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作者:我是陳小鼠

“親愛的父母,我将離開你們了,不是逃避,而是飛翔。” @我是陳小鼠

《貝利葉一家》是一部小衆的法國影片,曾獲得第40屆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影片提名。豆瓣評分8.4分,雖然評分不是特别高,但作為一部冷門佳片,觀衆們對該片的評價普遍不錯。這部影片可以算是一部輕喜劇,裡面包含了很多搞笑情節。

電影的劇情比較簡單,貝利葉一家一共有四口人,貝利葉夫婦、女兒寶拉以及兒子。除了寶拉,其他三名家庭成員都是聾啞人。日常生活中,貝利葉夫婦在與外人溝通時,需要女兒寶拉協助翻譯。

一個偶然的機會,寶拉的音樂老師發現了她的唱歌天賦,鼓勵寶拉去巴黎參加歌唱比賽。如果成績不錯,意味着寶拉将離開家人,去巴黎學習。面對女兒突如其來的離别,家人既不适應也不舍得。而寶拉本人也在家庭與追求自我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

本片最打動的我地方就是寶拉出生于特殊的家庭,但這絲毫不妨礙她追求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心儀的男生,她勇敢追求;面對自己的夢想,她敢于嘗試;而當家庭與追求自我相沖突時,小小年紀的她努力去協調。也許這就是電影的意義所在。

本文我将從寶拉生活中存在的沖突沖突出發,結合貝利葉一家笑對生活的态度和促使寶拉發生改變的原因,談談本片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在家庭生活中,寶拉是家人與外人溝通的一個中介,她承受着比其他同齡人更大的心理壓力。也因為如此,寶拉的生活中充滿了沖突沖突。既有外在的沖突,又有她内心的沖突,下面我一一展開分析。

①兩代人在對待隐私方面觀點迥異:寶拉注重隐私,母親直來直去的性格讓她困擾

偷看孩子日記或書信是很多中國父母都幹過的事。父母認為既然養育了兒女,便有權知道他們的一切。可在孩子眼中,父母的行為觸犯了自己的隐私,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

在這一方面,東西方家庭有着相似之處。貝利葉一家生活在浪漫又相對開放的法國,但父母與子女間還是存在上述沖突。寶拉是個情窦初開的少女,注重隐私,而母親卻是直來直去不顧女兒的感受。

加百列是寶拉暗戀的男生,他倆都是合唱團的成員。音樂老師安排寶拉和加百列練二重唱,在彙報演出上演唱《我将要愛你》。一天,加百列到寶拉家練歌,碰巧那天寶拉第一次來月經。

寶拉已經是一名高中生,比起同齡女孩子,發育相對較遲。是以面對女兒的第一次生理期,媽媽非常激動。竟然拿着寶拉的褲子到樓下給家人看,可當時加百列也在,寶拉感到羞愧無比!

對于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父母總會喜出望外,這點無可厚非。但作為家長,也該把握好界限。不過分參與孩子的生活,更該顧忌孩子的想法。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②家庭與自我的沖突:家事與個人事情相沖突時,難以平衡協調

合唱團的音樂老師發現了寶拉的唱歌天賦,想讓她去巴黎參加選拔。一開始,寶拉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在老師的鼓勵下,她決心好好練歌參加選拔,于是每天晚上都會到老師家裡練歌。

但懂事的寶拉也知道,自己是家人與外人交流的媒介。一旦自己離開,家人的生活将會增加許多不便。是以,盡管她已經決定參加選拔了,但她不敢告訴家人。

期間,爸爸決定參加市長競選,有記者到家裡進行采訪。可是采訪的時間正好與寶拉練歌的時間沖突了。為了能盡早趕到老師家,寶拉在翻譯的時候草草了事。當她趕到老師家,已經遲到許久。老師為寶拉的不守約而感到失望,把寶拉關在門外。

寶拉隻能悻悻而回。可回到家中,卻有遭到了家人的指責。原來,父母以為寶拉每天晚上都是去跟加百列約會。當家人需要她時,她卻跑去跟人約會,父母覺得她不顧及家人,非常自私。

其實,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當家裡的事和個人的事相沖突時,學會平衡很難。寶拉試圖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隻是父母沒有提前告知讓寶拉措手不及;而父母的不了解,又讓寶拉感到無比委屈。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③寶拉自己内心掙紮糾結:想追求音樂夢想,又放不下家人

也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寶拉從未想過自己的歌聲能夠如此動聽,也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遠離家人。同樣,她的父母也從未想到過這些。

父母已經習慣了女兒在身邊幫忙打理生意、照顧奶牛、幫爸爸參加競選。當他們習慣了這種方式後,便會認為做這些是寶拉的責任。當寶拉向他們坦白自己的夢想後,媽媽的情緒一度失控,她說後悔沒有教給寶拉家庭的價值,甚至說她從未想過自己能生出會唱歌的孩子。

無疑,寶拉是愛唱歌的。她的歌聲能打動人,唱歌讓她與心儀的人更接近,讓她找回自信。可是她也擔心,自己突然離開,父母的日子會變得更加艱難。沒有人能幫忙打理農場,沒人能幫忙經營奶酪鋪……

寶拉曾經嘗試過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她讓好友學習手語,幫父母打理生意。可是,媽媽卻很排斥這位朋友。寶拉的折中計劃破産了,是以她決定留在父母身邊,不去參加比賽。

其實,父母一開始不支援寶拉的夢想,不是擔心寶拉離開後家裡會變得一團糟,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寶拉獨自在外不能照顧好自己。他們怕寶拉在巴黎受委屈、受挫折。在面對未來規劃的時候,我們總是更傾向于未知和挑戰,而父母則偏愛穩定。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貝利葉一家四口,父母、弟弟都是天生的聾啞人,隻有寶拉能聽見能說話。這個家庭組合比較特别:爸爸雖然粗魯野蠻,但他是個細心和體諒孩子的人;媽媽愛打扮卻總是咋咋呼呼,對丈夫有着盲目的信任;一個懂事但不聰明的弟弟;健全且擁有非凡音樂天賦的姐姐。

《貝利葉一家》是一部以聾啞家庭為背景,來探讨個人成長的電影。同類殘障人士題材的電影中,導演往往會突出主角所遭遇的艱難困苦,基調沉重。而《貝利葉一家》這部影片的基調始終都是積極快樂的。

貝利葉一家并沒有自己聽障而自怨自艾、自暴自棄,他人仍然以積極的生活态度迎接生活中的挑戰。

聽力障礙并沒有影響這一家人的生活,他們擁有自己的農場,每天放牛、擠奶、制作奶酪、經營店鋪,日子開心而充實,獨立且不仰仗他人。爸爸決定參加市長競選後,一家人都支援他的決定。他們一起報名、制作宣傳單、拉選民等等。爸爸的決定雖然是一時興起,但他堅信自己能做到;兩個孩子雖然不确定爸爸能否成功,但他們卻不遺餘力地幫助爸爸競選。

也許,這就是每個人該有的生活态度。某一瞬間受情緒觸動,我們可能會做出在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決定。一旦我們決定,就該堅信自己能做到。哪怕最終不成功,也要拼盡全力。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寶拉追求音樂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她并非從一開始就喜愛唱歌,并把唱歌當做自己人生的理想。在寶拉一步一步接近音樂、追逐夢想的路上,一共發生了三次觸動,這三次觸動改變了她的人生。

①改變的第一次觸動:遇到喜歡的男生,寶拉毫不猶豫加入合唱團

愛情這事兒,對于浪漫的法國人而言來得快去得也快。寶拉看到加百列報名參加合唱團,自己便一股腦兒地跟着報了。但很快發現加百列有女朋友,于是她内心受着“我看他,他愛她”的煎熬。

不過,這種煎熬很快就過去了。加百列與那位女友的戀愛并不長久,再加上音樂老師安排寶拉和加百列合唱,寶拉便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機會。合唱的曲目是《我将要愛你》,為了讓兩人演唱時飽含深情,老師讓他們摟着對方的肩。這給了寶拉一個接近加百列的機會。

不過寶拉的初戀(或者說是暗戀)可謂是一波三折,眼看着愛情就要水到渠成了,後來又上演了一堆誤會。

但不管怎麼說,正是寶拉這次懵懵懂懂的愛戀,讓她開始接觸音樂。在我看來,寶拉與加百列的情感線其實是電影的一條暗線,如果沒有這段愛情,寶拉也許不會這麼快就找到自己的音樂夢。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②改變的第二次觸動:音樂老師發掘寶拉的唱歌天賦,鼓勵她堅持音樂夢想

在中國,有子期與伯牙的千古美談。而在浪漫的法國,寶拉也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音樂老師。

音樂老師的扮演者埃裡克·艾莫斯尼諾憑借這一角色,獲得了凱撒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其實,很多電影中都有類似的讨喜角色:一位了解學生,善于發現學生天賦并鼓勵他追尋夢想的老師。比如《聽見天堂》中支援米克的唐老師,《跳出我天地》裡無償幫比利訓練的芭蕾舞老師。

而本片中的音樂老師,是個發掘音樂天才的伯樂。他第一次注意到寶拉的聲音,僅僅因為她講了一句話,後來的試聲中,寶拉确實有驚人的嗓音。寶拉的音樂之路離不開老師的發掘、鼓勵與培養。

影片最後,寶拉在參加選拔時選了米歇爾·薩杜的《遠走高飛》,評委老師一片讪笑,他們認為這首歌難度過高。加上鋼琴伴奏沒有這首歌的譜子,評委們要求寶拉清唱。好在關鍵時刻音樂老師也趕來了現場,為寶拉伴奏。她的歌聲加上手語營造出來的氛圍,打動這些評委。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③改變的第三次觸動:家人的支援一個人追夢路上最堅強的後盾

當家人知道寶拉要遠離家庭,去巴黎參加選拔時,他們情緒有點失控。媽媽喝完悶酒,對寶拉說了非常過分的話:

“你出生時,當我得知你有聽力,我可大哭了一場,我可能無法生出有聽力的小孩。還不是你爸安慰我,他說别擔心,最多就是癡呆,我還是會當聾子來養,往好處想,她就是聽不到不該聽的。而你現在竟然還會唱歌!”

聽了這些話,寶拉一度放棄了音樂夢想。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寶拉從牛棚放出奶牛,稚嫩的臉龐在陽光的對比下顯得格外黯淡無光,轉瞬間看到母親時又故作歡笑,讓我格外心疼。

好在爸爸最終尊重孩子的想法,也相信孩子能夠在遙遠的地方照顧好自己。在選拔前一個晚上,他突然把寶拉叫醒。一家人開着車前去巴黎,幫寶拉完成夢想。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①貝利葉參加選拔時的歌曲完美地符合其當時所處的情境,直戳人心

這部影片中,音樂始終貫穿始終。電影由輕快的音樂拉開序幕,合唱團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到最後一首《遠走高飛》在呈現主題的同時結束影片。

寶拉一共在家人面前演唱過3次,第一次是音樂老師組織的彙報演出。當寶拉和加百列兩人在台上歌唱時,台下的聽衆或感動流淚,或陶醉不語。盡管寶拉父母聽不到,他們看起來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但這并不阻礙他們從别人的反應中了解女兒,他們為女兒感到自豪。

第二次是爸爸主動要求寶拉唱歌給他聽。爸爸用手摸着寶拉的喉嚨,感受着聲帶帶來的顫抖。小小的顫抖重重地震撼了爸爸!

第三次則是寶拉在巴黎參加選拔,家人坐在觀衆席聽着。《遠走高飛》中的歌詞是這樣的:

“親愛的父母,我要走了,我很愛你們,但是我還是要走了。
今天晚上你們将沒有孩子,我不是逃避,而是飛翔。
請明白我是去飛翔,沒有煙,沒有酒,隻是飛翔,飛翔.....”

父母聽不到,是以寶拉在唱歌的同時用手語向他們傳遞意思。歌詞正是寶拉内心真實的感受,她用手語說出自己的心聲,父母也終于了解了女兒的想法,這時這一家人才真正地心連心了。

《貝利葉一家》:輕喜劇的外殼下寓意着對家庭與自我沖突的思考

②當家庭與自我追求發生沖突時,溝通是解決沖突的有效途徑

“家庭、青春、成長、夢想”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而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與家人發生沖突沖突是難以避免的。小時候,我們的想法不被大人了解;長大後,我們卻也希望孩子們能按照我們的預設發展。生活中,有沖突、有沖突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學會通過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家人不了解寶拉每天做的事情,是以誤解她是個自私的孩子;家人們不了解寶拉對音樂的熱愛,是以一度自私地讓她留在自己身邊;家人們擔心寶拉獨自在外過不好,是以希望她能永遠留在身邊。

反觀寶拉,她看似了解家人,為了家人做出放棄夢想的犧牲。但事實上,她并不了解父母内心真實的想法。她也曾像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一樣,覺得父母又親密又厭煩。可是當她真正要離開家時,才發覺家人們有多需要自己。

寶拉與家人的和解建立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該留在家裡繼續當個好女兒,還是該放手追尋自己的夢想,這個選擇重要卻很殘忍。她曾質問母親“難道我該賣一輩子奶酪嗎”。最終,父母想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女兒的人生不該被系在父母身邊。也許放手讓女兒自己選擇、自己成長,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真實、最偉大的愛。

《貝利葉一家》是一部以聽障家庭為背景來探讨成長的電影,在主題和叙事上雖然顯得有點老套,但本片以溫情的搞笑故事、感人的音樂打動了觀衆。

面對生活的打擊和壓力,貝利葉一家并沒有消沉或是故作堅強。影片一直在用平和而溫馨的視角向觀衆呈現這一家無處不在的樂觀态度。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的家庭與自我追求發生沖突時,本片為我們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