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城新能源汽車調查報告釋出,各級城市消費者都關注什麼?

上周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開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在談到未來汽車發展時提到,眼下汽車市場需要提高人均保有量,而提高人均保有量的最大制約因素就是碳排放,中國簽署了巴黎協定,是以如何推動低碳化将是未來汽車産業的最核心問題。對照目前的發展态勢,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清晰,就是新能源和共享化。

共享出行在國内仍處于初期階段,但新能源車的使用推廣方面,已經有一系列成果顯現。從

2013 年開始,國内新能源車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到 2016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達到 50.7

萬輛。不過也正如美國能源基金會研究員龔慧明所說,就技術而言,現在國内廠商生産 100 萬輛電動車并非難事,怎麼賣出 100

萬輛電動車才是更重要的問題,而後者又直接決定于行業對消費者足夠的關注與了解。

今天(10 月 30

日),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資料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交通研究院中國能源和交通中心聯合釋出了《2017

年中國六城市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查》,展示了國内六所城市的電動汽車消費情況,并試圖通過了解消費者行為,檢測各項政策的有效性,同時為廠商的生産設計提供更多可靠依據。

2017

年 8 月的資料顯示,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新能源車推廣應用數量占到國内總量一半以上,一、二線城市推廣應用總量占比則達到

78%。去年,三家機構進行的消費者調查主要針對北京、上海兩個城市,今年這份報告的樣本範圍則從兩個一線城市擴充到了武漢、成都、石家莊、臨沂共六個城市,因為對二三線城市的覆寫,報告得到了更多多層次的市場資料,由此也可一窺國内各個級别城市的新能源車市場狀況。

首先,消費者購買意圖方面,報告顯示,新能源車更多是作為家庭第二輛車使用,在北京、上海這類一線城市,消費者的購買使用明顯受号牌優惠政策影響,在二三線城市,消費行為則主要受經濟性驅動。

就車型來說,北京、武漢、石家莊的新能源消費車型主要以國産純電動中端車為主,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是上海的主力車型,作為三四線城市的臨沂則以國産低端電動車最多。

幾個城市在車輛使用強度上也有明顯差異,像臨沂這種以低端電動車為主的城市,行駛裡程受技術水準制約較大,其它五個城市的新能源車出行強度則已經基本與汽油車相當。

另外,作為新能源車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有樁也關系着使用者的車輛購買決策,六成以上的使用者表示,沒有自有樁,便不會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北京、上海的新能源車起步較早,自有樁比例較高,二三線城市則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綜合六座城市的調查狀況,在北京、上海這類一線城市,消費者對車輛續航裡程有着更高需求,而在石家莊、臨沂這類二三線城市,成本效益仍是使用者關注的最主要因素。

上個月底,工業和資訊化部(工信部)釋出了關于《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的政策解讀,公衆關注的“雙積分”政策進一步向前推進。根據其中的規定,傳統能源乘用車年度生産量或進口量達到

3 萬以上的企業,從 2019 年度開始,就必須遵守 10% 的積分比例,而到 2020 年,這一資料還将增加到

12%。可以預見,在政策驅動下,新能源車将更快占據國内乘用車的主流,了解其消費行為也顯得越來越為必要。

本文作者:張夢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