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作者:秋圃書社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兖州諸軍事安東将軍兖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又名《鄭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系崖刻,共有内容近同的上、下兩碑。上碑在中國山東平度市天柱山,下碑在萊州市雲峰山。下碑51行,每行23~29字,比上碑書寫略晚,字亦較大,剝泐較少,因而比上碑更為著名。

《鄭文公碑(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此碑為鄭道昭書寫,結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字型近楷書,并有篆隸意趣相附,為魏碑佳作之一。

作者簡介:鄭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自号中嶽先生,北魏荥陽開封人,著名書法家,魏碑體鼻祖,曾任光州(今山東省萊州市)刺史。少而好學,博覽群書。魏孝文帝時始為官,曆任秘書郎、秘書丞兼中書侍郎、中書郎、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監祭酒、秘書監、荥陽邑中正,永平年間出任光州刺史兼平東将軍。任職期間,政務寬厚,不濫用酷刑,以教化和培養人才為己任,很受百姓擁戴。生性閑适散逸,喜遊山水,好為詩賦,尤工書法,光州各地題刻甚多,計有城南雲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處,城東大基山15處,天柱山(今屬平度)8處。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前後兩塊石碑的由來:《鄭文公碑》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碑身由一塊天然碑狀石稍加琢磨而成,豎式,無碑額,屬摩崖類刻石。)後,發現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為差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雲峰山為"下碑"。 天柱山"上碑",書風、内容與雲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數較少。字型略小于下碑,文字磨滅較甚。據方若《校碑随筆》載,碑文為20行,行50字,總計約1000字。下碑近年文物部門已築亭保護。碑身高約 3米,寬 3米有餘。字型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幾乎沒有泐損。碑後有宋人秦岘等人于宋政和三年(1113)的觀後題款 4行23字。二碑碑額正書2行7字"荥陽鄭文公之碑"。碑首題"魏故兖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無撰書人姓名,但其内容為鄭道昭贊頌其父鄭羲之文,而且字型與鄭道昭在雲峰、天柱等山題詩、題名的風格如出一手,是以一般學者均認為該碑是鄭道昭所書。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魏碑圓筆之極軌《鄭文公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