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姆渡,先民故土魚米香

距今8000多年的餘姚井頭山貝丘遺址發現,讓河姆渡文化再次進入了大衆視野。考古專家說,我們找到了河姆渡人的“爺爺輩”,他們是中國東部沿海最早的漁民和航海者。

上一次人們把如此熱切的目光投向這裡,是在2004年,田螺山遺址出土大批令人驚豔的河姆渡文化早中期遺迹和遺物,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再向前回溯,河姆渡遺址于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和發掘,是自新中國成立到那時為止浙江最有标志性的史前考古成果。她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公認的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被寫進曆史教科書。

三處遺址,落在甯波餘姚一片方圓二三十平方公裡的狹長區域内。當我們和省文物考古所孫國平研究員一同踏訪這片曆經滄海桑田的土地,不禁感慨:“河姆渡”這個名詞多年來已成為浙江史前文化的象征,而時至今日它仍然不斷帶給我們新知和驚喜。

今天,我們慣于把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稱為吳越之地。你可曾想過,距今已十分久遠的春秋時期的吳越之人,與河姆渡人之間,竟又隔着浩渺的5000年時光。而即便如此,我們在血脈和心靈上仍然連綿相續,不曾斷絕。

飯稻羹魚神思飛舞

連日多雨,我們到達井頭山遺址考古工地時,隻見一個個考古探方中積水頗深,尚待發掘的遺迹藏于水中。孫國平笑道,這倒更像井頭山人生活的原态——他們居住在海岸線上,常年與海潮為伴,水進人退,水退人進,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身處四明山餘脈和東海之間,井頭山人趕上了最近1萬年來人類所能遇到的最好的濱海氣候和環境。井頭山人食用後廢棄的海量貝殼遺存令人歎為觀止,也是最為媒體和到訪者所津津樂道的,還有人戲稱之為“史前海鮮盛宴”“史前大型吃貨現場”。在考古工地工作用房門外的走廊上,一排排裝滿各類貝殼的塑膠箱摞了兩三層高。而在兩大間文物庫房裡,牡蛎、蚶、螺、蛏、蛤等各種海生貝類的貝殼擺了好幾長桌,特别是那些巨大的牡蛎殼,個個都比人的手掌還大出好幾輪。不消孫國平細加描述,我們眼前就已浮現出先民們收獲海鮮後圍坐灘塗上,或生食、或水煮,大快朵頤的畫面。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從現在出土的遺存看,井頭山人不僅吃貝類、魚類,也吃鹿肉、豬肉,吃橡子和各類野果。并且,如考古專家預料的一般,他們的食譜中也包含了栽培水稻——金燦燦的谷粒如一縷不斷的線索,賦予了浙江史前文化無比獨特的人文魅力。

1973年和1977年,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出土了讓她後來聞名中外、家喻戶曉的史前遺存——看似新鮮的大片稻谷殼堆積和散落在幹欄式房屋附近的炭化稻米。我們在安靜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中隔着玻璃審視這些稻作遺存,仍能想象當年考古學界受到的震撼:一個沉睡了7000多年的稻米聚落赫然呈現在現代人眼前,江南飯稻羹魚、魚米之鄉的傳統由此直溯曆史長河的遙遠上遊。“考古專家甚至一度認為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耕種稻田、生産大米、煮食米飯的先民。後來南方地區一次次的相關考古發現,一再改寫和重新整理了中國稻作農業起源階段的曆史記錄。”孫國平說,目前,1萬多年前以水稻栽種為中心内容的稻作農業發端于長江中下遊已成為植物考古界和農史學界的共識。

從井頭山到河姆渡、田螺山,随着史前社會日益發展進步,出土的遺存也愈發豐富,讓人不僅飽覽先民質樸而勇毅的日常勞作生活,更窺見他們神思飛舞的心靈世界。步入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孫國平為我們打開了河姆渡原始藝術宮殿的大門:一件件刻紋骨笄、一件件細巧的骨哨、一件件蝶形木器和鳥形木器……我們仿佛能感受到河姆渡人思維的溫度,以及洋溢在7000年前的浪漫情懷。

孫國平小心翼翼地從水盆裡捧出2012年親手發掘出來的一件雙鳥木雕神器,它代表了河姆渡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高超的藝術成就。該木器用整塊木料精細雕鑿、镂刻而成,彙聚了圓雕、透雕、浮雕三種雕刻技法,出土時在場的人無不驚歎。

孫國平說,這件木器雕刻的形态是兩隻相向飛翔的神鳥,鳥兒的眼睛陰刻為圓渦狀淺凹孔,原本可能鑲嵌有銀白色的蚌殼類材料。更加獨特的是,整件作品呈圓弧形,線形頗似人的前額或圓形的木柱。仔細觀察還能發現,木雕神器的上端有5個凸起的部位,均鑽有一個直徑二三毫米的小孔,原本可能用于安插羽毛。

“由此推測,這很可能是一件木質羽冠,是當時氏族首領、巫師類人物舉行祭祀活動時的一件重要道具。”孫國平說,随雙鳥木雕神器同期出土的,還有20多件木蝶形器,宛如一隻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很可能均為原始巫術、祭祀活動所使用的道具。

早期文明溫暖搖籃

探尋長江三角洲史前人類的活動軌迹,河姆渡是一個獨特的坐标。

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裡,浙江發現的史前遺址數量少、出土的文物遺存也少。直到70年代,河姆渡遺址甫見天光,就以其空前豐富、極其珍貴的文物遺存成為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代表。

那麼,河姆渡文化來自何方,去往何處?這個問題,某種意義上成為我們梳理此後浙江史前考古的一條脈絡。河姆渡遺址就像拼圖中最先浮現出的那一塊,浙江大地上後續不斷被發掘出的史前遺址,都免不了把自己的方位與河姆渡比較一番。

孫國平說,自河姆渡遺址發掘以來,40多年間,考古工作者一點點打撈“拼圖”的碎片,逐漸拼湊出漫長的新石器時代浙江先民的生活圖景。在河姆渡文化之前,有距今11000年到8000年的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到7000年的跨湖橋文化,以及可視為“河姆渡之祖”的井頭山遺址。與河姆渡大緻同期的,在杭嘉湖地區則有距今7000年到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在河姆渡之後,則有距今5300年到4200年的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到3900年的錢山漾文化等。

循着這條時間線,我們看到浙江先民文明程度不斷成熟,以愈發驕傲的姿态行走在東方大地上。

井頭山遺址出土了好幾件開孔的木柄,孔的大小深淺剛好可嵌入一塊打磨好的石器。隻要石器外纏上麻布或獸皮,就能緊緊地和木柄結合在一起。“還有一件帶木插銷的木器,發掘中,我雙手在水下摸索,觸摸到其精巧和獨特的形制,内心一陣期盼和激動。”孫國平說,這樣明顯的榫卯結構,表明井頭山先民的木作技藝已發展到超出我們想象的程度。

由此再經過數千年的精進,便有了田螺山遺址發掘時讓孫國平驚歎不已的成排的粗大方體木柱子,即河姆渡人居住的幹欄式建築的遺存。這些建築也普遍運用了榫卯結構。随着農耕在先民生産活動中占比的加重,骨耜、骨耒等原始農具也應運而生。

“從河姆渡時期的原始平均社會,到良渚時期的早期王國社會,其本質的變化是人的地位、财富的分化,平均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不平等現象。”孫國平說,“而人的分化首先是本領和能力的分化,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我們仿佛看到,河姆渡人和他們的後裔們,正是這樣緊握着愈發先進的工具,勇敢地面對大自然的一個個挑戰,最終走到了良渚,開啟文明的大門。

文化基因深植血脈

“文化基因”的神奇之處,就在于能催生那種穿越時空的震撼和感動。

“你們一定要看看井頭山人使用的‘魚罩’。”在井頭山遺址文物庫房,孫國平打開一個有機玻璃罩,裡面一塊小土墩裡,儲存着一隻倒置的用蘆葦編成的簍子。在灘塗淺水區,漁民們經常用這樣的罩子把魚罩住,這樣就容易抓住魚了。

“我就是甯波人,小時候,有時還能看見身邊的漁民用類似‘魚罩’的竹編器抓魚。而在發掘這片土地上8000年前的遺址時,竟然見到了同樣的‘魚罩’。”孫國平慨歎,“在辛苦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内心像這樣會感到神奇的時刻,也是很難得和難忘的。”

這樣的時刻,便是仿佛突然有一束光直射心靈,讓人醒悟那些遠去的、沉睡的甚至湮滅的古迹和遺産,實則早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投影,在我們的血脈裡刻下印痕。

比如稻作農業技術,在江南近萬年來傳承不絕。僅在河姆渡文化各個遺址裡,田螺山遺址晚期遺存中發現的稻粒,就比早期的稻粒更加飽滿,顯然是不斷馴化的結果。而到了距今5000年前後的良渚文化時期,稻粒形态愈發接近我們今日的樣子。同時,源自史前的農業生産工具和耕作經驗不斷積澱,在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如浙江引以為傲的陶瓷工藝,也能在河姆渡那些古樸的陶器上找到原始制陶工藝的線索。“河姆渡文化産生了最成熟形制的炊器——陶釜。釜這種器具的形制,如圜底、帶頸部等元素,均在河姆渡時期定型,并一直傳承下來。”孫國平說。

還有,在一枚12厘米長的骨笄上,河姆渡先民也不厭其煩地刻上細密的幾何圖案和植物花紋。而在燒火煮飯時支撐釜底的支腳上,他們也會戳刻出一幅憨态可掬的人臉形象。看到這些文物,你或許願意相信,素以細膩精巧著稱的江南性格,可能早在那時就已決定。

考古專家在河姆渡和井頭山都發掘出土了儲存相當完好的木質船槳,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浙江先民至少已開始在靠近海岸的淺海中航行,邁出了探索海洋的第一步,不啻為今日浙江擁抱海洋、建設海洋強省的先聲。井頭山遺址出土的一支長100多厘米的木槳,方頭薄刃、背部隆起,柄首還鑿有一個洞環,造型精美,儲存完整。孫國平說,木槳背部雙凸起的局部造型說明其可以被固定在船舷的對應結構上,與今天的劃艇十分相似。孫國平把木槳從日常儲存的水箱中撈出時,我們一時間覺得那嘩啦啦的水聲仿佛是從8000年前傳來,充滿開拓精神的先民正用力劃槳駛向大海。

發現我們自身和史前先民的這種不可斷絕的聯系,正是涵養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孫國平說,河姆渡遺址發掘帶來的震撼影響了餘姚、甯波甚至浙江的幾代人。“河姆渡是當年農村水利建設中被發現,田螺山遺址是企業打井時發現的,井頭山遺址是地質鑽探後村民放羊時發現的。餘姚公衆的文物保護意識之強可見一斑。”孫國平說。

2013年,孫國平寫了一篇文章《河姆渡四十年發現路》。如今,又是7年過去,井頭山遺址的發掘告訴人們,這片土地還深藏着更多的秘密。“井頭山是河姆渡的‘爺爺輩’,那河姆渡的‘父輩’在哪裡?探索曆史之謎不僅是我們考古人的基本職責,也是考古人維系公衆的心靈通道。我相信我和年輕的考古人将來一定能回答這個問題。”孫國平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