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說起“李杜”,我們立即會想起李白和杜甫,或者李商隐和杜牧,後世謂之為大小李杜。其實,東漢朝也有大小兩對“李杜”,大李杜指太尉李固和太尉杜喬,他倆在與外戚梁冀的鬥争中被誅殺;小李杜指李膺和杜密,他倆在與太監的鬥争中被誅殺。一敗于外戚,再敗于太監,東漢中後期的士大夫遂喪失了氣節,湧現出一大批搖尾分子和官場巨混,比如,六朝元老胡廣,就是最為“傑出”的代表,他們除了做官以外,什麼都不幹。胡廣的事迹,我們以後再講,這一回,講玩兒災異的士大夫系列之四——太尉杜喬。

【有時候,我們哥兒倆還真不是主角】
杜喬,字叔榮,河内(河南省武陟縣)人,官宦世家出身,他家雖然沒有出過三公,但每代都有二千石級别的官員。杜喬從小愛學習,除了《詩經》《尚書》這樣的基礎科目,還熟稔《京氏易》,玩兒得一手好災異。杜喬很年輕的時候,就到司徒楊震府當幹部。之後,曆經南郡(湖北省江陵縣)太守、東海國宰相,又回到朝裡當侍中(宮廷随從)。
公元142年,八月,朝廷派了八個幹練官員巡察天下,褒揚賢能,舉薦忠良,對于貪贓枉法之輩,刺史及太守、二千石級别官員,準許使用驿站馬車送遞彈劾奏章到中央;縣令以下低級官員,準許直接逮捕審判。這八個人都是一時才俊,号稱“八俊”。
杜喬即為八俊之一,他以光祿大夫身份巡察兖州(山東省西部),向順帝劉保專案奏報,推薦太山郡(山東省泰安市東)太守李固,政績天下第一;陳留郡(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鎮)太守梁讓、濟陰郡(山東省定陶縣)太守汜宮(汜讀如四)、濟北國(首府盧縣,山東省長清縣)宰相崔瑗(讀如院)等貪贓千萬以上。
【杜侍中:跟我不是一夥兒的,都很可疑!】
梁讓是大将軍梁冀的叔叔,汜宮、崔瑗都為梁冀所欣賞(原文為:宮、瑗皆冀所善)。巡察結束後,杜喬被任命為太子太傅,後來又調為大司農。
衣賜履說:前面我們分析過,杜喬跟李固是一夥兒的,杜喬上奏李固政績天下第一,沒過多久,李固就投桃報李,奏請重用杜喬。自己人就吹喇叭、擡轎子,競争對手就打擊拆台,實屬正常。但是,杜喬奏報崔瑗A錢千萬,則純屬構陷。我們看一下崔瑗其人。
崔瑗也出身官宦世家。崔瑗學問很大,對天官、曆數、《京氏易》、六日七分,這些玄玄乎乎的學問,都很精通。但是,崔瑗仕途并不順利,四十多歲時,他跟着鄧太後的老哥、度遼将軍鄧遵混,鄧太後去世後,安帝劉祜親政,鄧遵被誅殺,崔瑗隻好回家。
鄧氏外戚被滅,閻氏外戚坐大。崔瑗又到閻皇後的老哥、車騎将軍閻顯手下任職。公元125年,安帝劉祜去世,閻氏兄妹死活不肯立劉祜的親兒子劉保為帝,以中常侍孫程為首的一幫子太監發動政變,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立即把老閻家誅了族。
這個倒黴的崔瑗,跟鄧氏,鄧氏被滅族;跟閻氏,閻氏又被滅族,崔瑗的天空,一片灰暗。實際上,崔瑗早就看出閻家可能要完蛋,他夠不着閻顯,就向長史陳禅建議,勸老閻家最好立劉保為帝,否則可能有大禍。陳禅思來想去,不敢向閻顯提。等到孫程等人發動政變之後,閻家人都被誅殺,崔瑗再次失業。陳禅此時當了司隸校尉,他對崔瑗說,你寫個奏書,向皇上說明,你一早就是皇上的人,我可以為你作證。崔瑗臉皮不夠厚實,不肯發揚表揚與自我表揚的作風,回家待業去了。
公元135年,梁皇後的老爹梁商任大将軍,設定幕府,征召崔瑗。崔瑗尋思,先是跟老鄧家,又跟老閻家,仕途基本上全毀在外戚身上了,老梁家雖然抛出橄榄枝,但沒準兒哪天一倒,又把自己折進去,于是,以自己有病為由,沒有應征。後來,崔瑗被舉為茂才,當了汲縣縣令,一幹就是七年,治理得非常好,老百姓有口皆碑。
【崔大儒,官運不濟啊】
公元142年,大司農胡廣、少府窦章一起舉薦崔瑗為宿德大儒,于是升任濟北國宰相,屁股還沒坐熱,就趕上杜喬前來巡察。照理說,崔宰相的人品官德都是非常好的,就連時任太山太守李固對他都很推崇。崔瑗當年雖然沒到大将軍梁商幕府任職,但是梁商很欣賞他,梁商死後,兒子梁冀接任大将軍,這厮咱們前面講過,号稱跋扈将軍,史書上甚至說他把漢質帝劉缵(讀如鑽,上聲)給毒死了,李固、杜喬等人,與梁冀是勢同水火。好死不死的,梁冀也非常欣賞崔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敵人的朋友是敵人,既然梁冀欣賞崔瑗,杜喬就要辦了崔瑗,上奏崔宰相貪贓千萬。崔瑗被押解到廷尉(司法部),上書辯解,後來沒有真憑實據,就放了,之後因病去世,年六十六歲。
衣賜履說:崔瑗純粹是躺槍。士大夫集團對梁冀恨之入骨,但凡與梁冀有一點關系的人,士大夫就會堅決予以打擊。《後漢書·崔瑗傳》載,汜宮、崔瑗皆冀所善。也就是說,梁冀可能在某些場合誇過崔瑗一嘴,或者向某些人表達過對崔瑗的欣賞之意,于是,在杜喬心中,崔瑗就是梁冀的黨羽,必須幹掉。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士大夫集團内部也是泾渭分明的,不同派系、不同路線之間的鬥争,也是相當殘酷的。崔瑗最好的兩個哥們,一個是扶風馬融,一個是南陽張衡,這二位也是當時的大儒,都精通災異之學,但是在仕途上也都不太順利,官做得清湯寡水,不值一提。顯然,他們與李固、杜喬不是一夥兒的,互相看不上。
這時,梁冀的子弟五人以及中常侍等都沒有什麼功勞,但受到封賞,杜喬上書說,梁家以及宦官們,都是禍害,皇上不應該老給他們賞賜,長此以往,足以喪身亡國,值得警惕呀!
奏上,劉保沒搭理。
公元144年,八月,順帝劉保去世,太子劉炳繼位,是為沖帝,時年二歲。梁皇後升格為梁太後,主持政務
公元145年,正月,劉炳去世,梁氏兄妹立勃海王(首府南皮,河北省南皮縣)劉鴻的兒子劉缵為帝,是為質帝,時年八歲。
【黃金打造,讓人心動啊】
永昌郡(雲南省保山市)太守劉君世,送給梁冀一條金蛇,被益州(四川省及雲南省)刺史種暠(讀如浩)發現,派人将劉君世逮捕,并以驿馬車将彈劾奏書送往京師洛陽,那條金蛇則送到司農的庫房存放。梁冀聽說劉君世給自己送了一條金蛇,就向時任大司農杜喬借來看看。沒想到被杜喬斷然拒絕,梁冀碰了一鼻子灰,非常惱火。
後來,杜喬改任大鴻胪(藩屬事務部長)。這時梁冀小女兒死了,公卿都去參加葬禮,隻有杜喬一個人不去,梁冀憤怒。
之後,杜喬又改任光祿勳(宮廷禁衛官司令),公元147年,升任太尉。
衣賜履說:公元146年,史稱質帝劉缵被梁冀毒殺。随後,梁氏兄妹立蠡吾侯劉志為帝,是為桓帝,由梁太後主政(詳見拙文《跋扈将軍梁冀:鸩殺漢質帝劉缵,誅殺太尉李固》)。太尉李固,因力挺清河王劉蒜為帝,被免職,由司徒胡廣接任太尉。公元147年,胡廣免職,由杜喬接任太尉。杜喬與梁冀勢同水火,卻被任命為三公之首的太尉,似乎說明,梁太後并不完全聽命于老哥梁冀,并且,對杜喬還是比較信任的。
自李固被罷免之後,朝廷内外一片沮喪,百官恐懼,對梁冀既不敢怒也不敢言。隻有杜喬,保有一身正氣,依然我行我素。
八月十八日,劉志封梁冀的妹妹為皇後(梁冀的兩個妹妹,一個是順帝劉保的皇後,一個是桓帝劉志的皇後)。梁冀想用隆重的儀式,由劉志親自到梁家迎親。杜喬根據舊的典章,以沒有先例為由,堅決反對。梁冀又托杜喬舉薦汜宮為尚書,杜喬說汜宮就是個A錢犯,我不抓他就不錯了,還要舉薦他,沒門兒!兩人的梁子是越結越深。
九月二十一日,京師地震,杜喬承擔責任,免職。
十月,司徒趙戒升任太尉,司空袁湯升任司徒,前太尉胡廣任司空。
宦官唐衡、左悺(讀如貫)等人共同在劉志面前誣陷杜喬說:
當初,杜喬和李固堅決反對皇上您繼承皇位,說您不配奉祀漢朝的宗廟。
劉志将杜喬恨入骨髓。
【劉志:朕才是真龍天子】
十一月,清河人劉文、魏郡(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邺鎮)人劉鲔(讀如偉)打算立劉蒜做天子,陰謀洩漏,二人被處決。有關官員彈劾劉蒜,劉志貶劉蒜為尉氏侯,放逐到桂陽(湖南省郴州市),劉蒜自殺。梁冀指使人彈劾杜喬、李固與劉鲔勾結,要求法辦。李固被捕,死于獄中。梁太後對杜喬比較信任,隻免了他的職,但沒有下獄。梁冀派人對杜喬說,趁早自殺,可保你妻子不死。杜喬不肯。梁冀派兵抓了杜喬,扔進大獄,拷死在獄中。
衣賜履說:李固、杜喬之死,是士大夫集團完敗于外戚集團的标志性事件。在随後的十餘年間,梁冀呼風喚雨,權勢滔天,開創了外戚當權的新的高度。在士大夫集團集體失語的情況下,為了與梁冀相抗衡,桓帝劉志,将目光投向了另一股政治勢力——太監集團。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