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作者:蘇城素語

字|5000字,用時約7分鐘

在戰火紛飛,諸侯紛争的春秋時期,無論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還是颠沛流離、忍辱負重十九年後稱霸的晉文公,以及後來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他們的霸業在中國曆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在齊桓公和晉文公之間卻出現了一位飽受争議的霸主,在《公羊傳》中他是仁義賢德之君,而在蘇轼筆下他卻是“欺世之君,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甚至很多學者認為他迂腐守舊,行為荒唐無稽,不配為盟主,那麼宋襄公飽受争議的原因是什麼?他為什麼會圖霸失敗呢?

《左傳》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六鹢退飛過宋都,風也。周内史叔興聘于宋,宋襄公問焉,曰;“是何祥也?吉兇焉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将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生也。吉兇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左傳》僖公十六年

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國相續發生兩件奇聞異事,這年春天五顆隕石突然從天而降,不久宋國的老百姓發現六隻鹢鳥在天空中飛翔,突然狂風大起,六隻鹢鳥退飛過宋都。反常之現象令人生畏,尤其是古人,給他們心理上造成的畏懼是不可估量的,兩件怪事讓宋襄公愁眉不展。此時周國内史叔興正好出使宋國,襄公便問内史叔興:“天降隕石,六鹢退飛,是禍是福?”内史叔興說:“此為陰陽之事,并非象征着兇吉,六鹢退飛是因為風大,天降隕石是自然現象。不過今年魯國會發生喪事,明年齊國會大亂,你将來會稱霸,但是不長久。”内史叔興的預言都相續應驗了,現代學者認為,整件事情是古代史學家事後加上去的,為了給宋襄公的霸業引入正題,增加趣味性。那麼宋襄公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圖霸的失敗跟他性格有關聯嗎?

① 宋襄公讓賢任賢

《左傳》僖公八年冬,王人來告喪,難故也,是以緩。宋公疾,大子茲父固請曰:“目夷長,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魚,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順。”遂走而退。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宋襄公早期為人大公無私、品德高尚、聲望很高,為什麼這麼說呢?宋襄公之父宋桓公育有兩子長子公子魚,次子太子茲甫(宋襄公),因太子茲甫為嫡夫人所生,按照西周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定,茲甫是法定繼承人。宋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2年),桓公病危,太子茲甫懇求父親将君位傳給庶兄公子魚,他說:“哥哥公子魚賢德且才華橫溢,而且年長于我,請父親立公子魚為儲君吧。”太子茲甫讓賢之美德讓父親頗為稱贊,宋桓公便征求公子魚的意見,公子魚說:“我再仁厚賢德也不及讓國之美,我不能接受,說完立刻就跑。”宋襄公即位後任命庶兄公子魚為左師,輔助襄公治理朝政。襄公任賢用賢之美德千古流傳,衆諸侯稱贊有加。公子魚很有才幹,宋國在他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② 平息齊國内亂

《左傳》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僖公十七年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内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殡。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夏,師救齊。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于甗。齊師敗績。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左傳僖公十八年

宋襄公溫良恭儉讓之美德讓齊桓公和管仲欣賞有加,齊桓公就想将太子昭托付給宋襄公,那麼齊桓公為何要這麼做?齊桓公子嗣頗多,且嫡妻無子,桓公便立鄭姬之子公子昭為太子,齊桓公深知自己的兒子們都觊觎君位,為了保護太子昭,齊桓公将太子昭托付給宋襄公。

宋襄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五公子開始争權奪位。宋襄公八年(公元前643年)冬,齊桓公去世,易牙、豎刁擁立公子無虧為君,太子昭逃往宋國。宋襄公九年(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聯合諸侯曹國、衛國、邾國伐齊,在甗地交戰,齊軍大敗。齊國的貴族因畏懼宋軍,将公子無虧和豎刁殺害,将易牙逐出齊國,迎接太子昭回國即位,是為齊孝公。

此時宋襄公威望如日中天,諸侯認為曾經的霸主之後事都需要宋桓公料理,因平息齊國内亂,宋襄公成為諸侯心中的霸主。

襄公任賢用賢之美德和平息齊國内亂之功績,成為衆望攸歸的小霸主,此時宋襄公便開始驕傲了,覺得自己是個真命霸主,便開始圖霸。

① 邢衛聯合北狄攻打衛國,宋襄公卻視而不見

《左傳》冬,邢人、狄人伐衛,圍菟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衆曰:“苟能治之,毀請從焉。”衆不可,而後師于訾婁。狄師還。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命曰新裡,秦取之。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左傳》僖公十八年

宋襄公九年冬(公元前642年),邢國聯合北狄攻打衛國,邢衛兩國都是姬姓諸侯國,算是土生土長的華夏民族,雖然兩個國家的戰争規模并不大,可是聯合異族攻打本族之事意義重大,當年齊桓公“存邢救衛,尊王攘夷”乃民族大義。此時任何一個想要有作為的霸主都不能袖手旁觀,但是宋襄公卻視而不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去征服一些東夷之國。邢衛兩國後幾年戰争不斷,最終邢國被衛國所滅,宋襄公卻置之不理。

② 宋襄公讨伐鄫國

《左傳》十九年春,遂城而居之。宋人執滕宣公。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左傳僖公十九年

宋襄公聯合曹國和邾國攻打鄫國,邾國是曹國的附庸國,西周實行封建制時,将魯國分封在泰山南邊,建都于曲阜。魯國并沒有将山東本地的政權滅掉,而是将其分封在魯國的勢力範圍之内建立附庸國,但是必須服從魯國指令,那麼這個邾國是純種的東夷人群。

宋襄公十年(公元前641年),宋國将鄫國國君俘虜,将其交給邾文公,命邾文公用鄫國國君祭祀次睢之神社。公子魚勸誡襄公說:“古代人祭祀的時候,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畜是不互相用來祭祀的,小事也不用大牲畜祭祀,更何況是人呢?”襄公并不納谏。這樣他的行為與西周的文化就産生沖突。

現代考古發現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出現用人祭祀的現象,這種陰森可怖之習俗被商朝人所繼承。西周建立後,便廢除了這項殘忍而野蠻的習俗。時代在進步,而宋襄公的思想卻在倒退,從這裡可以看出,他之前的讓賢,也未必是由于時代的進步而在道德上有所覺悟,堯舜禹不是傳賢不傳子嗎?他是在遵循老觀念,效仿堯舜禹。由此可見宋襄公思想守舊迂腐,還生活在遙遠的遠古世代。

③ 宋襄公讨伐曹國,遭各國諸侯不滿

《左傳》宋人圍曹,讨不服也。子魚言于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複伐之,因壘而降。”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宋襄公用人祭祀的行為讓諸侯頗為不滿,曹國便立刻疏遠宋國,宋襄公大怒,率軍攻打曹國,卻久攻不破。公子魚勸誡說:“周文王過去因崇國無德而伐之,長達三十日之久,崇國不服,文王便班師回朝,修行文德再去讨伐,結果崇國投降,我們也學習文王。”公子魚這樣說無非是對宋襄公無可奈何,隻能拿古人來勸誡他,他不是老古闆嗎?這樣勸誡更有效果。

《左傳》:“陳穆公請修好于諸侯,以無忘齊桓之德。冬,盟于齊,修桓公之好也。

宋襄公十年(公元前641年),陳穆公邀請各諸侯盟會于齊國,南方大國楚國和鄭國都受邀參加盟會,盟會宗旨是懷戀齊桓公之德行,學習齊桓公之美德,由此可見由于宋襄公不得人心,各諸侯已經開始讨厭宋襄公了。

總而言之,通過這幾件事看來,宋襄公的内心還生活在遠古世代,與當代的文化是背離的,他用人祭祀引來諸侯的不滿。當年商朝實施奴隸制時,用大量奴隸祭祀祖先,觸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與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沖突惡化,是為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宋襄公用人祭祀之惡行使得一些諸侯遠離宋國,那麼宋襄公覺悟了嗎?他沒有。

《左傳·僖公二十年》: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僖公二十一年春,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盂。執宋公以伐宋。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① 鹿上之盟

宋襄公之行為遭到各諸侯的不滿,他不但不自我檢討,反而還想進一步圖霸。于是宋襄公便計劃約各諸侯在鹿上會盟。此時公子魚勸誡說:“小國争霸是禍害,大國争霸都未必能成功,更何況小國,長此以往宋國很可能會覆滅。”宋襄公并不納谏,一意孤行。

魯國大夫臧文仲聽聞宋襄公欲會盟之消息後說:“讓自己的私欲跟随大家的意願,可行,若要求别人跟随自己的私欲,很少能功德圓滿。“宋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40年),襄公通知各諸侯在鹿上會盟,他還特地通知南方楚國也得參加。楚王參加盟會以後,對宋襄公極其失望,他認為宋襄公剛愎自用,沒什麼能耐。

② 盂之盟

鹿上之盟後,宋襄公并沒有覺悟,便再次邀請諸侯在盂地參加盟會,盂之盟襄公計劃制定盟約。襄公認為各諸侯都聽命于他,很安全,是以他極力主張乘車之會,不坐戰車,乘車是國君平時乘坐的車,若是乘戰車赴會則需帶着甲士。此時公子魚内心膽戰心驚,便勸誡襄公說:”楚國陽奉陰違且是大國,很難征服,你坐乘車去,不安全。“宋襄公認為已與諸侯相約乘車之會,他不想失約。宋襄公一到盟會之地便被楚國捕獲,楚國押着襄公直奔宋國都城睢陽,将睢陽包圍,以襄公為人質要挾宋國投降。公子魚想出妙計對付楚國,他告知楚國,宋襄公已被廢黜,宋國已立新君。楚國無奈之下撤軍,将襄公押回楚國。之後在各諸侯的勸說之下,楚國将宋襄公放了。

③ 泓之戰

《左傳》:僖公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陉。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盂之盟被俘後,宋襄公并無醒悟,仍然迷途不返,他為了報複楚國,于襄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率軍攻打楚國盟國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宋國都城進攻,襄公怕宋國失守,便立刻撤軍,兩軍在泓水交戰,泓水離宋朝的國都睢陽很近,是以對宋國來說是有利的。

楚軍在渡泓水河之時,大司馬固勸誡宋襄公說:“敵衆我寡,楚軍此時在渡河,倘若我們現在趁機動手,勝算很大。”大司馬固采用的戰術在《孫子兵法》裡叫“半渡而擊”,敵人渡河時也是他們最脆弱的時刻。可是宋襄公卻說:“我們打着‘仁義之師’的旗号,不能乘人之危。”等到楚國的軍隊渡過泓水河在列陣之時,公子魚勸誡說:”楚軍已經開始布陣,我們還不進攻就來不及了。“宋襄公卻說:“這對楚軍來說不公平,等他們列好陣勢我們再交戰。”

結果楚軍列好軍陣之後,一沖擊大敗宋軍于泓水,宋國的精銳部隊全部擊潰,宋襄公被楚軍射傷大腿,此為史上著名的“泓之戰”。此戰宋軍傷亡慘重,老百姓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于宋襄公不聽取公子魚之建議,宋襄公備受老百姓诟病。

襄公帶着殘兵敗将回到宋國後,知道老百姓都在責備他,心理也不好受,他躺床上跟群臣說:”古代君子打仗要不鼓不成列,不傷二毛“,意為當敵人沒有列好陣對之前不能趁機攻打對方,一個仁德之君不攻打受傷的敵人,而且軍中像我這樣的年邁之人敵人不會殺之,即便是宋國快要亡國,也不忍心趁機攻打敵人。”公子魚答到:“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講究什麼君子之道,如果真想做個仁義君子,何必來打仗直接去做奴隸即可。”

宋襄公這樣的思想怎麼能戰勝敵軍,怎能護百姓之周全?怎麼能成就霸業?是以宋襄公在蘇轼筆下成為欺世之君,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的這樣一位君主。宋襄公回到宋國後因腿傷久治不愈一年後便去世了。

宋襄公圖霸失敗淪為千古笑柄,其霸業也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綜上所述,宋襄公内心還生活在遠古世代,跟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倒錯的,他陳舊的想法将勝利的果實拱手相讓。後世之人就給于宋襄公一些評價,蘇東坡說:“你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老百姓殘忍,仁德之君不是應該愛惜自己的百姓嗎?”蘇東坡評價很客觀,确實以民為本國家才能興旺。孟子曾說:”民為重,君為輕“。偉大領袖毛澤東說過,宋襄公就是“蠢豬式的仁義。”

宋襄公打着仁義的旗号,置百姓于不顧,他若真是那樣高尚,可不戰而降,至少可避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狀。在我們分析宋襄公圖霸失敗的原因之時,可以看出,宋襄公臨死之前都沒能醒悟,他的讓賢任賢之德行并非是德行的覺悟,他一生效仿古人。他是一個自以為事,到處充當好漢的人,也是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不惜犧牲青年子弟和百姓的性命來維護自己僅有的體面。宋襄公之荒唐霸業使得戰火紛飛的春秋時期局勢更加嚴峻,中原地區處于四夷交侵的危險局面,華夏文明危在旦夕。宋襄公之霸業成為千古笑柄,一笑千年。

參考文獻《公羊傳》、《史記》、《左傳》、《蘇東坡全集》、《資治通鑒》、《孫子兵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