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哥一直感慨自己遇上了好時候,他在北京買第一套房的時候是2004年,那時候東三環附近新開的樓盤均價才6000多元一平米,而他當年的工資是月薪一萬二。
如果形容那次買房,屬于時代的運氣砸到頭上擋都擋不住,這說的就是他。雖然買的房子面積小了一點。而到2015年,他因為有了孩子,這個房子以均價将近6萬一平米賣掉,然後他又迅速把原來房子的錢作為首付,按揭貸款買了了一套更新更大的房子,在這個轟轟烈烈的房地産飙升大潮中,他的确感受到了坐地生金帶來的快樂。

當然,這種快樂也有一定的遺憾,畢竟2004年的時候,他沒想到房子買了是為了投資;有了房子踏實了,而且每個月的按揭費用也不高,是以他也過了好幾年吃喝玩樂漫天跑的逍遙日子,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他想起那段動不動說走就去去西昌、四姑娘山與漠河之類的地方的放浪形骸,還是可以從回憶裡笑出聲來。
同時,這麼逍遙也是有一定代價的,代價之一就是等到他在2015年重新上車的時候,已經沒有足夠的資金買二套房,但是眼看着着房價瘋長,不眼紅是不可能的,尤其時候第一套房子帶來的收益,讓他一個工資10多年沒翻倍的人感受到了年入百萬的效果。
北京的房子。眼看均價6-7萬一平米了,家裡主要靠他一個人賺錢的強哥真是買不起。不過腦子活躍的他,在和同僚們的聊天中,也發現了價值窪地:燕郊,這個離國貿公交專線号稱半小時就能直達的地方,實實在在吸引了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年輕人。
2007年,燕郊的房子2千元一平方米,很多人沒反應過來。2015年,燕郊一個兩房間的租金也能到兩千,讓不少沒趕上北京樓市行情的人有點幡然醒悟,到2015年,燕郊不少小區也漲到每平方米快2萬元,算起來也是不到10年十倍的價格,學過點經濟的強哥在同僚們一起探讨之下,覺得燕郊之地大有可為。于是和同僚一起組成了炒房團,在不到2萬的時候果斷入市。
雖然背負兩套房貸,加上養娃日子過得是有點緊吧,但是看着北京和燕郊的房價都在蹭蹭蹭地漲上去,他的内心還是很滿足的,平時哪怕稍微辛苦一點比如開個順風車給家裡賺個菜錢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有之前一套房的經驗,以及同僚們的經驗交流和探讨,加上他學習了新聞,覺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出,他深信燕郊房價上個6萬問題不大,是以房價上4萬的時候他很是歡欣鼓舞,說什麼也不肯賣。
後來這三四年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随着“房住不炒”的倡議提出和各種政策,燕郊的房子首先沒有了接盤俠,很多人選擇燕郊租房其實主要是住宿,燕郊本地無論經濟還是商貿就業都不足以支撐對北京有渴望的年輕人,最開始同僚們有動搖的,但是不少也堅持抛售的價格要有底線,無論如何不能折本,可是他們忙活到處找買家才發現,追漲殺跌簡直是普天之下的真理,滿足條件的接盤俠不僅有挑選餘地,而且還想等降價,最好是割肉價、跳樓價。
再後來,随着疫情的發展,大家發現,平常離國貿幾十分鐘的車程有時候一整天也無法抵達。就這樣,強哥眼看着自己的房子跌破成本也無能為力。
這兩天,強哥看到網上有讨論,燕郊有人免費“送房子”,獲得了他的共鳴,如果真送出去,雖然的确有白折騰白辛苦的嫌疑,但是起碼把燙手的山芋甩出去了。
這兩天,強哥開順風車的遇到一個去燕郊的年輕人,年輕人上車的時候和他寒暄:哥也住燕郊嗎?
強哥老是回答:我住市裡,準備去看看燕郊的房子到底怎樣了。
年輕人立刻明白:哥你是不是投資房子腰斬啦?
強哥雖然有點尴尬倒也遇到一個有共同話題的人,還盤算着如果能順手把房子送出去也就更好了,忙應着:誰說不是呢!
沒想到年輕人還接了一句:聽說房子跌破抵押價值之後,銀行還能繼續找房主追讨欠款呢。價格再跌下去,不僅可能房子沒了,還得繼續還債!強哥想到這裡,隻能默默祈禱了。
文/明白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