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賈還是留過我,但是我創業的念頭比較堅決。出來的時候,放棄了一個多億市值的股份。”
張特說這句話的時候,采訪已近尾聲,從他聊起自己産品的神情,和身後一塊整整齊齊寫着工作計劃的白闆來看,他和虎嗅所采訪過的初創公司CEO們并沒有什麼差別。此時,張特以長路控股董事長、易動科技創始人兼CEO的身份坐在虎嗅面前,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處于“創業狗V1.0階段”。
而兩個月前,他剛剛辭去樂視網副總裁兼董秘的職務,他口中的老賈,指的是賈躍亭。今年6月,張特向賈提出了離職創業的想法,10月,他正式離開了樂視。
上市公司董秘挂靴,左前腰重回體育圈
說起張特的經曆,曾有媒體這樣評價:“人生牛逼得沒有一步廢棋”,公開資料顯示,1980 年出生的張特,25歲時取得北京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2007 年起,張特在平安證券投行供職近5年,最高職務為進階業務總監,2011 年11 月他跳槽到樂視網任證券部總監,後被賈躍亭重用一路提拔至副總裁兼董秘,他參與見證了樂視市值從50億元沖到1500億的過程。
從這份履歷來看,張特似乎是一位一直沿着金融路線平步青雲的資本好手,但你不會猜到,他最初的想法是當一個職業足球運動員。
“我高中是在足球學校上的,當時我們學校每年會給省隊培養很多後備隊員。我踢左前腰,爆發力比較強。但後來腳趾受傷,骨折了,不能走那一條路了。”
足球夢未完成,但張特在随後的日子裡一直保持和體育圈人士的交往,積累了大量行業人脈和資源,加上金融的背景,再遇上現在體育産業的風口,張特認為,他離開樂視的時機和選擇的創業方向都是正确的。
“體育社交”可能是體育創業的一個正确方向
他将目光投向了大衆體育領域,他創辦的易動科技現在做的這款産品叫“派隊”(Parteam),是一款服務于運動社群和俱樂部的線上社交App。簡單來說,就是将基于體育愛好的熟人社交搬到線上,在通過網際網路整合碎片資源的天然特點做一些外延,投射到線下的比賽,實作體育社群的商業價值。
其實,在做“派隊”之前,張特已經通過投資的方式對體育創業進行了一次小試水。他投資了一個做訂場、找教練App的創業團隊,但很快市場上同質化的産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同時張特也意識到這種模式完全是個僞命題,他決定放棄這個産品。今年年中開始,張特逐漸意識到“體育社交”可能是體育創業的一個正确方向:
“但是到底以什麼點切入進去,這個很重要。因為當時已經能看到趣動、咕咚等很多在做運動社交的産品,那我們該怎麼切入體育社交呢?其實在整個社交領域,基于‘群組社交’的形态還幾乎沒有。所謂‘群組社交’就是一撮人和另外一撮人之間具體産生的關系,體育領域裡面天生就具有群體化、組織化的特征,比如運動隊、俱樂部、興趣組、粉絲團都很多。這一類産品目前在市場中是非常稀缺的。那我就想,我們能不能有這樣一個平台,可能有一些使用者是以party 的形式産生聯系,有一些人是以team的形式存在,這也是我們産品名字的來曆。”
張特介紹,“派隊”上的核心使用者就是體育活動中的“隊長”、“球頭”,依靠他們的撮合,在“派隊”上将線上、線下有共同運動愛好的人組織起來,而“派隊”試圖解決這個群體的三大需求:
1、組織化的需求:一撮人聚合在一起不是個人行為,就需要組織,去定義誰是隊長,誰是隊員,誰是拉拉隊,這個産品幫助這個群體去定義人與人之間的角色關系;
2、專業化的需求:不管是民間的團隊俱樂部,還是社群的興趣愛好組,要想玩好都有專業化的訴求。例如踢一場比賽,有比分的要求,對抗的要求,參加賽事的要求等等;
3、商業化的需求:群主社交裡面,一個一個群主實際上是有黏性的,一個人可以激活整個群體,這種群體效應可以變現。
對于第3點,張特進一步解釋:
“傳統的線下一小撮人找贊助,力量太單薄,基本無法實作。但一個大平台能聚合一撮一撮的人,就像一個超大型俱樂部,這個時候可以做成整體的一種商業化的贊助,所有行為的要求,例如曝光的要求,大家一緻化就實作了。對于贊助商,不用再投一個恒大這樣一個單一的俱樂部,可以一次投10萬個俱樂部的集合,這個效應更加精準,更加聚焦。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都比投一個大俱樂部效果更好。”
未來張特希望此基礎之上開發草根俱樂部的商業化。
前兩項需求,可以依靠“派隊”的工具性解決,“派隊”提供一套标準化的工具,實作使用者找比賽、報名、訂場、向成員收款、制定分組和賽程、賽後排名、分享的需求。張特認為,這樣一個兼具工具性和社交性的平台契合了民間比賽的多數應用場景,這是微信群辦不到的。
最後一項需求,則要依靠“派隊”的營運能力去進行資源整合,這也是張特認為團隊現在所面臨的一大挑戰,他亟需向團隊補充營運高手。
金融投手的慣性:邊創業邊收購
根據張特提供給虎嗅的資料,“派隊”自9月上線以來,已經積累了80萬使用者,其中20多萬使用者是“派隊”App獨立積累的,而剩餘的50多萬使用者來自張特收購的另一款綜合性的體育社交應用“運動酷”,“未來我也不排除也要做多元化,是以現在已經在做一些多元化的布局了,”張特說,收購“運動酷”後他們迅速将其業務整合到了“派隊”中,在産品功能、使用者和資源方面做加法。在使用者量方面,張特的目标是年底前合計的使用者能達到百萬。
張特透露,下一個收購對象已經在商談中,未來一段時間他還會有更多收購動作。他依然帶着金融投手的慣性,試圖用資本的資源整合能力,加速自己的創業程序,“使用者量是一方面,另外團隊還有一定的品牌。我現在也希望在全國各地去建分支機構,但我與其自己建還不如直接收購一些過來。”他收購的邏輯是,挑選那些使用者和“派隊”沒有太多交叉、産品上各有所長能夠和“派隊”互補的創業團隊。
在盈利模式方面,張特表示他們主要的收入方式可以分兩大塊,2C這一塊包括收取使用者的報名費、接入電商等,2B這一塊通過廠商贊助冠名、廣告擷取收入。從之前放棄的訂場産品到現在的“派隊”,半年的時間裡,張特的團隊已經組織舉辦超過500場次的比賽。目前“派隊”承辦的世界5人制足球世界杯中國區的比賽正在14個城市進行,每個城市32隻球隊進行小組賽和循環賽,累計場次2000場左右,以隊為機關,每個隊伍要向“派隊”繳納1500元的報名費,除此之外還有廠商冠名的收入。張特說,承辦這樣一個賽事,“派隊”的收入在100萬左右。
目前,“派隊”已經完成Pre-A輪的融資,除去500萬現金,還有500萬的資源。該輪融資的出資人包括國腳吳曦和張琳芃,500萬的資源是指這些明星出資人未來和“派隊”的互動、宣傳上的支援扶持等。張特看中的正是這些明星資源,他本沒打算進行Pre-A,他直言自己創業沒有資金方面的困擾。張特透露,A輪的融資正在與幾家基金商談中,融資規模在2000-3000萬人民币左右,
本來就不差錢的張特,拿到這些錢後會怎麼用?張特說起了他的“體育行業5要素理論”:
“我們體育行業最重要的就是5個要素:一就是人,第二是産品,三是營運,四是資源,五就是資本。我拿來資本之後,其實主要就是投在前四個方面上了:産品研發技術團隊、營運、接入第三方場館等。但是資本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并購和投資,我拿了錢之後,在資本上會繼續收購、投資,投好的IP,隻有更好的資源進入,産品才能迅速地做起來。”
後樂視時代:老賈教會我的那些事
資本思維+網際網路思維
樂視四年,深谙市值管理的張特“輔佐”樂視成為了創業版的明星公司,而他也向虎嗅表示,樂視給他留下了諸多正面影響:
“第一,樂視是一個善于創新的公司,它永遠希望引領這個行業,是以創新意識肯定是培養起來了。 然後就是(樂視)講究對于産品的營運追求極緻,追求速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思維,包括剛才說的創新,其實也是網際網路思維的一種展現。是以本質上是說把我原來從資本思維逐漸改成了網際網路思維。 資本思維,它要靠一種真正幾何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你投資并購其實不是在一單一單做業務,是通過這種放大效應去做整合,它需要PE、需要市盈率。網際網路思維呢,它看重的是使用者,是以追求體驗為前提的。這兩種(思維)結合起來才能在一個企業裡面發揮更大的效應。”
要閉環,才有未來
樂視烙印在張特身上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他對于多點布局、形成“閉環”商業模式的重視:
“未來我覺得我的創業是能夠多點布局,然後最終串成一環的思路,會逐漸去落地的。現在真正有價值的商業模式,還是要朝着這個閉環的方式去做。不一定說是生态,就是閉環的話,使用者在你這個閉裡面是能夠有回路的,而不是說你建立一套服務體系,最終變成一個服務孤島。不要讓它孤島在那塊兒停留着,長期來講,孤島模式的話,就會流失。 對于我們來說,我希望最終我們覆寫的運動參與人群,他們所有運動的全流程,所謂全流程,就是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需要的東西都能夠在我們的平台實作。”
張特決定離開的時候,賈躍亭曾主動提出以後樂視可以給予張特資金、推廣方面的幫助,但張特還是與賈談定,以後自己要獨立發展,“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如果帶有一些這種站隊效應的話,不太好。”
現在的張特在期待一個“爆點”,或許是明年的奧運會,或許是世界杯,他認為他的産品需要這樣一個時機,中國的體育産業也需要這樣一個時機:
“形象地講,體育産業現在類似于一個燒開的熱鍋,但是它的鍋蓋是蓋着的,裡面的人感覺特别熱,一部分外面的人也能感受到那個溫度。但是真正願意往裡面跳,往裡面投資資本的人不多,很多人還是比較謹慎的,因為體育産業還是剛剛起步,就看什麼時候爆發了。”
長按下方二維碼
為本文作者:曾西瓜 打個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