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盡風波老境侵,一麾重寄蜀山陰。漢末人才如過江之卿,能在史書中立傳的終究是少數,能在犄角旮旯裡留名的都不多。本篇來聊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張特,字子産。
張特是幽州涿郡人,其實漢末涿郡出了不少名士,列一份名單:盧植、李立、孫資、劉放、盧毓、劉備、張飛、簡雍,這裡邊除了簡雍稍差些,剩下的都算是朝中重臣,李立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他是曹操任命的荊州刺史。
“後無幾,太祖平荊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三國志·劉表傳》注引《搜神記》
關于張特的記載極少,隻有新城之戰時他才被提及。這裡的“新城”指的是合肥新城,這是滿寵在青龍元年(233年)修建的,吳國更容易進攻原先的合肥城,為此滿寵建議依險築城。合肥新城離河邊較遠,使得吳國兵馬上岸要前行的距離更遠,容易造成進退失據的局面。
“賊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難,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裡,有奇險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為引賊平地而掎其歸路,於計為便”——《三國志·滿寵傳》
張特最開始隻是牙門将,他統屬于鎮東将軍諸葛誕,而諸葛誕是在嘉平三年(251年)被任命為鎮東将軍的。諸葛誕還看不上張特的能力,打算把張特遣傳回去當護軍。等到毌guàn丘儉接替諸葛誕,這才任用張特駐守合肥新城。
嘉平四年(252年),諸葛誕、毌丘儉、王昶chǎng、胡遵等人率領大軍伐吳,不過被吳國擊退,丁奉在這一戰中大放異彩。嘉平五年(253年),諸葛恪反攻魏國,等到諸葛恪圍攻合肥新城時,張特、樂方部下一共隻有3000人。
在與諸葛恪交戰多時後,城中吏民損失過半,諸葛恪還築起了土山準備一舉攻下合肥新城。張特眼見形勢如此嚴畯,就開始忽悠諸葛恪,張特說“我已經無心戀戰,但是魏國法律規定被圍困一百天以上還沒人救援的投降者,才不會連坐其家屬,現在已經90多天啦,城中已死傷過半,剩下的人交給我勸說,就以我的印绶為憑證吧”。
張特把印绶扔下了城,吳軍沒人過來撿,但也沒再發動進攻。張特趁着這喘息的機會連夜修築防禦工事,第二天吳軍再來時,張特才吐露真心話“在我這隻有戰死!”張特的緩兵之計确實有效,憑借着頑強的防守,吳軍始終沒能攻克合肥新城,最終諸葛恪無奈退去。
諸葛恪退兵不光是張特一人的功勞,魏國這邊有司馬孚帶來的20萬援軍,吳軍還遭遇了疫病,而且諸葛恪不顧将領們的勸說,強行壓下了軍中的言論,弄得士卒們苦不堪言,這削弱了吳軍的戰鬥力,也造成了更大的傷亡。最終張特憑功封侯,後來擔任安豐太守。
“時吳将諸葛恪圍新城,以孚進督諸軍二十萬防禦之”——《晉書·司馬孚傳》
“夏四月,圍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三國志·孫亮傳》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