

是以,為了能夠有效保證明神宗皇權地位的穩固,明穆宗勢必就需要找到一個合适的人作為李太後的代言人,或者說是李太後與内閣溝通的橋梁。

換言之,就是把李太後扶持成明神宗親政之前的明朝實際控制人。

毫無疑問,以明朝司禮監的性質,這個人也就隻能是馮保。

馮保也是以從明神宗的登基儀式開始,就始終站立在明神宗的禦座旁邊,成了真正意義上比肩首輔高拱的顧命大臣,同時肩負教育明神宗之責。

這一年是隆慶六年(1572年),距離嘉靖十五年(1536年),已然是過去了36年。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