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作者:偶然之見
“接刀在手,解開衣服,挺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裡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

什麼人才能幹脆利索的寫出如此直擊心頭的文字?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他就是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漢代太史司馬遷。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代太史公,他認為隻有揚名後世,以顯父母,才是最大的孝道。

雄心勃勃的司馬談想做件前無古人的大事——系統周全地編寫曆史,當時沒有這樣的文史出現,他開始着手搜集和閱讀史料,為修大史做準備。真幹起來後,他悲哀地發現這活兒他可能幹不完了。

要串起在此之前有史以來的所有事情,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等太多的方面,很多古典都要驗證落實,他可能一輩子都完不成。

但是不要緊,他有個兒子啊,司馬談覺得子承父業這主意不錯。

司馬遷生在龍門,耕種放牧于河山之間,受家學影響自幼表現就與衆不同,愛看書講故事,他在童年夥伴的心裡就像一位說書先生,天文曆史,都能講的頭頭是道。

無可避免的他也養成了愛指手畫腳、指點江山的“話唠”毛病。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在父親的期望下,司馬遷20歲後開始了7年的遊曆,讀萬卷書也行了萬裡路,帶着目标的司馬遷進行了一次全國實地考察,搞到了不少一手資料,收獲頗豐。

當時的他甚至連黃帝生、卒、葬在什麼地方,都做了詳細考證,至今“黃帝陵”前的碑文,仍是轉載他的《史記》原文。

這次的全國實地調研,為後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做了背書,

适逢飛将軍李廣自殺,民間哭聲一片,誰還沒有年輕過?司馬遷當時正義感爆棚,躍躍欲試,卻被他的父親敲打,提醒他想要以公正理性的态度記錄曆史大事,不能有太多自己的看法感情,要有全局意識。

他的憤怒唠叨都宣洩給了自己的老爹,然後司馬談要他把這些惹事的廢話爛在肚子裡。

漢武帝倚重衛青,是形勢的需要,何況衛青能打仗,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同樣也是名将。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直到司馬遷親眼看到霍去病射殺李廣的兒子李敢,漢武帝卻毫不擔心,對外稱李敢是觸鹿而亡,他才真正意識到政治的殘酷和醜陋。

在武帝去泰山封禅的路上,一向以慎言自居的司馬談卻犯了直言的毛病,隻因對封禅說了幾句不同的意見,被武帝喝令離開隊伍,抑郁的他病倒在了洛陽。

如此看來,愛直言是他們父子的通病,家族遺傳,誰也别說誰。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在前110年,司馬談因病去世,死前囑咐司馬遷:“我死了以後,你記住一定少說話,活下去接替我做太史令,替我完成一部通史的願望!”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就這樣38歲的司馬遷接司馬淡的班做了太史令,他一頭鑽進了皇家書院,密密麻麻的前朝曆史,既不能漏掉詳實的曆史記錄又要大刀闊斧的篩選掉類似神話的無稽之談,他很忙,忙的沒有時間料理自己。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一般的史學家,能寫下真相已是不易,他卻要在每篇曆史事件記錄後面評點一二,每篇文章的末尾都加上“太史公曰”,既然不能口說,就把它訴諸筆端。

這部書他就明說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把心裡的話說個痛快。

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可不是我們認為的現在的個人觀點,司馬遷深谙星象、地理學,更有宏觀高遠的政治經濟眼光,他的看法是直指要害的。

當時的政治環境他也不可能想說就說,他先要保證自己活着才能說話,是以他的創作隻能偷偷進行,就像一名地下工作者。

由于開始時保密工作不到位,曾被人偷走了部分草稿,呈到了漢武帝的面前,幸好早期的《史記》言語比較溫和,武帝看了覺得無關痛癢,沒放在心上。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這次變故吓得司馬遷更加謹慎,創作更加隐蔽,他可不想壯志未酬身先去。

忙碌再加上貧窮,緻使他沒有時間娶妻生子,他的女兒也是在他40歲以後才有的,如果他早知道要受“宮刑”,肯定會提前多要幾個孩子。

不久“李陵案”出現了,李廣的孫子李陵以5000人的兵力與匈奴8萬厮殺,沒有等來援軍,最終李陵投降,隻剩下400人逃回邊境,武帝發怒。

這個本來生活狀态一直是上班時如老僧念經,回家後執筆罵人的司馬遷。聽到那些污言穢語侮辱血戰沙場的英雄,這次他沒能等到下班,西北人的血性就上來了,他下意識的擡腿出列,表示有話要說。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司馬遷站出來才感覺自己沖動了,如何才能表達明白又不惹禍上身,他還沒想好。

武帝在上面看着他也不能再退回去,心一橫,還是結結巴巴的表示李陵以少敵多,彈盡糧絕沒有增援,皇上能不能給個将功贖罪的機會。

這邊武帝都面沉似水了,他的話也順溜了:當初李陵立下戰功,都去奉承,現在兵敗了,奉承他的人又唯恐唾棄不及,這變化是不是太大了!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這話說的,不止觸犯了皇上連帶的剛才發言的大臣也得罪了。

漢武帝大手一揮罪名“沮貳師”,意思是攻擊漢武帝的心頭愛将貳師将軍李廣利,按汗律當斬。

被關進大牢的司馬遷沒死也沒少受罪,被提審、拷打、驚吓“見獄吏則頭搶地”很是吃了一番苦頭。

武帝忽然有天想起他說的話,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于是派人去匈奴境内打探情況,卻得到李陵正忙着給匈奴人訓練兵馬的消息。

于是李陵的父族、母族、妻族數百人,削鼻斬指後被活活打死,人的屍身都剁成肉醬了,又得到準确消息,幫匈奴訓練兵馬的不是李陵而是名叫李緒的一個人,可惜消息太遲了,人殺光了,皇帝也不可能去給李陵認錯,得知此事的李陵從那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匈奴,并娶了單于的女兒。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尚在獄中的司馬遷又多了條“誣罔罪”無中生有地欺君罔上,怎麼看都是死路一條了。

司馬遷後悔了,書才開始寫,兒子還沒有,憋了一肚子的古往今來難道要埋進土裡。

也算是司馬遷命不該絕,武帝不知遇到了什麼高興事,下旨大赦天下,隻是也赦的不痛快,不知是不是因為國庫緊缺想出來的這一招,要花50萬的錢人才能完整的出去,湊不夠錢數,“宮刑”伺候。

50萬錢對司馬遷的家庭來說,太難了,家人到處看冷臉吃閉門羹,仍然湊不到錢。

當時的社會大流,有剛烈氣節的人甯肯選擇去死,也不願選擇“宮刑”變成太監。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一是嫌辱及祖先,無顔面對世人,再就是當時的手術水準再加上牢中的衛生狀況,這種滅絕人性的刑罰跟死刑也差不多,而且還死的憋屈。

後來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他選擇了活着,幸好他的“宮刑”也沒有大的感染纰漏。

司馬遷出獄後反倒升官了,武帝封他中書令,相當于貼身秘書,出入宮禁,現在皇帝對他簡直太放心了。

司馬遷從來就鄙視太監,現在感覺自己連太監都不如,在《報任安書》中,他說出了部分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他活着就是為了把書寫完,他把心裡的火全傾洩進語言裡,已經寫了7、8年的《史記》此後文風驟變,不再溫和大度,而是刀光劍影、鋒芒畢露。

他的作品既有公正性又不失戰鬥性,表面不露聲色,底下岩漿奔騰。

司馬遷表面過着歲月靜好的日子,由于僞裝的好,武帝也不在注意他。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他有多大膽呢,就在漢武帝的眼皮子底下,為大漢公敵項羽做傳記——《項羽本紀》,古史編撰的體例,隻有帝王才用“紀”不用“傳”

他覺得項羽應當等同皇帝就這樣寫,才不管後人會怎麼看。他要表達自己的态度,說想說的話!

衆人都誇衛青、霍去病,他偏在《佞幸列傳》裡加上他們一筆。

漢武帝抑商,他就硬生生寫一篇《貨殖列傳》司馬遷手中的筆就是他揮出去的箭,撕裂了被世人粉飾過的曆史。

司馬遷寫的酣暢淋漓時,朝廷發生了戾太子造反的大事,皇城裡5天5夜都是刀劍聲,外面打的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司馬遷躲在家裡忙着做記錄。

他的知己好友任安,堅守中立,沒帶兵參與其中,武帝事後發現太子是被人設計,惱怒任安不救太子,任安被投入死牢。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在獄中,任安向“身居要職”的司馬遷求救,司馬遷思索良久,拒絕了任安的請求。

當初他肯為了素無交往的李陵仗義執言,如今對好友,卻袖手旁觀,他是怕了嗎?

當然不是,因為比他的命還要緊的書還沒寫完,他不敢再拿命去冒險。

後來任安又被放了出來,幾年後終還是因為這個原因被殺。

按正統标準來說,《史記》不合格,因為他不止寫皇帝,寫國家大事,居然把各色人等都寫進了曆史。

身體殘破的西北漢子憑借“一家之言”,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他用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和是非标準,給《史記》注入了鮮明的個人情緒,他也不用忌諱誰,帝王将相、遊俠酷吏,好的壞的都記下來。

司馬遷是人物形象創作典型化的創始者,隻要提起司馬遷,人們就會想起他寫的屈原、魏公子、廉頗、蔺相如、項羽、劉邦、李廣、荊坷、聶政等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

司馬遷直接影響了後世小說和戲劇的創作。中國小說故事性強,戲劇強調人物性格的沖突,都是源于《史記》的手法。

公元前90年,司馬遷56歲完成《史記》後消失了,史籍上沒再有他的任何記載,他的失蹤成了一個迷,有人說他寫的書被皇上發現,丢了性命,有人說他攜書消失在了名山大川。

不幸的命運,鑄就了偉大的功績,堅持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了心願,他”事了拂身去”生死早就不在乎了。

滿船明月從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