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王勾踐是不是真的“卧薪嘗膽”了

作者:好奇寶寶111

勾踐,春秋末年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嘗膽”而名垂千古。

勾踐是春秋時期吳越争霸的最終赢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諸侯争霸中,越王勾踐憑借堅強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耐力最終獲勝,留下了不少讓後人稱道的典故,而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故事便是“卧薪嘗膽”。

據說,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積怨深久。公元前496年,吳王阖闾率軍攻打越國,卻反被越國打敗,阖闾死于敗逃的路途之中。阖闾的兒子夫差繼位後,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國恥,一定要為父親報仇。于是,他重用伍子胥等人,大規模操練兵馬,經過兩三年的精心準備,在越王允常去世時,越國正在操辦喪事之際,夫差親率人馬攻打越國。勾踐繼位,率軍迎敵,因為準備不充分,結果被吳國大敗,勾踐帶領所剩的幾千兵馬逃到了會稽山,但還是被吳軍圍了個水洩不通。越王勾踐隻得派大臣去和吳國議和,議和的結果是勾踐夫婦必須到吳國為仆,越王勾踐雖貴為君主,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忍受屈辱,答應了吳王的要求。在吳國期間,勾踐忍受了很多常人無法忍受的屈辱,比如:有一次,吳王夫差病了,勾踐前去問候,為了讨得夫差的歡心,勾踐竟然拉開馬桶蓋,親嘗夫差剛拉的大便,這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問疾嘗糞”的典故。

勾踐三年來的忍辱負重,終于換取了夫差的信任,夫差認定勾踐已是真心臣服,于是放他們回國了。這一放,卻給了勾踐東山再起的機會。

勾踐回國後,再也不是以前那個甘居人下的勾踐了,他發誓要報仇雪恨,幾年來的忍辱負重就是為了這一天。勾踐每天都在思索着,為了激勵自己,他晚上堅持睡在柴草之上,在屋頂上吊了一個苦膽,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甚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的苦味,以警示自己。他對自己說:“勾踐啊勾踐,你嘗了這苦膽

的滋味,就不會忘記在會稽山的恥辱了!”他還身着粗布,頓頓粗茶淡飯,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的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産。勾踐和他的夫人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着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不懈努力,越國最終戰勝了吳國。

然而,關于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經“卧薪嘗膽”,卻是衆說紛纭。有人認為,勾踐雖然不忘國恥,一直在為興國複仇而努力,卻不曾“卧薪嘗膽”。他之是以打敗了吳國,一是他心裡裝有仇恨,不曾忘記自己在吳國曾忍受的屈辱,這就猶如一個“苦膽”,隻要一想起,就如品嘗苦味。二是勾踐為了報仇雪恨,采用大臣文種的建議,賄賂吳王以麻痹對方;收購吳國的糧食,使之糧庫空虛;另外,越國還贈送了不少木料給吳國興建宮殿,以耗費吳國的人力、物力;再就是散布謠言,離間吳國軍臣,殺害了伍子胥。當然,最有殺傷力的一招還屬美人計,這使夫差耗費時間,不問政事,加速了吳國的滅亡。最後的結局是,越國滅掉了吳國,夫差自殺身亡。另外一種說法是,勾踐有“卧薪”而沒有“嘗膽”。也就是在勾踐從吳國回到越國後,日夜操勞,十分疲倦,就想睡覺。但勾踐不允許自己就這麼睡着,他還要躺在床上思考興國滅吳之大計。于是勾踐找來一種叫“蓼薪”的植物,以便晚上用其來刺激眼睛,克服困意,避免睡着,這就是“卧薪”的由來。可見,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在硬柴上睡覺,是曲解了古人的意思,而真正的“卧薪”是指讓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指身體遭受折磨。無論怎樣,勾踐的這種不屈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敬佩和學習的,于是時間一久,就由“卧薪”演變成了“卧薪嘗膽”之說。

然而,關于勾踐“卧薪嘗膽”這件事,都是越國滅吳國之後很多年被記載的,而之前比較早的史書,《左傳》和《語》中并沒有講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行為。但“卧薪嘗膽”這個典已流傳在民間很久了,也早已被人們所接受,而曆史上勾踐是不是有“卧薪嘗膽”之事,或者僅僅是一些古代學者為了激勵自己或後人,而利用勾踐的這種吃苦的精神撰寫的故事?也或者,隻是一些相關資料沒有記載?

總之勾踐卧薪嘗膽”這件事雖然讓人生疑,其真實性還需進一步考證,但故事中他那種吃苦上進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