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故事中,最震撼我心的一句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和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争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勇敢?
縱觀整個故事,莎翁恢弘大氣的叙事風格,驚心動魄地展現了一段歐洲古老貴族,丹麥王室波谲雲詭的朝代更疊。在這段故事裡,有反常悖理的行為、冥冥之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刀殺人的詭計,最後是陷入自害的結局。誰料過去的繁華,變作今朝的泥土。
在《哈姆雷特》這出徹頭徹尾的悲劇中,很難絕對地說,誰對誰錯,倒是很好地诠釋了那一句---世人皆苦。想來這古今中外的悲劇,都是相通的。就如同幸福的故事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故事,則各有各的不幸。
人們都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話誠不欺我。如果說弑兄奪嫂的克勞迪斯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蛋,假如沒有他強行搶奪王位這個行為作為開端,也就不會有後面一連串的悲劇發生,可是,克勞迪斯這一生,真的沒有娶妻生子,他和王後之間,是有真愛的。
于是,這三個人之間,形成了一個死結:克勞迪斯離不開王後,王後離不開自己的兒子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和克勞迪斯兩個人有仇!

讀《哈姆雷特》故事之初,對于王後的很多行為很是不解,比如她在自己的丈夫國王死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嫁給了新任國王,導緻後面哈姆雷特一系列瘋狂的複仇行為,很顯然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不自覺的将自己的立場,帶入成了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以處處看王後不順眼。
尤其是書中哈姆雷特在王後寝宮,揭示自己并沒有真瘋,而是裝瘋時的一段犀利的言論,可謂是刻薄至極,對于王後沒有任何尊重,相反是酣暢淋漓的極盡斥責之能事。就在我以為王後會惱羞成怒,在新任國王面前告發哈姆雷特之際,反而王後卻是為了哈姆雷特的人身安全,百般遮掩。
在故事的最後,我想,王後其實已經意識到那是一杯毒酒,她并不是誤喝了那一杯酒,而隻是,她想用自己的死,換哈姆雷特的生。在自己孩子的生死面前,母親自身的安危,以及她的愛情,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了。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最後的慈悲,彰顯了母性的光輝。
無論她和孩子離心離德了多久,無論走了多麼遠,在母親的心中,孩子永遠是最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她可以為了追逐愛情放棄與從前丈夫的點點滴滴,她可以為了自己的愛情不顧一切,但最後,在自己兒子的生死面前,她還是會義無反顧的選擇留給孩子一條生路。
她明白哈姆雷特與克勞迪斯之間,一定會鬥個你死我活,彼此都不會給對方留活路,是以甯願自己赴死,徒勞地想阻止這一悲劇。殊不知,從克勞迪斯殺害前任過往的那一刻起,這個家族就已然是被命運施了詛咒,一切都不在原本的軌道上了。
世人對命運多舛的王子總是充滿了同情,然而,哈姆雷特在複仇過程中,真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正義的嗎?都值得稱頌嗎?很顯然,并不是,比如他在激動的情緒之下,誤殺了奧菲利亞的父親,奧菲利亞因父親死亡至瘋,最終不慎掉入小溪淹死,其哥哥因被國王利用,與哈姆萊特比劍時身亡。
美麗的奧菲利亞,曾是哈姆雷特至愛之人,最後卻因哈姆雷特而家破人亡。走向了命運的悲劇結局。在那場殘酷的命運對決中,王後飲毒酒至死,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的哥哥比劍時,因為鈍劍上的毒藥,兩人雙雙戰死。及至始作俑者克勞迪斯也中毒身亡,至此,團滅。
莎翁真是寫悲劇的一把好手,不留任何餘地,沒有任何轉圜,所有人都在背叛與救贖之間,對錯與是非之間,走向滅亡與沉寂。像是宿命的輪回,所有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生命的代價。
回到書中那句震耳發聩的一句問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和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争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勇敢?
道理我都懂,可做起來,很難。