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溥儀與杜聿明
中國曆史上有多少皇帝因為标準難以統一,是以一直衆說紛纭,但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溥儀是末代皇帝,基本達成共識。
溥儀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他三歲登基,沒幾年就因民國建立而退位,之後又在軍閥張勳和日本侵略者别有目的的扶持下又複辟登基兩次。
溥儀一生三登基、四婚禮、五個夫人,從某些角度講,可謂享盡人間富貴, 是無數人夢想中的人生。
不過冷暖自知,溥儀自己對前半生的日子隻覺得不堪回首。
左二杜聿明右一溥儀
溥儀在獄中進行檢討改造時,曾經和獄友杜聿明進行過一番讓人哭笑不得的對話。
溥儀:我每次結婚都不是自願的,婉容、文繡給我留下了回憶,是天天吵鬧,一點感情也沒有。我正式結婚3次,娶過四個妻子,但都不幸福。
杜聿明:你是妨人精(意為克妻),妨老婆,看看你連連妨死幾個女人了?
溥儀:我命不好,運氣一向很差,這是改變不了的。
杜聿明:我頭一次聽說當了皇帝的人說自己運氣不好,還要當什麼運氣才算好?
溥儀:就是當了皇帝才倒黴!我3歲時就成為了皇帝,那時懂啥?不懂事就被人耍,跟木頭人人一樣,處處受到玩弄,你看多苦啊?
溥儀這番抱怨,好像《甄嬛傳》裡那句台詞:這福氣給你要不要?
杜聿明确實難以了解溥儀那關于婚姻和女人的一言難盡,畢竟他的婚姻堪稱典範。
杜聿明夫人曹秀清
杜聿明和曹秀清的婚姻,少年夫妻,門當戶對,琴瑟和鳴,兒女雙全,不離不棄,從一而終。
這方面溥儀則是杜聿明的反義詞:妻妾不和,無兒無女,紅杏出牆,身不由己。
兩個男人代表了民國婚姻幸福和不幸的極緻,都是各自出身背景結成的盲婚啞嫁,也都經受了時代風雲沖擊變化,但過程和結局完全不同。
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可謂是民國時代中産階級最典型的結合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少年成親,結婚之前并不熟識。
曹秀清比杜聿明大2歲,兩人的家族皆是當地的鄉紳豪族,曹父經商,杜父念書,兩邊都是當地鄉紳階層裡的佼佼者,便結成兒女親家。
俗話說幸福家庭總是千篇一律的,放在杜聿明和曹秀清的前半生看來也算是一語中的。
因為年貌相當,是以雖然沒有感情基礎,但婚後,杜聿明和曹秀清卻也很快培養起感情。
杜聿明支援曹秀清上學念書,曹秀清支援杜聿明追求夢想和廣闊天地。
尤其有意思的是,杜聿明在黃埔軍校選擇加入國民黨,而曹秀清在家鄉讀書時則選擇加入共産黨。
夫妻兩人都是抱着愛國之心,是以不同的選擇不但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共同大局觀反倒是讓他們的感情有了更高的升華。
晚年的杜聿明和曹秀清
也是因為這樣格局開闊、根基深厚的愛,讓杜聿明和曹秀清攜手走過将近六十年,哪怕中間因為戰亂聚少離多甚至分離十幾年也不會改變。
雖然因為時代風雲,杜聿明和曹秀清都經曆了很多波折苦難,但就兩人的感情來說,卻一生穩定親密牢不可破,是最标準的愛情和幸福。
溥儀卻淋漓盡緻的诠釋了什麼叫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同,他一生中四次結婚,五個女人,不幸的方式真是千奇百怪。
溥儀在同一天認識第一個妻子婉容和第一個妾室文繡,雖然見到的并不是本人,隻是她們的照片。
雖然已經退位超過十年,但因為溥儀依然居住在紫禁城,保留着宣統皇帝的稱号,是以當他選擇妻子時,滿清遺老遺少依然排場十足。
在京八旗适齡少女的照片都被送入紫禁城,讓15歲的溥儀相看,從中選擇自己的妻子。
文繡
是以溥儀自己選中的第一個女人是文繡。
文繡雖然相貌平平,出身也不顯赫,可她有雙靈動的少女眼睛,吸引着幼年入宮缺少同齡人的溥儀。
不過溥儀當時隻具有名義上的選擇權,真正主導權時候掌握在他身邊滿清貴戚手中,看照片挑選不過是哄着溥儀玩的形式。
婉容
文繡父親早亡,本身也是蒙旗,根本不在選擇範圍中,溥儀正妻的人選早就确定了,那就是上三旗出身的郭布羅·婉容。
郭布羅家不但是正白旗大姓,而且世代與愛新覺羅通婚,婉容的母族就是乾隆皇帝的後裔,她的哥哥弟弟更是溥儀親妹妹們的夫婿。
更不要提婉容本人就是八旗裡最出挑的少女,這門姻緣一早就定下來,哪容溥儀自己做主。
是以在光緒皇帝後宮端康皇貴妃的主持下,婉容成了正妻。
但因為封建禮教,“皇上”選中的女人也不能再嫁給其他人,是以文繡一并入宮成了妾室,給個不值錢的封号淑妃。
兩個女人同時登場,這個方式就注定了過程和結局必然不會平順和快樂,因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容不得第三個人插足。
婉容和文繡
一開始因為文繡還年幼(入宮時不過13歲),是以三個人并不像男人和妻妾,更像是住校的學生們。
還因為在一開始的幾年,溥儀婉容文繡是在紫禁城這種分院而居的地方住着,是以彼此之間不但相安無事,甚至培養出幾分感情。
但1924年馮玉祥把他們趕出紫禁城後,三個人之間的龌龊便開始了。
古語雲貧賤夫妻百事哀,溥儀婉容文繡雖然生活還未“貧賤”,但因為漸漸成人,夫妻兩性之間的“生活”卻真的開始捉襟見肘。
和溥儀結婚時,婉容剛滿16歲,文繡更是隻有13歲,是以兩個女孩和同樣16歲的溥儀過的并不是夫妻生活,反倒是更像玩伴。
活潑天真的文繡把溥儀當做大哥哥一樣愛慕,是以在他們被趕出紫禁城時,文繡甚至身懷利刃,打算盡忠殉情。
當時兩人的感情極好,不然文繡也不會用這種極端方式表達自己對溥儀的愛和忠誠。
這件事名動一時,文繡更是以在媒體和民間得到“刀妃”的名号,名噪一時。
離開紫禁城後,溥儀帶着婉容和文繡移居天津,在這裡度過了七年。
七年常常被人當做婚姻中分水嶺,因為時間會沖淡甜蜜,模糊關愛,降低溫度,放大摩擦帶來的疼痛。
婉容和溥儀
溥儀、婉容和文繡之間的“疼痛”也因為時間而愈發劇烈。
婉容年齡比文繡大,地位也更加尊貴,再加上她端莊秀美、文采出衆,是以溥儀雖然一開始和她沒眼緣,多年相處之下,和她也更加親密。
再加上婉容的家族人多勢衆,為溥儀當時心心念念的複辟“大業”出力甚多,是以婉容被溥儀包裝成宣傳利器,在社交場上風頭無兩。
為了打造符合民國風味的“洋派作風”,溥儀和婉容模仿英國貴族生活方式,在天津靜園時,居住在二層同層的套房。
中間墨鏡者為溥儀,身邊是婉容
文繡作為不宜見光的封建餘孽的代表妾室,則像英國貴族家的窮親戚一樣生活在樓下。
就連每天吃飯、上街購物、社交休閑,溥儀也隻和婉容在一起,把文繡當成空氣。
婉容表面上的風光刺痛了文繡的眼睛,她已經嫁給溥儀将近十年卻從未圓房,自以為這些不平等待遇是因為婉容“專寵”所緻。
文繡想不通,甚至通過自殘想引起溥儀的注意,但溥儀骨子裡讨厭那些脅迫她的強勢女人,是以知道文繡反應極端,更加退避三舍。
是以文繡離家出走,把家庭沖突鬧上媒體和法庭。
溥儀
雖然一開始就打出了“離婚”的旗号,但實際上根據後來律師談判,文繡并不是真的想離開溥儀,而是想獲得丈夫的關愛。
可惜因為文繡直接曝光了溥儀和她從未圓房的事實,真正觸犯到了溥儀的逆鱗。
因為三歲便生活在紫禁城裡,身邊隻有太監伺候,溥儀各種從小開始的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導緻他成年後身體患有隐疾。
是以溥儀與女人相處多是柏拉圖式的,對于敦倫之禮,他是心有餘力不足。
和美麗端莊的婉容扮演恩愛夫妻,滿足了溥儀的幻想,掩蓋了他的自卑和不安,這也是他遠離熱情似火文繡的主因之一。
可文繡不堪冷落後的曝光,外人看過去隻以為他厭惡妾室,殊不知揭穿了溥儀隐藏的傷疤。
溥儀最終用5萬銀元了結了離婚官司,他生命中第一個女人就這麼毅然決然離他而去,留下第二個女人婉容承受他的怒火。
溥儀對文繡的冷落主要根源是他的隐疾,是以婉容雖然擔着椒房專寵的名聲,其實處境比文繡也強不到哪裡去。
因為心中苦悶壓抑無人可以傾訴,婉容來到天津沒多久就染上了大煙瘾。
在天津的七年,婉容便是靠着“阿芙蓉”和虛榮心的麻醉來扮演着她“摩登皇後”的角色。
隻是每次繁華褪盡,婉容回到自己冷冰冰的卧室,永遠等不來前一刻還和她表演着柔情蜜意的丈夫。
這樣殘酷的婚姻生活終于在溥儀成為僞滿洲國傀儡皇帝後,把婉容徹底擊垮。
婉容一直不信任日本人對溥儀的花言巧語,也早就識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但溥儀被“複辟夢”沖昏頭腦,從來不聽勸。
婉容的軟弱也讓她不敢過于反抗丈夫,幾次勸谏逃跑失敗後,婉容隻能躲回鴉片給她制造的迷霧中龜縮。
在此期間,更有兩個别有用心的男人接近婉容,引誘她紅杏出牆,甚至珠胎暗結。
溥儀發現婉容出軌後,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婚姻徹底破裂,因為面子和虛榮,溥儀又不可能和婉容離婚,是以把陷入瘋癫的婉容囚禁起來。
就這樣把生命中第二個女人關進了牢籠。
溥儀生命中第三個女人譚玉齡,被他視作自己生命中的光芒。
譚玉齡
譚玉齡剛到溥儀身邊時隻有17歲,和婉容當年入宮時年齡相仿,她也是出身八旗大姓他他拉氏,是愛新覺羅聯姻的世家。
是以雖然出生在民國,但骨子裡對“皇上”的敬畏讓譚玉齡對溥儀十分尊重、愛戴,甘願放棄北京的現代生活成了溥儀的“祥貴人”。
溥儀當時已年過三旬,雖然是傀儡,但名義上還是僞滿洲國的“皇帝”,是以架子十足,儀态也不是凡品,足夠迷惑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少女。
僞滿洲國時代的溥儀
這資訊不對稱下成就的婚姻,卻奇特的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和諧,譚玉齡的順從、溫柔是敏感自卑暴躁的溥儀最需要的良藥。
譚玉齡既是少女,又隻算是“貴人”(滿清後宮嫔妃中的第六等,低級職稱),是以短時間内更不會對“皇上”和她閨房之事有什麼不滿。
因為種種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因素,溥儀和譚玉齡竟然過了四五年相對安穩的日子,譚玉齡也是以成為溥儀心中的朱砂痣。
溥儀随身攜帶幾十年的譚玉齡的照片
在溥儀未來幾十年跌宕起伏颠沛流離的日子裡,譚玉齡一直是他心中代表着“安定”“舒心”的港灣,他也随身帶着她的照片幾十年。
不過這甜蜜舒心也是一場空,就在譚玉齡還沒有對不正常的夫妻生活産生不滿時,另一隻“黑手”先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
譚玉齡來到溥儀身邊五年後,突然患病,雖然溥儀的中日“禦醫”齊上陣,依然是回天乏術,譚玉齡年僅22歲便暴亡于長春。
溥儀一直深信是日本人故意害死了譚玉齡,甚至在戰後的審判庭上當庭控訴,但因為缺乏證據,最終不了了之。
溥儀在法庭上作證
譚玉齡的死直接把溥儀第四個女人送到了他的身邊。
日本人把溥儀推上僞滿洲國皇位的目标之一,就是讓溥儀和北韓王室一樣,生下帶有日本血統的繼承人進而讓侵略合法化。
是以日本人頻頻在溥儀的後宮打主意,溥儀雖然甘願在日本人的操縱下成為傀儡,但血脈的底線他不敢丢。
而且溥儀害怕一旦日本人發現他沒有生育能力,會立刻廢掉他的“皇位”,讓他的親弟弟——已經和日本人結婚的溥傑登基。
是以溥儀急忙從長春的中學中選了一個稚氣未脫的15歲女孩李玉琴“進宮”,做了溥儀的“福貴人”。
福貴人李玉琴
如果說出身八旗的“祥貴人”譚玉齡因為和溥儀同樣的故鄉,相似的文化背景,與他産生了真正的琴瑟和鳴的話,那麼福貴人則截然相反。
李玉琴出身長春的平民之家,雖然讀過女校,但和婉容、譚玉齡這樣出身滿清八旗大族,從小接受淑女教育的人比,還是天壤之别。
婉容、文繡、譚玉齡都還算得到過溥儀的尊重,李玉琴卻妥妥是溥儀發洩怨氣的一個出氣筒。
溥儀選中李玉琴,就是看中她年齡小,背景簡單,什麼都不懂,天真幼稚好控制,既不會洩露他的秘密也不會挑戰他的權威。
溥儀造了個荒唐的“21條”,内容都是要求李玉琴嚴格遵守“祖制”,一切言行都要順從溥儀,必須忠實地伺候溥儀一輩子。
剝奪了李玉琴最基本的自由權力,隻把李玉琴當做一個出氣和逗樂的玩物。
15歲的少女懵懵懂懂進了長春僞皇宮的“同德殿”,被一個中年男人PUA了兩年,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跟着溥儀倉皇出逃。
李玉琴在溥儀身邊擔驚受怕東躲西藏了十個月,溥儀把她當累贅一樣丢在了半路。
李玉琴和溥儀的離婚申請
毫無辦法的李玉琴隻好回娘家,但當初把她送進僞皇宮的娘家怎麼允許她再回來,直接送到天津一位皇族遺老手中便不管不問了。
18歲的李玉琴就這麼稀裡糊塗的住進了這陌生老人的家裡,過着女仆一樣的日子,渾渾噩噩的又耗費了6年。
新中國的成立終于讓這個迷迷糊糊了十年的女孩幡然醒悟,李玉琴脫離了愛新覺羅家族和原生家庭的禁锢,積極融入新時代新生活。
戰犯管理所中的溥儀
就在溥儀和杜聿明抱怨之後沒多久,李玉琴找到了這個把自己丢在半路的丈夫,和他正式離婚,從此天大地大過上了自己的美滿日子。
1959年,溥儀和杜聿明都得到了國家特赦,離開戰犯所,開始了新生。
此時兩人的選擇再次和他們前半生相印證。
杜聿明
杜聿明隻想和曹淑清團聚,周總理十分關心此事,提供了很多幫助,最終當時已經被裹挾至台灣的曹淑清突破重重阻礙來到北京。
和發妻的相聚,讓杜聿明心中最後一絲陰霾和憂慮消除,之後夫妻二人一直作為愛國人士為國家出力,直到兩人各自走到生命終點。
溥儀則因為十年改造徹底厭倦了不谙世事的少女,隻想根據他此時需要和一位成熟的職業女性結婚。
溥儀被特赦
溥儀的第五個女人李淑賢就這樣走進了他最後的生活。
和前四位北方佳麗不同,李淑賢原籍杭州,10歲喪母,16歲喪父,因為後母逼迫結婚,第一個丈夫是日僞時期的警察,後被槍決。
在與溥儀相識前,李淑賢還結過第二次婚,雖然沒怎麼上過學,但李淑賢十分勤奮好學,最終成了護士。
溥儀和李淑賢
和溥儀相識時,溥儀55歲,李淑賢37歲,雖然年齡有一定差距,但都是飽經風霜的成年人,彼此覺得滿意,是以很快結婚。
如果溥儀沒有隐疾,那麼這段婚姻也許還能有些正常的甜蜜回憶,可惜溥儀的身體決定了他和所有女人都不會有個善終。
李淑賢結過兩次婚,當然不是溥儀前幾個女人那樣懵懂無知,是以婚後沒多久,她就發現了溥儀的秘密。
李淑賢深知夫妻之間缺乏正常的兩性生活是難以維系下去的,是以一早就想離婚,想早早止損。
溥儀苦苦哀求:“你要和我離婚,我也不活了。”
甚至聲淚俱下:“你要什麼條件都可以提。你還年輕,我同意你交朋友,我不管你,我不能給你帶來一生的痛苦。”
李淑賢被這樣的哀求哭軟了心,隻好回道:“現在生米做成熟飯了,也就這樣了。”
這段名義夫妻維持了五年,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為腎癌逝世,兩人都獲得了解脫。
杜聿明玩笑中嘲諷溥儀克妻,其實是沒有看透或者不忍說破溥儀是性格決定命運,全都是咎由自取,隻可憐五個因他改變命運的女人。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禍福,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