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生活在龍岩這個生态優良、山環水繞的森林城市,四季如春,花鳥相伴。那麼,你對龍岩生态了解嗎?龍岩栖息着哪些常見的鳥類?繼續為你科普~

【龍岩鳥類知多少】

系列科普第四期

鸻(héng)形目

反嘴鹬(yù)科

黑翅長腳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張閩 攝▲

黑翅長腳鹬(學名:Himantopus mexicanus)是一種修長的黑白色涉禽。體長約37厘米。特征為細長的嘴黑色,兩翼黑,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頸背具黑色斑塊。幼鳥褐色較濃,頭頂及頸背沾灰。栖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也出現于河流淺灘、水稻田、魚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鹽水水塘和沼澤地帶。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在淺水中或沼澤地上活動,主要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環節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産卵4枚。分布于美洲。

燕鸻科

普通燕鸻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普通燕鸻(學名:Glareola maldivarum)小型水邊鳥類,體長20~28厘米。嘴短,基部較寬,尖端較窄而向下曲。翼尖長。尾黑色,呈叉狀。夏羽上體茶褐色,腰白色。喉乳黃色,外緣黑色。頰、頸、胸黃褐色,腹白色。翼下覆羽棕紅色,飛翔時極明顯。嘴黑色,基部紅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無紅色,喉斑淡褐色,外緣黑線較淺淡,其内也無白緣。飛行和栖息姿勢很像家燕。相似種灰燕鸻體型顯著為小,上體較淡、灰色,尾為淺叉狀,無喉斑。翼下覆羽不為棕紅色而為黑色,具顯著的白色翼後緣,無論飛翔或栖立時都易差別。

鸻科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鳳頭麥雞(學名:Vanellus vanellus):中型涉禽,體長29-34厘米。頭頂具細長而稍向前彎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頭頂的角,甚為醒目。鼻孔線形,位于鼻溝裡。鼻溝的長度超過嘴長的一半。翅形圓。跗蹠修長,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劉輝 攝▲

灰頭麥雞(學名:Microsarcops cinreus)全長約35cm。夏羽上體棕褐色,頭頸部灰色,眼周及眼先黃色。兩翼翼尖黑色,内側飛羽白色。尾白色,具一闊的黑色端斑。喉及上胸部灰色,胸部具黑色寬帶,下腹及腹部白色。冬羽似夏羽,但頭及胸帶褐色。活動于近水的開闊地帶,以蚯蚓、昆蟲、螺類等為食。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中國繁殖于東北地區以及江蘇、福建一帶,越冬于廣東和雲南等地。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金斑鸻(雌) 金斑鸻(雄) 劉輝 攝▲

金斑鸻,栖息于河岸附近農田、水塘、沼澤及空曠草原,以植物種子、嫩芽、軟體動物、甲殼類褐昆蟲為食。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釋出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金眶鸻(學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種小型鸻科鳥,全長約16厘米,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圈,眼後白斑向後延伸至頭頂相連。單個或成對活動,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并伴随着一種單調而細弱的叫聲。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離後稍微停停,然後再向前走。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環頸鸻(學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全長約16cm。屬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顔色為灰褐色,常随季節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

鹬科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黃平輝 攝▲

針尾沙錐(拉丁名:Gallinago stenura)中文俗名中沙雉、針尾鹬、針尾水劄,是鸻形目,鹬科,沙錐屬的1種。虹膜黑褐色,嘴細長而直,尖端稍微彎曲;嘴尖端黑褐色,基部黃綠色或角黃色,跗跖和趾黃綠色或灰綠色,爪黑色。告警時常發出帶鼻音的粗喘息聲squak-squak。常結成小群,栖息于沼澤、稻田、草地,常插于泥中攝取食物,在水稻田(尤其是收割後的水稻田)中常可遇見。羽色與雜草相混,不容易發現,有時常由腳下突然飛起。在中國部分為夏候鳥,部分冬候鳥,多數地區為旅鳥。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遷經中國。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扇尾沙錐〔拉丁名:Gallinago gallinago 〕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瑞典。台灣稱田鹬。全長約27厘米。背部及肩羽褐色,有黑褐色斑紋,羽緣乳黃色,形成明顯的肩帶;頭頂冠紋和眉線乳黃色或黃白色,頭側線和貫眼紋黑褐色;前胸黃褐色,具黑褐色縱斑。腹部灰白色,具黑褐色橫斑,次級飛羽具有白色寬後緣,翼下具有白色寬橫紋。

3)澤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邱 騁 攝▲

澤鹬(學名:Tringa stagnatilis)該物種的原始産地在德國。全長約23厘米。上體灰褐色,腰及下背白色,尾羽上有黑褐色橫斑。前頸和胸有黑褐色細縱紋,額白。下體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長,相當纖細,直而尖。顔色為黑色,基部綠灰色,腳細長,暗灰綠色或黃綠色。叫聲為重複的tu-ee-u。冬季常聞重複的kiu聲,似青腳鹬,但調高。主要栖息于河流岸邊河灘或沼澤草地,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在中國為旅鳥,部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春季于4月初-5月初遷到東北繁殖,秋季于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3)青腳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青腳鹬(學名:Tringa nebularia)是鸻形目鹬科的鳥類。體長30-35厘米,翼展53-60厘米,體重140-270克,壽命12年。上體灰黑色,有黑色軸斑和白色羽緣。下體白色,前頸和胸部有黑色縱斑。嘴微上翹,腿長近綠色。飛行時腳伸出尾端甚長。栖息于苔原森林和亞高山楊桦矮曲林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以蝦、蟹、小魚、螺、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常單獨或成對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深水中。

4)白腰草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白腰草鹬(學名:Tringa ochropus)為小型涉禽,體長20-24厘米,是一種黑白兩色的内陸水邊鳥類。夏季上體黑褐色具白色斑點。腰和尾白色,尾具黑色橫斑。下體白色,胸具黑褐色縱紋。白色眉紋僅限于眼先,與白色眼周相連,在暗色的頭上極為醒目。冬季顔色較灰,胸部縱紋不明顯,為淡褐色。飛翔時翅上翅下均為黑色,腰和腹白色,容易辨認。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澤和水塘附近,海拔高度可達3000米左右。

5)林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林鹬(學名:Tringa glareola)體長約20厘米,體型略小,纖細,褐灰色,腹部及臀偏白,腰白。上體灰褐色而極具斑點;眉紋長,白色;尾白而具褐色橫斑。飛行時尾部的橫斑、白色的腰部及下翼以及翼上無橫紋為其特征。腳遠伸于尾後。與白腰草鹬差別在腿較長,黃色較深,翼下色淺,眉紋長,外形纖細。

6)矶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矶鹬(學名:Actitis hypoleucos)是小型鹬類,體長16-22厘米。嘴、腳均較短,嘴暗褐色,腳淡黃褐色具白色眉紋和黑色過眼紋。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并沿胸側向背部延伸,翅折疊時在翼角前方形成顯著的白斑,飛翔時明顯可見尾兩邊的白色橫斑和翼上寬闊的白色翼帶,飛翔姿勢兩翅朝下扇動,身體呈弓狀,站立時不住地點頭、擺尾。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一帶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庫、水塘岸邊,也出現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澤濕地。

7)長趾濱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劉 輝 攝▲

長趾濱鹬(拉丁學名:Calidris subminuta)幼鳥頭頂暗褐色,具亮棕色縱紋。具寬的白色眉紋。翕、肩柯三級飛羽黑色,具栗色和白色羽緣。翅上覆羽褐色,羽緣淡皮黃色。下體白色,胸綴皮黃色,具褐色縱紋,尤其在兩側較粗著。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通常綴有褐色或黃綠色。腳和趾褐黃色,黃綠色或綠色,有時呈淡橙黃色。趾較長,明顯比其他濱鹬長。中趾的長度常常明顯超過嘴長。輕柔的prit及chirrup叫聲。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其它地區為冬候鳥。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遷經中國。該物種種群不普遍,也是國家主要物種保護的其中之一。

8)尖尾濱鹬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尖尾濱鹬(學名:Calidris acuminata)屬于濱鹬中體形較大的一種,體長19厘米,與斑胸濱鹬極其相似。眉紋白色。繁殖期頭頂泛栗色;上體黑褐色,各羽緣染栗色、黃褐色或淺棕白色。颏、喉白色具淡黑褐色點斑;胸淺棕色,亦具暗色斑紋;至下胸和兩脅斑紋變成粗的箭頭形斑。腹白色。楔尾。腿灰綠色。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亞凍原平原地帶,特别是有稀疏小柳樹和苔原植物的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附近的沼澤地帶。

鷗科

1)紅嘴鷗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紅嘴鷗(學名:Larus ridibundus),俗稱水鴿子,體形和毛色都與鴿子相似,體長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體重225-350克,壽命32年。嘴和腳皆呈紅色,身體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

2)白翅浮鷗

「龍岩鳥類知多少」系列科普第四期

白翅浮鷗(拉丁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小型至大型水禽。嘴細小或相當粗大,形直,中等長度或相當長,上下嘴等長或上嘴較長,先端多彎曲呈鈎狀。鼻孔裸出,為線狀或橢圓形。翅膀長而尖,第1枚或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折合時超過尾端。尾中等至較長,方尾、圓尾或深叉狀,尾羽12枚。腳非常短至中等長度,前趾間具蹼,後趾小或退化,位高。典型羽衣為灰色和白色,翅端有黑色,有些種類是全白色,其他一些種類是白色而上體有黑色或主要呈暗灰色或黑色。

(文字/袁永亮 編輯/張陳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